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下装载机的发动机尾气净化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2537661 阅读:97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2-18 16: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的井下装载机的发动机尾气净化装置,包括箱体、隔板、进气管、散热器、冷凝片组、中间气管和排气管;隔板设置在箱体中间,且隔板将箱体分隔为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均盛有冷却水;散热器设置在第一腔室底部,冷凝片组安装在第一腔室顶部,第二腔室顶部开设进气口和出气口;进气管由第一段和第二段组成,散热器具有进气端和出气端,进气管第一段插入第二腔室的进气口后穿过隔板与散热器进气端连接,进气管第二段一端接散热器出气端而另一端通至第一腔室顶部;中间气管穿过隔板且中间气管将第一腔室顶部与第二腔室底部连通,所述排气管安装在第二腔室的出气口中。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持续过滤效果好,避免冷却水快速减少。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尾气净化装置
,特别涉及一种井下装载机的发动机尾气净化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装载机应用广泛,功能较为齐全。矿用井下机是用于矿井下的一种特殊装载机,由于在矿井下的空间较小,且充满易燃易爆气体,对工作在井下的工程机械(特别是井下装载机)有特殊的要求。若其发动机直接将尾气排出,消声器排放出来的尾气温度极高,还带有大量的火花,因此不能在易燃易爆环境下作业。为了解决该问题目前有两种处理方法:第一种是在消声器的出气口增加一个灭火器,这种灭火器是内设两层过滤网;第二种是在尾气排放口设置一个尾气净化装置,该尾气净化装置一般为一水箱,通过水过滤实现降温和防火除尘。图1所示为现有的一种井下装载机的发动机尾气净化装置,包括盛有适量水或弱碱性液体的水箱1、进气管2、排气管3和隔板4,水箱顶部开设进气口 11和排气口 12,水箱底部设置一接触罩5,接触罩5周围形成多个出气孔51,进气管2从进气口插入水箱I并伸入接触罩5内,排气管3安装在排气口 12中,隔板4安装在水箱I中部,且隔板4位于水面上方,隔板4与箱体I内壁之间留有供气体排出的间隙。该装置中,尾气从进气管2进入箱体1,通入箱体底部的接触罩5中,与水接触,出气孔51增加尾气与水的接触面,加快降温,虽然该装置可实现尾气降温和净化,但是尾气与水接触时,因高温而使水沸腾,形成大量水蒸气,水蒸气与尾气一同从排气管2排出,水箱I内的水量减少过快,需要频繁地地对水箱I补充水源,此问题不仅导致发动机尾气净化装置的使用效率降低,也影响了井下装载机的工作效率。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人对井下装载机的发动机尾气净化装置进行改进,特别研制出一种持续净化效果好,避免冷却水快速减少而频繁加水的井下装载机的发动机尾气净化装置,本案由此产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井下装载机的发动机尾气净化装置,其解决了传统尾气净化装置冷却水减少过快的问题,持续过滤效果好,提高了尾气处理效率和井下装载机的工作效率。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井下装载机的发动机尾气净化装置,包括箱体、隔板、进气管、散热器、冷凝片组、中间气管和排气管;隔板设置在箱体中间,且隔板将箱体分隔为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均盛有冷却水;所述散热器设置在第一腔室底部,冷凝片组安装在第一腔室顶部,第二腔室顶部开设进气口和出气口 ;所述进气管由第一段和第二段组成,散热器具有进气端和出气端,进气管第一段插入第二腔室的进气口后穿过隔板与散热器进气端连接,进气管第二段一端连接散热器出气端而另一端通至第一腔室顶部;所述中间气管穿过隔板且中间气管将第一腔室顶部与第二腔室底部连通,所述排气管安装在第二腔室的出气口中。所述箱体呈“凹”字形,隔板设置在箱体中间的凹部,隔板将腔体分隔成L型的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冷凝片组安装在第一腔室的凸部,第二腔室凹部开设进气口,第二腔室凸部开设出气口。所述第二腔室底部设置接触罩,接触罩周围开设多个出气孔,中间气管一端通向第一腔室顶部,另一端伸入接触罩内。所述散热器包括至少三根散热管,散热管周围安插若干散热片。所述冷凝片组为铁片。采用上述方案后,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如下:首先,尾气从进气口沿进气管第一段进入第一腔体底部的散热器,在散热器中实现尾气的第一次降温,经过第一次散热后的尾气沿进气管第二段到达第一腔室顶部,此过程中尾气热量使第一腔室内的冷却水蒸发,水蒸气也到达第一腔室顶部,而冷凝片组使水蒸气冷凝并返回至其下方的液体冷却水中;然后,到达第一腔室顶部的尾气沿中间气管达到第二腔室底部,通过与冷却水直接接触进行第二降温,最后尾气上升至第二腔室顶部并从出气口严排气管排出,此过程中,由于尾气经第一次降温后其温度不足以使第二腔室冷却水沸腾,因此第二腔室中蒸发的水量极少。