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式胶带输送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82034 阅读:20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用于输送粮食的管式胶带输送机,属于粮食机械技术领域。包括机架、进粮斗、行走机构、机架倾角调整机构、输送带传导机构、动力机构、输送带、出粮口,进粮斗延设在机架的后部,且上部是敞口的,行走机构设在机架的底部,机架倾角调整机构安装在机架底部近中间部位,输送带传导机构枢置在机架上,动力机构设置在机架的偏后部下方,与输送带传导机构连结,输送带设在输送带传导机构上,出粮斗开设在机架的前端,特点是:机架的上部还设有一用于供输送带在自进粮斗处接应粮食后直至行移至出粮口之前处于封闭状态下行进的送粮管。优点:粮食不会撒落,且不会产生扬尘;不受气候所扰;能提高输送能力,此外还可以使机架与地面的夹角相应增大。(*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管式胶带输送机,尤其是一种用于输送粮食的管式胶带输送机,属于粮食机械

技术介绍
在粮食收购单位如粮库,粮食储藏单位如国家粮食储备库,粮食中转单位如粮食中转站、码头等等都配备有粮食输送机。现有的粮食输送机如胶带输送机上的胶带在盛粮后处于敞露状态下行进,也就是说胶带在自馈(喂)粮斗处接应粮食后直到行经至出粮口之前始终处于袒露状态下行进。这种胶带输送机虽然也能满足对粮食的输送要求,而且对于其结构乍看似乎不存在可挑剔之处,正因为如此,目前我国的粮食部门均习惯地使用着前述结构的胶带输送机。例如在中国专利文献中所见诸的专利号为00245655.9、名称为“粮食输送机,其所揭示的胶带也是全露型的。当然,该专利的技术方案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围绕把传送架的前部分伸进粮仓的中部,其具体技术措施是在传送架的前半部分加设一个活动关节,贡献点在于在装粮过程中无需人工作二次攉粮,即根据仓储的实际情况调整传送架前部与地面的夹角,藉以满足高度6-10米、直径9-12米的砖围仓上粮的要求,在上粮过程中省去人工攉粮、提高上粮效率。因而,该专利未及消除申请人将要在下面阐及的目前的胶带输送机所存在的诸欠缺的技术启示。经申请人探索而发现已有技术中的胶带输送机客观上存在四个方面的不足一是胶带完全袒露,致粮食散落是显见的,从而造成对粮食的浪费,当然为了尽可能地减少浪费,则可在输送过程中或输送结束后将散落的粮食用扫帚之类的工具予收集,为此带来耗用人工的问题;二是因粮食中存在粮尘,在作业过程中扬尘因素不可避免,致作业环境差,带来对工作人员身体健康影响之弊,常见的现场作业人员佩戴口罩之类的防护措施便是该因所致;三是对气候有着严重的挑剔性,例如遇潮湿、阴雨天气便无法作业;四是因胶带为全袒露,单位时间内的输送量低下,即通常所称的输送能力不强。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任务是要提供一种在作业过程中粮食不会抛撒跌落的、无扬尘的、对气候无挑剔的、输送能力强的管式胶带输送机。本技术的任务是这样来完成的,一种管式胶带输送机,包括机架1、进粮斗2、用于支承并驱使机架1行走的行走机构、机架倾角调整机构、输送带传导机构、动力机构、输送带3、出粮口4,进粮斗2延设在机架1的后部,并且进粮斗2的上部是敞口的,行走机构设在机架1的底部,机架倾角调整机构安装在机架1底部近中间部位,输送带传导机构枢置在机架1上,动力机构设置在机架1的偏后部下方,与输送带传导机构连结,输送带3设在输送带传导机构上,出粮斗4开设在机架1的前端,特点是所述的机架1的上部还设有一用于供所述的输送带3在自进粮斗2处接应粮食后直至行移至出粮口4之前处于封闭状态下行进的送粮管5。本技术所述的送粮管5的形状为圆筒形。本技术所述的输送带3是与进粮管5的内壁接触的。本技术所述的输送带3与进粮管5的内壁接触为半圆状接触。本技术之优点因载有粮食的输送带3处于封闭的进粮管5中行移的,故粮食不会撒落,而且不会产生扬尘;同例,因输送带3处于载粮后的封闭性行移,故不受气候所扰;又鉴于输送带3处于载粮后的封闭性行移,并且乘半圆状,从而能提高输送能力,此外还可以使机架1与地面的夹角相应增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管式胶带输送机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管式胶带输送机的中部、后部结构图。图3为本技术管式胶带输送机的前部结构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给出的具体的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有助于理解本技术,而并不构成对本技术技术方案的限制。