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汽车排气系统消声管及汽车,其中所述汽车排气系统消声管包括:消声管管体,所述消声管管体的第一端设置有第一共振腔结构,所述消声管管体的第二端设置有第二共振腔结构,所述第一共振腔结构和所述第二共振腔结构之间为第三共振腔结构;所述第一共振腔结构包括:第一端盖、第一穿孔管和第一隔板;所述第二共振腔结构包括:第二端盖、第二穿孔管和第二隔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提供的汽车排气系统消声管及汽车利用共振腔进行消音,对某些特定工况下的排气窄带噪声有衰减作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汽车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汽车排气系统消声管及汽车。
技术介绍
目前,汽车用排气系统消声器有阻性消声器,抗性消声器,阻抗复合式消声器三种。这三种消声器的消音区间虽然针对不同的频率段,但都属于宽频消声器,能够控制总的声压级,但不能很好地消除某些特定工况下的排气窄带噪声,体现为某些转速下,车内或尾管处有轰鸣声,驾驶员的主管感受很不舒服。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汽车排气系统消声管及汽车,其目的是为了降低汽车排气窄带噪声问题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汽车排气系统消声管,包括:消声管管体,所述消声管管体的第一端设置有第一共振腔结构,所述消声管管体的第二端设置有第二共振腔结构,所述第一共振腔结构和所述第二共振腔结构之间为第三共振腔结构;其中,所述第一共振腔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消声管管体第一端端头的第一端盖,所述第一端盖上设置有第一通孔;第一穿孔管,所述第一穿孔管的第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一通孔内,所述第一穿孔管上设置有多个穿孔;所述第一穿孔管的第二端设置有第一隔板,所述第一隔板上设置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一穿孔管的第二端固定在所述第二通孔内;所述第二共振腔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消声管管体第二端端头的第二端盖,所述第二端盖上设置有第三通孔;第二穿孔管,所述第二穿孔管的第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三通孔内,所述第二穿孔管上设置有多个穿孔;所述第二穿孔管的第二端设置有第二隔板,所述第二隔板上设置有第四通孔,所述第二穿孔管的第二端固定穿射在所述第四通孔内。其中,所述第一端盖和所述第一隔板之间与所述第一穿孔管管体外壁和所述消声管管体内壁之间填充有消音棉,形成第一共振腔;所述第二端盖和所述第二隔板之间与所述第二穿孔管管体外壁和所述消声管管体内壁之间填充有消音棉,形成第二共振腔;所述第一隔板和所述第二隔板之间与所述消声管管体内壁形成第三共振腔。其中,所述第一隔板和所述第二隔板与所述消声管管体内壁紧密配合。本技术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排气系统,其中,所述排气系统包括上述实施例所述的汽车排气系统消声管。本技术的上述方案有如下的有益效果:本技术所提供的汽车排气系统消声管及汽车通过将噪声声波收缩-扩张-收缩的过程,消耗声波能量,从而降低声量;所述共振腔的体积、穿孔管的穿孔率和长度是经过计算得出的,能够消除特定频段的窄带噪声。【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剖面图;【附图标记说明】1-消声管管体;2_第一共振腔;3_第二共振腔;4_第三共振腔;5_第一端盖;6-第一穿孔管;7_第一隔板;8_第二端盖;9_第二穿孔管;10_第二隔板;11_消音棉。【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本技术针对现有的汽车排气窄带噪声难消除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汽车排气系统消声管及汽车。如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汽车排气系统消声管,包括:消声管管体1,所述消声管管体1的第一端设置有第一共振腔结构,所述消声管管体1的第二端设置有第二共振腔结构,所述第一共振腔结构和所述第二共振腔结构之间为第三共振腔结构;其中,所述第一共振腔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消声管管体1第一端端头的第一端盖5,所述第一端盖5上设置有第一通孔;第一穿孔管6,所述第一穿孔管6的第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一通孔内,所述第一穿孔管6上设置有多个穿孔;所述第一穿孔管6的第二端设置有第一隔板7,所述第一隔板7上设置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一穿孔管6的第二端固定在所述第二通孔内;所述第二共振腔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消声管管体1第二端端头的第二端盖8,所述第二端盖8上设置有第三通孔;第二穿孔管9,所述第二穿孔管9的第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三通孔内,所述第二穿孔管9上设置有多个穿孔;所述第二穿孔管9的第二端设置有第二隔板10,所述第二隔板10上设置有第四通孔,所述第二穿孔管9的第二端固定穿射在所述第四通孔内。