空调器及其制冷系统的制冷剂循环量调节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2948198 阅读:94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3-02 09:4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空调器制冷系统的制冷剂循环量调节方法,制冷系统包括通过制冷管路连接的压缩机、换向阀、室外换热器及室内换热器,室外换热器与室内换热器之间的制冷管路上设置有储液器,储液器的一端通过第一电子膨胀阀与室内换热器相接,储液器的另一端通过第二电子膨胀阀与室外换热器相接,调节方法为:在制冷工况下,通过室外环境温度T11和室外换热器出口温度T9的差值作为判断条件对电子膨胀阀的开度进行调节,可使室外换热器的换热效率达到最佳,空调的制冷效率达到最佳,制热工况下。通过室内换热器中部温度T8作为判断条件对电子膨胀阀的开度进行调节,在保证效率的同时,保证出风的舒适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空调术领域,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
技术介绍
空调器制冷系统制冷剂的充灌量对空调器性能的影响很大,不同环境温度、不同工况及不同压缩机频率负荷下运行时,空调器达到最佳能效状态时所需要的制冷剂量并不相同,例如,高频高负荷时,需要的制冷剂量更多,低频低负荷时,需要的制冷剂量较少。但是空调器制冷系统作为一个封闭的系统,充注在其中的制冷剂时一定的。空调器的制冷剂充注量一般是以设计工况来确定的,而实际的运行工况又往往偏离设计工况,这样,即使以设计工况确定最佳充注量对制冷系统进行充注的空调器,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因工况变化产生的充注量相对增多或减少的问题,从而影响实际运行的能效比,造成能量的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器制冷系统的制冷剂循环量调节方法,根据空调器的运行工况,自动调节制冷系统制冷剂循环量,使空调器在任何工况下都能够达到最佳的能效比。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空调器制冷系统的制冷剂循环量调节方法,制冷系统包括通过制冷管路连接的压缩机、换向阀、室外换热器及室内换热器,所述室外换热器与室内换热器之间的制冷管路上设置有储液器,所述储液器的一端通过第一电子膨胀阀与室内换热器相接,所述储液器的另一端通过第二电子膨胀阀与室外换热器相接,所述调节方法为: 制冷工况下,检测室外环境温度T11和室外换热器出口温度T9,Tc=Tll-T9; 若Tc < Tsl,控制第一电子膨胀阀调节至起节流作用的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并继续根据流量需要进行调节,控制第二电子膨胀阀调节至全开状态; 若TslTs2,控制全开状态的电子膨胀阀保持不变,另一个电子膨胀阀的开度根据流量需要进行调节; 若Tc > Ts2,控制第一电子膨胀阀调节至全开状态,控制第二电子膨胀阀调节至起节流作用的电子膨胀阀的开度; 制热工况下,检测室内换热器中部温度T8, 若T8 < Tsl',控制第一电子膨胀阀调节至起节流作用的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并继续根据流量需要进行调节,控制第二电子膨胀阀调节至全开状态; 若Tsl' ^Tc^Ts2/,控制全开状态的电子膨胀阀保持不变,另一个电子膨胀阀的开度根据流量需要进行调节; 若Tc > Ts2/,控制第一电子膨胀阀调节至全开状态,控制第二电子膨胀阀调节至起节流作用的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其中,Tsl'TsS'TsS'Tsl'、Ts2'、Ts3'均为设定温度。如上所述的空调器制冷系统的制冷剂循环量调节方法,调节方法包括开机初始调节阶段,包括: 开机时为制冷工况时,检测室外环境温度T11和压缩机频率F, 若T11 >1^且?>?8,控制第一电子膨胀阀全开,第二电子膨胀阀起节流作用; 若Til < Ts或F < Fs,控制第一电子膨胀阀起节流作用,第二电子膨胀阀全开; 其中,Ts为设定温度、Fs为设定频率。如上所述的空调器制冷系统的制冷剂循环量调节方法,所述调节方法包括开机初始调节阶段,包括: 开机为制热工况时,检测室外环境温度ΤΙ 1和压缩机频率F, 若Til < IV且? > Fs,控制第一电子膨胀阀起节流作用,第二电子膨胀阀全开; 若Til >IV或FSFs,控制第一电子膨胀阀全开,第二电子膨胀阀起节流作用; 其中,IV为设定温度、Fs为设定频率。其中,第一电子膨胀阀与第二电子膨胀阀为相同规格的电子膨胀阀。如上所述的空调器制冷系统的制冷剂循环量调节方法,检测压缩机的排气温度Tp,若制冷工况下,Tp > Tps,控制第一电子膨胀阀全开,控制第二电子膨胀阀调节至起节流作用的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并继续根据流量需要进行调节,其中,Tps为压缩机排气温度设定值。如上所述的空调器制冷系统的制冷剂循环量调节方法,检测压缩机的排气温度Tp,若制热工况下,Tp > Tps',控制第一电子膨胀阀调节至起节流作用的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并继续根据流量需要进行调节,控制第二电子膨胀阀全开,其中,Tps'为压缩机排气温度设定值。基于上述制冷系统的制冷剂循环量调节方法的设计,本专利技术还提出了一种空调器,空调器包括制冷系统,空调器制冷系统采用上述的制冷剂循环量调节方法。