请见图1和结合图2,机架1的长度并不受到具体的限制,进粮斗2设在机架1的后部,进粮斗2的上部是敞口的,该敞口可用于与粮食提升装置对接,以便由粮食提升装置将需进仓的粮食提升到进粮斗2,使行移至进粮斗2中的输送带3接应,在进粮斗2上设置的挡粮板6的作用是防止粮食从进粮斗2的下方向后方潜出,因为该后方为输送带3的入口端。行走机构主要由枢设机架1的尾箱7底部的至少一对轮子8以及对应于机架近中部的兼用于设置机架倾角调整机构的一对滚轮9构成。所述的机架倾角调整机构设在机架1两侧的滑道轨10和用于沿滑道轨10滑移的一对滚轮11以及调整臂12、支撑臂13、绞盘14构成,调整臂12和支撑臂13的下端联结在所述的一对滚轮9上,调整臂12的上端设置小滚轮11,而支撑臂13的上端铰接在机架1上,绞盘14设在机架1上,其由绞绳即牵引绳17与调整臂12联结。以图1所示位置为例,若绞盘14收绳,则小滚轮11向机架1的后部沿滑道轨10滑移,则使机架1的前部抬高,也即机架1与地面的夹角增大,反之亦然。本技术的机架1的最大倾角可达35°。动力机构由动力箱15、电机16、电机皮带轮17、皮带18、大皮带轮23、主动辊链轮20、链条21、链轮22等构成,动力箱15设在机架1的偏后部之下方,电机16设在旁于动力箱15处,电机皮带轮17固定在电机16的出轴上,皮带18的一端套置在电机皮带轮17上,另一端套置在大皮带轮23上,大皮带轮23设在输送带传导机构上,主动辊链轮20以及链轮22亦然,链条21连结在主动辊链轮1、链轮22上。由于动力机构的结构和下面将要提及的输送带传导机构以及这两个机构之间的关系等均属已有技术,故申请人不再过于言及其细。输送带3依次地绕经输送带传导机构的相应的部件,而输送带传导机构主要由主动轴24、输送带主动辊25、涨紧辊26、图3中所示的上回转辊33、下回转辊27构成,主动轴24的两端枢设在机架1之两侧之下方,所述的大皮带轮23和链轮22分别固设在主动轴24的两个轴端,输送带主动辊25通过一对轴座31而枢置在机架1上,所述的主动辊链轮20固设在输送带主动辊25的辊轴端,藉由链条21的两端套置于链轮22、主动辊链轮20上而使主动轴24与输送带主动辊25构成联动。一对涨紧辊26对应于输送带主动辊25的上方,从图2中可清楚地看到该对涨紧辊26是可以调节的,具体是通过辊轴座30、双头调整螺杆32来体现。上、下回转辊33、27通过相应的辊轴座38而分别枢置在机架1的前段端部和后段端部。此外,机架1的前段端部在接近于上回转辊33处和机架1的后段端部在接近于下回转辊27处分别通过导辊轴座34、28而设有导辊轴37、29,导辊轴37、29的作用是起对输送带的导向作用,藉以减少输送带3的摩擦力。从图1、图2中所示的箭头可以理解出输送带3与输送带传导机构的相应的轴、辊之间的接触关系。继续见图1、图2并且结合图3,从图3中可以看到输送带3由托辊36支托,托辊36的下方为护网35。藉由图2和图3所示的结构对接构成为图1所示的机架1的整体结构。通过对前面的描述可知,本技术的结构要点是在机架1的上方增设一个进粮管5,进粮管5的两端管口部位是不封闭的,以便由输送带3从对应于进粮斗2一端的管口进入再从对应于出粮口4一端的管口行出。当然,进粮管5最好是圆筒状,这种形状能使行经其内的输送带3的两侧贴着管内壁收拢成半圆形状态,使粮食在输送带3上的载运量得以增加。最后,申请人简述本技术的工作过程,当动力机构处于工作状态,并且已由机架倾角调整机构依需对机架1的倾角调整完毕,输送带3处于行移状态,在粮食提升机构将粮食送至进粮斗2后,便由输送带3承载,当输送带3行移到出粮口4的部位而改道时,则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管式胶带输送机,包括机架(1)、进粮斗(2)、用于支承并驱使机架(1)行走的行走机构、机架倾角调整机构、输送带传导机构、动力机构、输送带(3)、出粮口(4),进粮斗(2)延设在机架(1)的后部,并且进粮斗(2)的上部是敞口的,行走机构设在机架(1)的底部,机架倾角调整机构安装在机架(1)底部近中间部位,输送带传导机构枢置在机架(1)上,动力机构设置在机架(1)的偏后部下方,与输送带传导机构连结,输送带(3)设在输送带传导机构上,出粮斗(4)开设在机架(1)的前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机架(1)的上部还设有一用于供所述的输送带(3)在自进粮斗(2)处接应粮食后直至行移至出粮口(4)之前处于封闭状态下行进的送粮管(5)。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汪喜波李惠华唐学军张明学曾煜高素芬吴定国陈艺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国家粮食储备局郑州科学研究设计院常熟市吉亚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