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叠线圈部件及其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2787646 阅读:111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1-28 16:1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层叠线圈部件及其制造方法,其能够抑制金属膜向层叠体的铁氧体层的析出的同时确保螺旋状线圈与外部电极的电连接性。层叠线圈部件(1)具有:层叠铁氧体层(11)而构成的层叠体(10),设置于层叠体(10)内的螺旋状线圈(20),以及设置于层叠体(10)的表面、与螺旋状线圈(20)电连接且以Cu为主成分的外部电极(31、32)。铁氧体层(11)具有未被外部电极(31、32)覆盖而从层叠体(10)的表面露出的露出区域(Z)。铁氧体层(11)的露出区域(Z)的表面电阻率大于104Ω且小于107Ω。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
技术介绍
以往,作为层叠线圈部件有记载于W02011/108701号公报(专利文献1)的层叠线 圈部件。层叠线圈部件具有层叠铁氧体层而构成的层叠体、设置于层叠体内的螺旋状线圈 和设置于层叠体的表面且与螺旋状线圈电连接的外部电极。外部电极以Ag为主成分。 现有技术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 :W02011/108701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然而,上述以往的层叠线圈部件中,外部电极以Ag为主成分,以Cu为主成分的外 部电极并未受到关注。 相对于此,本申请专利技术人着眼于使用以Cu为主成分的外部电极,欲通过将以Cu为 主成分的外部电极进行煅烧而形成层叠体时,发现了以下问题。 第1,在Cu-Cu20的平衡氧分压以下的氧分压下进行对以Cu为主成分的外部电极 的层叠体表面的煅烧时,层叠体的铁氧体层发生还原,铁氧体层的电阻变低。由此,铁氧体 层具有未被外部电极覆盖而从层叠体的表面露出的露出区域时,若通过镀覆将金属膜形成 于外部电极则在铁氧体层的露出区域析出金属膜。 第2,在大气气氛下进行对以Cu为主成分的外部电极的层叠体表面的煅烧时,外 部电极发生氧化,层叠体的铁氧体层的电阻变高。由此,无法确保外部电极与螺旋状线圈的 电连接性。 因此,本专利技术的课题是提供一种,其能够抑制金属膜 向层叠体的铁氧体层的析出的同时确保螺旋状线圈与外部电极的电连接性。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专利技术的层叠线圈部件的特征在于,具有: 层叠体,层叠铁氧体层而构成, 螺旋状线圈,以从上述层叠体的表面露出一部分的方式设置于上述层叠体内,以 及 外部电极,设置于上述层叠体的表面、与上述螺旋状线圈的一部分电连接且以Cu 为主成分; 上述铁氧体层具有未被上述外部电极覆盖而从上述层叠体的表面露出的露出区 域, 上述铁氧体层的露出区域的表面电阻率大于104Ω且小于1〇7Ω。 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层叠线圈部件,铁氧体层具有未被上述外部电极覆盖而从上述层叠 体的表面露出的露出区域,铁氧体层的露出区域的表面电阻率大于1〇 4Ω且小于1〇7Ω。因 此,在外部电极上通过镀覆形成金属膜时,能够抑制在铁氧体层的露出区域析出金属膜。此 外,能够确保螺旋状线圈与外部电极的电连接性。 另外,在一个实施方式的层叠线圈部件中,上述螺旋状线圈以Ag为主成分。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的层叠线圈部件,螺旋状线圈以Ag为主成分,因此能够降低螺 旋状线圈的直流电阻值Rdc〇 另外,一个实施方式的层叠线圈部件中,上述螺旋状线圈以Cu为主成分。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的层叠线圈部件,螺旋状线圈以Cu为主成分,因此能够减少螺 旋状线圈的成本。 另外,一个实施方式的层叠线圈部件中,上述铁氧体层含有Fe、Mn、Ni以及Zn中的 至少一种。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的层叠线圈部件,铁氧体层含有Fe、Mn、Ni以及Zn中的至少一 种,因此铁氧体层的耐还原性提高。因此,能够稳定地抑制金属膜向铁氧体层的析出。 另外,一个实施方式的层叠线圈部件的制造方法中,具备: 在层叠铁氧体层而构成的层叠体内将螺旋状线圈以从上述层叠体的表面露出一 部分的方式进行设置的工序, 将以Cu为主成分的外部电极用糊料以上述铁氧体层具有未被上述外部电极用糊 料覆盖而从上述层叠体的表面露出的露出区域的方式涂布于上述层叠体的表面,在上述层 叠体的表面形成未煅烧的外部电极膜的工序,以及 煅烧上述未煅烧的外部电极膜,形成与上述螺旋状线圈的一部分进行电连接的、 以Cu为主成分的外部电极的工序; 煅烧上述未煅烧的外部电极膜时, 800°C以上的区域的氧分压P满足下式: In(Cu-Cu20 的平衡氧分压)<In(P)彡In(4X10nT2-8X10sT+5X10 5)In(Cu-Cu20 的平衡氧分压)=(-338904-32. 