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本专利技术空调器制冷系统的制冷剂循环量调节方法在制冷工况下,通过室外环境温度T11和室外换热器出口温度T9的差值作为判断条件对电子膨胀阀的开度进行调节,冷凝器最终将热量释放到空气中,换热器的换热效率跟冷凝器与空气的换热温差相关,换热温差越大,换热效率越高,换热温差越低,换热效率越低。当制冷剂被冷却到接近环境温度时,换热器的后半段换热效率非常低,换热量非常小,通过调节储液器储液,可以将这部分被冷凝的过冷液体储存到储液器中,将换热器的后半段用于与温度更高的制冷剂换热,降低冷凝压力,提高能效。当冷凝器出口制冷剂距离环境温度相差较大时,制冷剂过冷不够,无法保证冷凝器出口为液态,影响空调器经过节流装置的流量,通过调节膨胀阀使储液器处于不储液状态,增加系统制冷剂循环量。制热工况下。通过室内换热器中部温度T8作为判断条件对电子膨胀阀的开度进行调节,制热时,室内换热器作为高压冷凝器,中部温度也就是冷凝温度可以反应出空调器的冷凝压力,压力越高,功率越大,能效越低,所以控制制热时室内换热器中部温度不能过高。同时与制冷相比,制热需要更多考虑人体舒适性,需要保证空调的出风温度超过或接近人体体温,如果出风温度过低会让使用者感到不适甚至感冒生病,所以室内换热器中部温度不能过低,当室内换热器中部温度过低时,储液器不储液,即使能效有所下降,也需要将制冷剂排入室内换热器来增大制冷剂循环量,提高冷凝压力,从而提高出风温度。本专利技术开机时包括初始调节阶段,可保证制冷系统快速进入最佳运行状态,大大缩短调节时间。由于空调器开机时的初始阶段,系统循环还没有稳定,系统的各个温度点还处于变化中,不能准确反映出空调器的运行状态,此时如果通过这些温度点来调节储液器状态,可能造成误调节,然后在稳定后再回调,浪费时间。通过实验室数据与经验预估开机时需要的制冷剂循环量,从而控制储液器处于需要的状态,减少了空调开机因为温度点不稳定而造成的调节波动,减少了调节时间。本专利技术具有压缩机排气保护功能,保证压缩机排气温度不超过上限值,保证空调器运行的可靠性。当排气温度过高时,增加空调系统制冷剂的循环量,降低压缩机的吸气过热度,从而降低压缩机的排气温度。结合附图阅读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后,本专利技术的其他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例制冷系统的原理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例制冷工况的流程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例制热工况的流程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地描述。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空调器制冷系统制冷剂循环量调节方法,所述方法适用于图1所示的制冷系统,其中,图1所示的制冷系统是本实施例的一个基本制冷系统,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此制冷系统基础上根据需求增加其他部件,均在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首先对本实施例的制冷系统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制冷系统包括通过制冷管路连接的压缩机1、换向阀2、室外换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空调器制冷系统的制冷剂循环量调节方法,制冷系统包括通过制冷管路连接的压缩机、换向阀、室外换热器及室内换热器,所述室外换热器与室内换热器之间的制冷管路上设置有储液器,所述储液器的一端通过第一电子膨胀阀与室内换热器相接,所述储液器的另一端通过第二电子膨胀阀与室外换热器相接,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方法为:制冷工况下,检测室外环境温度T11和室外换热器出口温度T9,Tc=T11‑T9;若Tc<Ts1,控制第一电子膨胀阀调节至起节流作用的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并继续根据流量需要进行调节,控制第二电子膨胀阀调节至全开状态;若Ts1≤Tc≤Ts2,控制全开状态的电子膨胀阀保持不变,另一个电子膨胀阀的开度根据流量需要进行调节;若Tc>Ts2,控制第一电子膨胀阀调节至全开状态,控制第二电子膨胀阀调节至起节流作用的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制热工况下,检测室内换热器中部温度T8,若T8<Ts1′,控制第一电子膨胀阀调节至起节流作用的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并继续根据流量需要进行调节,控制第二电子膨胀阀调节至全开状态;若Ts1′≤Tc≤Ts2′,控制全开状态的电子膨胀阀保持不变,另一个电子膨胀阀的开度根据流量需要进行调节;若Tc>Ts2′,控制第一电子膨胀阀调节至全开状态,控制第二电子膨胀阀调节至起节流作用的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其中,Ts1、Ts2、Ts3、Ts1′、Ts2′、Ts3′均为设定温度。...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明杰于世鹏袁俊军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