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黄焕辉专利>正文

新型伺服驱动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727596 阅读:77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1-15 15: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新型伺服驱动器,包括外壳A和外壳B,两者卡合连接,外壳A由壳体与后壳组成,壳体的一面设有一散热器和若干个散热槽,壳体A的另一面设有若干个安装孔;外壳由前壳、壳体与底壳组成,前壳设有两个开口和若干个按键,壳体设有突出部;还包括核心组件,其设于所述外壳A和外壳B的内部之间,包括电路板、变压器、及主电源滤波电容,电路板为上、下两层结构,主电源滤波电容并排设置,且平行放于电路板的下层之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大电解电容的平行安装方式和固定方法以及2个外壳组合结构,有效利用伺服驱动器内部空间,节省PCB布局布线面积,以达到增大功率密度的目的,且该方法具有结构简单,安装方便,美观,成本低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伺服驱动器工业自动化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新型伺服驱动器
技术介绍
伺服驱动器作为工业自动化领域应用最广泛的产品之一,大部分市场一直是国外品牌垄断着。究其原因,有我们的控制算法不够先进或硬件电路不够稳定等(当然这些差距一直在逐步减少)。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开发一款伺服需要很大的投入,其中一部分就是高昂的模具开模费。一个模具开模费用大概在5W以上,一般公司都不只做一个功率的伺服,都会做一系,比如做100W,200W,400W,600W,750W,1KW,1.5KW,现有的方案,一般会开2?3个模具,这样费用就10W?15W以上。另一方面,市场要求伺服能做到功率密度越来越大,即同样的输出功率,体积最小。这样子可以在同样的机柜里安装更多的伺服驱动器。占PCB面积,即同样的电路,需要更大面积的PCB才能布下(电解电容下面PCB是高压信号,按规定要求不能随意布元器件及信号)。其实就是隐含伺服驱动器需要更大的空间体积。电解电容高度会比较高,导致伺服驱动器做的不够薄。伺服驱动器做的更薄是行业的趋势,也是审美的要求。也有很多厂家想尽各种方法把伺服做薄,但是他们的方法无非是把电容伸进散热器里,即在散热器里开一个孔,把电容申进去。但这种结构复杂,开模成本高,而且不通用。即200W和1.5KW不能共用一个模具。伺服驱动器里占最大体积的是主电源滤波用的大电解电容,传统的设计电解电容是垂直安装在PCB板上的,很占体积和PCB面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提供一种新型伺服驱动器。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新型伺服驱动器,该新型伺服驱动器包括外壳A和外壳B,两者卡合连接,外壳A由壳体与后壳组成,壳体的一面设有一散热器和若干个散热槽,壳体A的另一面设有若干个安装孔;外壳由前壳、壳体与底壳组成,前壳设有两个开口和若干个按键,壳体设有突出部,底壳设有若干个散热孔;所述新型伺服驱动器还包括核心组件,其设于所述外壳A和外壳B的内部之间,所述核心组件包括电路板、变压器、及至少一个主电源滤波电容,其中,电路板为上、下两层结构,所述主电源滤波电容并排设置,并且平行放置于所述电路板的下层上。在本技术所述的新型伺服驱动器中,所述电路板包括高压驱动电路、编码器接口电路、控制接口输入电路、及设于所述高压驱动电路下的光耦隔离电路,其中,所述高压驱动电路和光耦隔离电路位于所述电路板的下层,所述编码器接口电路和控制接口输入电路位于所述电路板的上层。在本技术所述的新型伺服驱动器中,所述新型伺服驱动器还包括若干个控制电源输出滤波电容,其设于所述变压器的周围。在本技术所述的新型伺服驱动器中,所述新型伺服驱动器还设有按键显示接口、通讯接口、控制接口、编码器接口及控制电源输入接口。在本技术所述的新型伺服驱动器中,所述电路板上还设有MCU微控制单元,其位于所述电路板的上层。在本技术所述的新型伺服驱动器中,所述主电源滤波电容的直径为18?35mm毫米。在本技术所述的新型伺服驱动器中,所述主电源滤波电容的数量为一至三个。在本技术所述的新型伺服驱动器中,所述新型伺服驱动器外部交流电输入通过整流模块、及电容滤波模块变成直流电,其能量保存在大电解电容上,然后MCU/DSP通过特定算法,发送PWM信号控制IGBT,将直流电逆变成交流电以控制电机,实现对转矩或转速或位置的精确控制。