802561ogT+246. 856T)/RT T:温度R:气体常数(8. 314[J·Κ1 ·mol1) 0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的层叠线圈部件的制造方法,在煅烧上述未煅烧的外部电极膜 的工序中,800°C以上的区域中的氧分压Ρ满足下式: In(Cu-Cu20 的平衡氧分压)<In(P)彡In(4X10nT2-8X10sT+5X10 5)In(Cu-Cu20 的平衡氧分压)=(-338904-32. 802561ogT+246. 856T)/RT。因此,通过镀覆在外部电极形成金属膜时,能够抑制铁氧体层的露出区域的金属 膜的析出。另外,能够确保螺旋状线圈与外部电极的电连接性。 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能够抑制金属膜向层叠体的铁氧体层 析出的同时确保螺旋状线圈与外部电极的电连接性。【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层叠线圈部件的截面图。图2是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层叠线圈部件的制造方法的说明图。 图3是说明铁氧体层的露出区域的表面电阻率的测定的说明图。【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图示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说明本专利技术。 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层叠线圈部件的截面图。如图1所示,层叠 线圈部件1具有层叠体10、设置于层叠体10内的螺旋状线圈20、以及设置于层叠体10的 表面且与螺旋状线圈20电连接的外部电极31、32。 层叠线圈部件1介由外部电极31、32与未图示的安装基板的配线电连接。层叠线 圈部件1例如可作为干扰除去过滤器,用于电脑、DVD播放器、数码相机、TV、手机、汽车用电 子设备等电子设备。 层叠体10是层叠铁氧体层11而构成的。铁氧体层11在层叠方向A上层叠。铁 氧体层11由磁性材构成,例如,含有Fe、Mn、Ni以及Zn中的至少一种。铁氧体层11例如由 Fe203、ZnO、NiO、CuO以及Μη304的化合物构成。 层叠体10以大致长方体状形成。层叠体10的表面具有第1端面15、位于第1端 面15的相反侧的第2端面16以及位于第1端面15与第2端面16之间的侧面17。第1端 面15与第2端面16在沿着层叠方向A的截面上位于与层叠方向A垂直的方向上。 螺旋状线圈20例如以Ag或Cu为主成分。若将螺旋状线圈20的主成分设为Ag 则能够降低螺旋状线圈20的直流电阻值Rdc。另一方面,若将螺旋状线圈20的主成分设为 Cu则能够降低螺旋状线圈20的成本。 螺旋状线圈20沿着层叠方向A以螺旋状卷绕。螺旋状线圈20的两端上设置有第 1引出部21和第2引出部22。第1引出部21从层叠体10的第1端面15露出,第2引出 部22从层叠体10的第2端面16露出。 外部电极31、32是以Cu为主成分的。通过将外部电极31、32的主成分设为Cu,能 够减少外部电极31、32的成本。 第1外部电极31覆盖层叠体10的第1端面15的全部以及层叠体10的侧面17 的第1端面15侧的端部。第1外部电极31与第1引出部21接触而电连接。 第2外部电极32覆盖层叠体10的第2端面16的全部以及层叠体10的侧面17 的第2端面16侧的端部。第2外部电极32与第2引出部22接触而电连接。 外部电极31、32上设置有金属膜40。金属膜40例如由Ni和Sn构成。金属膜40 在将外部电极31、32通过焊料与安装基板的配线进行接合之际提高焊料的润湿性。金属膜 40通过将层叠体10浸渍于镀液进行镀覆而形成于外部电极31、32上。 铁氧体层11具有未被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层叠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具备:层叠体,层叠铁氧体层而构成,螺旋状线圈,以从所述层叠体的表面露出一部分的方式设置于所述层叠体内,以及外部电极,设置于所述层叠体的表面、与所述螺旋状线圈的一部分电连接且以Cu为主成分;所述铁氧体层具有未被所述外部电极覆盖而从所述层叠体的表面露出的露出区域,所述铁氧体层的露出区域的表面电阻率大于104Ω且小于107Ω。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古川翔一朗鹫见高弘若木纯代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