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设计合理,结构巧妙,将箱体分隔为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其中第一腔室不设排气口,通过第一腔室中的散热器先对尾气进行第一次降温,通过冷凝片组使蒸发的水汽冷凝,实现冷却水的循环利用,在第二腔室中进行第二次降温,仅极少量的冷却水蒸发,从而解决了传统尾气净化装置冷却水减少过快的问题,加装的冷却水可长时间使用,提高了尾气处理效率和井下装载机的工作效率。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井下装载机的发动机尾气净化装置的剖面图;图2是本技术的剖面图。图1标号说明水箱1,进气口 11,排气口 12,进气管2,排气管3,隔板4,接触罩5,出气孔51 ;图2标号说明水箱I,第一腔室11,第二腔室12,进气口 121,出气口 122,隔板2,进气管3,进气管第一段31,进气管第二段32,散热器4,散热器进气端41,散热器出气端42,散热管43,散热片44,冷凝片组5,中间气管6,接触罩7,出气孔71,排气管8。【具体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本技术揭示的一种井下装载机的发动机尾气净化装置,包括箱体1、隔板2、进气管3、散热器4、冷凝片组5、中间气管6和排气管8,其中冷凝片组5采用的是铁片;隔板2设置在箱体I中间,且隔板2将箱体I分隔为第一腔室11和第二腔室12,第一腔室11和第二腔室12均盛有冷却水;所述散热器4设置在第一腔室11底部,冷凝片组5安装在第一腔室11顶部,第二腔室12顶部开设进气口 121和出气口 122;所述进气管3由第一段31和第二段32组成,散热器4具有进气端41和出气端42,进气管第一段31插入第二腔室12的进气口 121后穿过隔板2与散热器进气端41连接,进气管第二段32 —端连接散热器出气端42而另一端通至第一腔室12顶部;所述中间气管6穿过隔板2且中间气管将第一腔室11顶部与第二腔室12底部连通,所述排气管8安装在第二腔室12的出气口 122 中。图中虚线表示水面。本实施例中,箱体I呈“凹”字形,隔板2设置在箱体中间的凹部,隔板2将腔体分隔成L型的第一腔室11和第二腔室12 ;所述冷凝片组5安装在第一腔室11的凸部,第二腔室12凹部开设进气口 121,第二腔室12凸部开设出气口 122,之所以优选“凹”字形箱体1,是为了第一腔室11顶部形成的尾气容置腔的容积更小,此容置腔即第一腔室11中水面至凸部顶端的空间,从而降低了尾气进入箱体所需的气压(尾气进入箱体需要一定的气压推动),同理第二腔室12中水面至凸部顶端的空间也更小,进一步降低所需气压,因此“凹”字形箱体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气压不足的问题。为了增大尾气在第二腔室12中与水的接触面,在第二腔室12底部设置接触罩7,接触罩7周围开设多个出气孔71,中间气管6将一端通向第一腔室11顶部,另一端伸入接触罩7内,尾气经过第一次降温后沿中间气管6进入接触罩7中,并从周围的出气孔71已大量气泡形式冒出,大大增加了尾气与冷却水的接触面,降温效果提升。散热器4包括至少三根散热管43,散热管43周围安插若干散热片44,在对尾气进行第一次降温时,散热器4的散热管43将尾气热量传导至第一腔室11的冷却水中,通过安插散热片44有助于提升散热效果。以上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并非对本技术的保护范围的限定。凡依本案的设计思路所做的等同变化,均落入本案的保护范围。【主权项】1.井下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井下装载机的发动机尾气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箱体、隔板、进气管、散热器、冷凝片组、中间气管和排气管;隔板设置在箱体中间,且隔板将箱体分隔为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均盛有冷却水;所述散热器设置在第一腔室底部,冷凝片组安装在第一腔室顶部,第二腔室顶部开设进气口和出气口;所述进气管由第一段和第二段组成,散热器具有进气端和出气端,进气管第一段插入第二腔室的进气口后穿过隔板与散热器进气端连接,进气管第二段一端连接散热器出气端而另一端通至第一腔室顶部;所述中间气管穿过隔板且中间气管将第一腔室顶部与第二腔室底部连通,所述排气管安装在第二腔室的出气口中。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彬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厦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