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废气再循环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2709915 阅读:70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1-14 14: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发动机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废气再循环系统,包括排气歧管和进气歧管,所述排气歧管上设有废气引出口,所述进气歧管上设有废气引入口,发动机缸盖内设有废气冷却通道,所述废气冷却通道的一端与所述废气引出口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废气引入口连通,且所述废气冷却通道设置在所述发动机缸盖中的冷却水套内。该废气再循环系统将循环废气的冷却结构设置在缸盖内部,并借用发动机缸盖的冷却水套结构冷却,省去外置废气冷却装置,降低了废气泄露的风险以及废气再循环系统占用的布置空间,提高了整机装配效率,降低了整机装配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发动机设计
,尤其涉及一种废气再循环系统
技术介绍
废气再循环是净化排气中NOx的主要方法,其是指把发动机排出的部分废气回送到进气歧管,并与新鲜混合气一起再次进入气缸参与燃烧。由于废气中含有大量的CO2,而CO2不能燃烧却吸收大量的热,使气缸中混合气的燃烧温度降低,从而减少了NOx的生成量。但在新鲜的混合气中掺入废气之后,混合气的热值降低,致使发动机的有效功率下降。为了做到既能减少NOx的排放,又能保持发动机的动力性,必须根据发动机运转的工况对再循环的废气量和废气温度加以控制,故需要在废气再循环系统中设置废气控制阀1'、废气冷却装置2'等结构,所述废气控制阀1'、所述废气冷却装置2'均设置在排气歧管3'和进气歧管4'之间,如图1所示。但在发动机外部连接废气冷却装置,在废气冷却装置与管路的连接处会存在废气泄露的风险,并且存在泄露风险的点较多;另外,由于废气冷却装置外置,需要的布置空间较大,不利于发动机的布置。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要对废气再循环系统进行改进,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废气再循环系统,可有效解决废气泄露的问题,且该废气循环系统占用空间小,方便布置。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废气再循环系统,包括排气歧管和进气歧管,所述排气歧管上设有废气引出口,所述进气歧管上设有废气引入口,发动机缸盖内设有废气冷却通道,所述废气冷却通道的一端与所述废气引出口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废气引入口连通,且所述废气冷却通道设置在所述发动机缸盖中的冷却水套内。优选地,废气在所述废气冷却通道中的流动方向与冷却水在所述冷却水套中的流动方向呈预设角度交叉设置。优选地,废气在所述废气冷却通道中的流动方向与冷却水在所述冷却水套中的流动方向垂直布置。优选地,所述废气冷却通道为空心管路,且其垂直于轴线方向的任意截面均为椭圆形。优选地,所述废气引出口设置在所述排气歧管中的任意一个排气支管上。优选地,所述废气冷却通道与所述废气引出口之间或所述废气冷却通道与所述废气引入口之间设有废气控制阀。本技术提供的废气再循环系统,在发动机缸盖内设置了废气冷却通道,利用缸盖内冷却水套中的冷却水对再循环系统中的废气进行冷却,从而省去了在废气再循环系统中外置废气冷却装置,避免了在废气冷却装置连接处存在废气泄露的风险,并且,去除外置的废气冷却装置,减小了废气再循环系统的占用空间,使得发动机的整体布置更加方便,并且提高了整机的装配效率,降低了整机成本。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中废气再循环系统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废气再循环系统的示意图。其中上述附图中的标号说明如下:1'-废气控制阀,2'-废气冷却装置,3'-排气歧管,4'-进气歧管;1-排气歧管,2-进气歧管,3-发动机缸盖,4-废气冷却通道,5-废气控制阀。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参考图2,本技术提供的废气再循环系统,包括排气歧管1和进气歧管2,所述排气歧管1上设有废气引出口,所述进气歧管2上设有废气引入口,发动机缸盖3内设有废气冷却通道4,所述废气冷却通道4的一端与所述废气引出口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废气引入口连通,且所述废气冷却通道4设置在所述发动机缸盖3中的冷却水套内。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废气再循环系统中去掉了外置的废气冷却装置,而是在发动机缸盖内设置了废气冷却通道,借助发动机缸盖上冷却水套中的冷却水对循环废气进行冷却,避免了外置废气冷却装置与废气循环管路连接点处存在废气泄露的风险;并且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废气再循环系统占用空间减小,方便了发动机整体布置。进一步地,由于不需要装配废气冷却装置,因此提高了整机的装配效率,也降低了整机成本。具体地,废气在所述废气冷却通道4中的流动方向与冷却水在所述冷却水套中的流动方向呈预设角度交叉设置,使得冷却水套中的冷却水更加高效地与所述废气冷却通道4接触,从而提高对所述废气冷却通道4中的废气的冷却效果。优选地,废气在所述废气冷却通道4中的流动方向与冷却水在所述冷却水套中的流动方向垂直布置。进一步地,所述废气冷却通道4为空心管路,且其垂直于轴线方向的任意截面均为椭圆形,即所述废气冷却通道4呈扁平状的空心管结构,这种结构利于提高所述废气冷却通道4与冷却水接触的表面积,从而可提高循环废气的冷却效率。在本技术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废气引出口设置在所述排气歧管1中的任意一个排气支管上,与现有技术中将废气引出口设置在排气歧管中的排气总管上相比,排气支管更靠近缸盖,因此循环管路缩短,布置更加紧凑。另外,所述废气再循环系统中还包括废气控制阀5,所述废气控制阀5设置在所述废气冷却通道4与所述废气引出口之间或所述废气冷却通道4与所述废气引入口之间,用以调整进入进气歧管1中的循环废气量。虽然本技术是结合以上实施例进行描述的,但本技术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例,而只受权利要求的限定,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容易地对其进行修改和变化,但并不离开本技术的实质构思和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废气再循环系统,包括排气歧管(1)和进气歧管(2),所述排气歧管(1)上设有废气引出口,所述进气歧管(2)上设有废气引入口,其特征在于,发动机缸盖(3)内设有废气冷却通道(4),所述废气冷却通道(4)的一端与所述废气引出口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废气引入口连通,且所述废气冷却通道(4)设置在所述发动机缸盖(3)中的冷却水套内。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废气再循环系统,包括排气歧管(1)和进气歧管(2),所述
排气歧管(1)上设有废气引出口,所述进气歧管(2)上设有废气引入口,
其特征在于,发动机缸盖(3)内设有废气冷却通道(4),所述废气冷却
通道(4)的一端与所述废气引出口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废气引入口连通,
且所述废气冷却通道(4)设置在所述发动机缸盖(3)中的冷却水套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废气再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废气在所述
废气冷却通道(4)中的流动方向与冷却水在所述冷却水套中的流动方向呈
预设角度交叉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废气再循环系统,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国庆张应兵章家续颜伟罗俊陈尚尚李欢陈思颖李瑞欣马亚坛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