本技术的上述实施例所述的汽车排气系统消声管为椭圆形,便于布置在汽车底盘下,具有良好的布置适应性;所述端盖、穿孔管和隔板均是由SUS304或其他同等级别材料经过冲压、卷管、焊接、穿孔工艺制成,该工艺生产简单,产品一致性好,成型后尺寸精度高;且所述端盖、穿孔管、隔板与外壳形成共振腔,可以使气流在消声器中合理扩散,降低气体流动阻力,从而降低排气背压,提高功率和扭矩。其中,所述第一端盖5和所述第一隔板7之间与所述第一穿孔管6管体外壁和所述消声管管体1内壁之间填充有消音棉11,形成第一共振腔2 ;所述第二端盖8和所述第二隔板10之间与所述第二穿孔管9管体外壁和所述消声管管体1内壁之间填充有消音棉11,形成第二共振腔3 ;所述第一隔板7和所述第二隔板10之间与所述消声管管体1内壁形成第三共振腔4。本技术的上述实施例所述的汽车排气系统消声管包括三个共振腔,气流通过所述第一穿孔管6进入到第一共振腔2中,通过消音棉11再回到所述第一穿孔管6中,气流再从所述第一穿孔管6的第一端进入到第二共振腔3中,气流瞬间扩张;再经过压缩通过所述第二穿孔管9中进入到共振腔第三共振腔4中,气流通过消音棉11后再回到所述第二穿孔管9中,最后排出。气体在三个共振腔中通过收缩-扩张-收缩的过程,消耗声波能量,使气流在消声器中合理扩散,降低气体流动阻力,从而降低排气背压,提高功率和扭矩,降低声量。其中,所述第一隔板7和所述第二隔板10与所述消声管管体1内壁紧密配合。本技术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排气系统,其中,所述排气系统包括上述实施例所述的汽车排气系统消声管。本技术的上述实施例所述的汽车排气系统消声管及汽车通过将噪声声波收缩-扩张-收缩的过程,消耗声波能量,从而降低声量;所述共振腔的体积、穿孔管的穿孔率和长度是经过计算得出的,能够消除特定频段的窄带噪声。以上所述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所述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主权项】1.一种汽车排气系统消声管,其特征在于,包括: 消声管管体,所述消声管管体的第一端设置有第一共振腔结构,所述消声管管体的第二端设置有第二共振腔结构,所述第一共振腔结构和所述第二共振腔结构之间为第三共振腔结构;其中, 所述第一共振腔结构包括: 设置在所述消声管管体第一端端头的第一端盖,所述第一端盖上设置有第一通孔; 第一穿孔管,所述第一穿孔管的第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一通孔内,所述第一穿孔管上设置有多个穿孔; 所述第一穿孔管的第二端设置有第一隔板,所述第一隔板上设置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一穿孔管的第二端固定在所述第二通孔内; 所述第二共振腔结构包括: 设置在所述消声管管体第二端端头的第二端盖,所述第二端盖上设置有第三通孔; 第二穿孔管,所述第二穿孔管的第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三通孔内,所述第二穿孔管上设置有多个穿孔; 所述第二穿孔管的第二端设置有第二隔板,所述第二隔板上设置有第四通孔,所述第二穿孔管的第二端固定穿射在所述第四通孔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排气系统消声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盖和所述第一隔板之间与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车排气系统消声管,其特征在于,包括:消声管管体,所述消声管管体的第一端设置有第一共振腔结构,所述消声管管体的第二端设置有第二共振腔结构,所述第一共振腔结构和所述第二共振腔结构之间为第三共振腔结构;其中,所述第一共振腔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消声管管体第一端端头的第一端盖,所述第一端盖上设置有第一通孔;第一穿孔管,所述第一穿孔管的第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一通孔内,所述第一穿孔管上设置有多个穿孔;所述第一穿孔管的第二端设置有第一隔板,所述第一隔板上设置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一穿孔管的第二端固定在所述第二通孔内;所述第二共振腔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消声管管体第二端端头的第二端盖,所述第二端盖上设置有第三通孔;第二穿孔管,所述第二穿孔管的第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三通孔内,所述第二穿孔管上设置有多个穿孔;所述第二穿孔管的第二端设置有第二隔板,所述第二隔板上设置有第四通孔,所述第二穿孔管的第二端固定穿射在所述第四通孔内。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佳,王斌,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