在本技术所述的新型伺服驱动器中,所述前壳上还设有数码管显示接口,所述两个开口分别为电源输入接口 X1、电机动力线输出接口 X2。在本技术所述的新型伺服驱动器中,所述前壳上还设有条状开槽,其从上到下依次放置有通讯口 X6、通讯口 X5、控制接口 X4、编码器接口 X3。实施本技术的新型伺服驱动器,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的新型伺服驱动器通过大电解电容的平行安装方式和特殊固定方法以及简单的2个外壳组合结构,可以有效利用伺服驱动器的内部空间,节省PCB布局布线面积,以达到增大功率密度的目的,而且该方法具有结构简单,安装方便,美观,成本低等优点;另外,因结构简单,加工容易,开模费用可降低1个数量级。【附图说明】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图1是本技术的新型伺服驱动器的外壳A的俯视结构图;图2是本技术的新型伺服驱动器的外壳A壳体一面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新型伺服驱动器的外壳A壳体另一面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新型伺服驱动器的后壳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的新型伺服驱动器的外壳B的前壳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的新型伺服驱动器的外壳B的壳体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的新型伺服驱动器的外壳B的底壳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的新型伺服驱动器的电路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技术的新型伺服驱动器的电路原理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图1至图7示出了本技术的新型伺服驱动器的结构示意图,该新型伺服驱动器包括外壳A和外壳B,两者卡合连接,夕卜壳A由壳体10A与后壳11A组成,壳体10A的一面设有一散热器12和若干个散热槽13,壳体10A的另一面设有若干个安装孔14。外壳B由前壳15B、壳体16B与底壳17B组成,前壳15B设有两个开口 151B和若干个按键152B,壳体16B设有突出部161B,此突出部为了便于与前壳15B进行插接,底壳17B设有若干个散热孔171B,此散热孔为散热孔;在本实施例中,采用两个开口来取代现有技术中的一个接口,更好的使得前壳15B进行分体连接。所述前壳15B上还设有数码管显示接口 153B,所述两个开口 151B、154B分别为电源输入接口 X1、电机动力线输出接口 X2。所述前壳15B上还设有条状开槽155B,其从上到下依次放置有通讯口 X6、通讯口 X5、控制接口X4、编码器接口 X3。所述新型伺服驱动器还包括核心组件20,其设于所述外壳A和外壳B的内部之间,所述核心组件20包括电路板21、变压器23、及至少一个主电源滤波电容22,其中,电路板21为上、下两层结构,所述主电源滤波电容22并排设置,并且平行放置于所述电路板21的下层上。该伺服的输出功率达到1.5KW,体积:108mmX 157mmX68mm,体积非常小,具体地,电路板21包括控制电路板和驱动电路板。具体地,所述电路板21包括高压驱动电路211、编码器接口电路212、控制接口输入电路当前第1页1 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新型伺服驱动器,其特征在于,该新型伺服驱动器包括外壳A和外壳B,两者卡合连接,外壳A由壳体(10A)与后壳(11A)组成,壳体(10A)的一面设有一散热器(12)和若干个散热槽(13),壳体(10A)的另一面设有若干个安装孔(14);外壳B由前壳(15B)、壳体(16B)与底壳(17B)组成,前壳(15B)设有两个开口(151B)和若干个按键(152B),壳体(16B)设有突出部(161B),底壳(17B)设有若干个散热孔(171B);所述新型伺服驱动器(100)还包括核心组件(20),其设于所述外壳A和外壳B的内部之间,所述核心组件(20)包括电路板(21)、变压器(23)、及至少一个主电源滤波电容(22),其中,电路板(21)为上、下两层结构,所述主电源滤波电容(22)并排设置,并且平行放置于所述电路板(21)的下层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焕辉
申请(专利权)人:黄焕辉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