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彭容慧专利>正文

车辆承载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2502332 阅读:76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2-13 05: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为有关一种车辆承载装置,其包括一承载主体及一与承载主体连结的承载臂架,承载主体于一面处上设置数个第一滑动件,而承载臂架于背离承载主体的端处设置一第二滑动件,又承载臂架于第二滑动件及承载主体之间形成一供承载车辆侧脚架的放置部,借由上述结构,于使用时将跨坐式车辆的后轮停放于承载主体上,而车辆侧脚架则承载于放置部上,借此跨坐式车辆将得以任意的进行推动滑移,达到使用便利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为提供一种跨坐式车辆的推移搬动承载装置,尤其是指一种使用便利的车辆承载装置
技术介绍
机车是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依据我国交通安全规则的分类分为两种,轻型机车与重型机车;重型机车又分为普通重型机车与大型重型机车。—般而言,不论是重型机车或是轻型机车,在牵动的过程当中都需要耗费相当的力气,尤其是重型机车,排气量150C.C.的普通重型机车在体积与重量上,不仅较为占用空间,牵动亦较为费力,若女性骑乘此类机车,在力量稍弱的情形下,要牵动车体则显得相当不便。因此,无论是哪一类的机车,只要使用者在牵动上无力负担其重量所造成的负荷,均会导致在使用上的不便,尤其是大型重型机车,此方面的缺失则更为显著。针对上述的问题,当前已有一些解决的手段,请参考中国台湾专利公开号【M343613】【机车牵引辅助装置】,其揭露一种改善上述问题的辅助装置,于文中及附图中说明了其应用方式,将车辆的侧脚架放置于承载板体上,借此让搬运上更为便利。虽上述的专利案已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但其使用上却有不便之处:—、其支撑车辆为中段处的侧脚架,如此一来会使车辆的前后轮变成类似翘板的方式移动,稳定性较差。二、仅针对车辆一处进行承载,虽整体成本较低,但使用上效果也不尽理想,有可能于推移时发生移动,导致车辆翻倒的状况产生。是以,要如何解决上述现有的问题与缺失,即为本申请人与从事此行业的相关厂商所亟欲研究改善的方向所在。故,本申请人有鉴于上述缺失,搜集相关资料,经由多方评估及考虑,并以从事于此行业累积的多年经验,经由不断试作及修改,才设计出此种使用便利的车辆承载装置的技术专利。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而提供一种车辆承载装置,对跨坐式车辆的后轮及侧脚架同时进行支撑,来确保车辆整体承载后的稳定性,借此达到使用便利的目的优点。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种车辆承载装置,其结构包括一承载主体、数个第一滑动件及一承载臂架,第一滑动件设于承载主体一面处上,而承载臂架与承载主体连结,承载臂架于背离承载主体的端处设置一第二滑动件,且承载臂架于第二滑动件及承载主体之间形成一供承载车辆侧脚架的放置部。借由上述结构,使用时将车辆的后轮停放于承载主体上,而车辆的侧脚架则放置于放置部上,如此一来,维持车辆平衡的三个点(前轮、后轮及侧脚架),将会有两个点(后轮及侧脚架)放置于本技术的物件上,借此使用者于推动时,其整体将十分的省力,进一步的,于搬运推移时,其稳定性也更佳,有效避免侧脚架意外移动所发生的车辆翻倒问题,借此达到使用便利的实用进步性。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对跨坐式车辆的后轮及侧脚架同时进行支撑,来确保车辆整体承载后的稳定性,借此达到使用便利的目的优点。【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图1是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图2是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分解图。图3是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使用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车辆搬移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再一较佳实施例的实施示意图。图中标号说明:I承载主体11第一滑动件12主承载面13轮架部2、2 a承载臂架21第二滑动件22、22 a 放置部221限位壁23臂轮架部24 a第三滑动件【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至图4所示,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至车辆搬移示意图,由图中可清楚看出本技术包括:—承载主体I ;数个设于该承载主体I 一面处上的第一滑动件11 ;及—与该承载主体I连结的承载臂架2,该承载臂架2于背离该承载主体I的端处设置一第二滑动件21,且该承载臂架2于该第二滑动件21及该承载主体I之间形成一供承载车辆侧脚架的放置部22。上述的承载主体I包括一主承载面12及数个由该主承载面12延伸形成的轮架部13,而上述该些第一滑动件11则分别与该些轮架部13结合,而承载臂架2的一端与该轮架部13枢设结合,而另端形成一供该第二滑动件21结合的臂轮架部23。进一步的,放置部22位于该臂轮架部23的一侧处,且放置部22于周围处延伸一对该车辆侧脚架进行限位的限位壁221,又第一滑动件11及第二滑动件21为万向轮。此外,承载臂架2得呈直线态样、弯折态样或弯曲态样,于本实施例中以承载臂架2呈直线态样作为说明。借由上述的结构说明,搭配下述的使用解说,方可了解本技术所能达到的优点目的,本技术与现有相较最大的差异所在处,就在于增加了承载臂架2,透过承载臂架2的结构,将针对现有结构使用上的不便处进行了大幅度的改善,其具体说明如下:承载主体I主要是由主承载面12及轮架部13所构成,于本实施例中,轮架部13具有四个,而主承载面12与地面仅有小幅度的距离,便于车辆后轮顺利的移动到主承载面12上,而每一个轮架部13皆设有一个第一滑动件11,借此使承载主体I得以顺利于平面上任意的滑移;此部分的结构与现有技术结构相仿,但不同的处在于现有是将这样的结构用于车辆侧脚架处,而本技术则是使用于车辆后轮,其优点将于后续说明。承载臂架2主要是由放置部22及臂轮架部23所构成,于本实施例中,臂轮架部23位在承载臂架2的一端处,而放置部22则位于臂轮架部23的一侧处,其结构设计是对应承载车辆的后轮及侧脚架之间的距离进行设计,并非限定放置部22需紧邻臂轮架部23设计,承载臂架2的另端则与上述的任一轮架部13枢接,透过组合的方式结合为一整体的结构(承载主体I及承载臂架2);又臂轮架部23与轮架部13进行结合,而放置部22为了避免侧脚架意外移动而脱离,其周围有限位壁221加以限制侧脚架的活动范围。由上述即可明确得知,本技术于使用上,车辆的后轮放置于承载主体I (主承载面12)上,而车辆的侧脚架放置于承载臂架2 (放置部22)上,而此种结构针对了现有技术的问题点加以改进,于车辆搬移时,维持车辆平衡的三个点(前轮、后轮及侧脚架),将会有两个点(后轮及侧脚架)放置于本技术的物件上,如此一来,将可稳固的确保其稳定性,而针对较小面积的放置部22,有其限位壁221来限制侧脚架的活动范围,对此更能确保其稳定性。如图3所示,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使用示意图,使用时将车辆往承载主体I上背离承载臂架2的端处移动,当后轮停留于主承载面12上时,其侧脚架也对应于放置部22上,将侧脚架踢出后对准放置部22放置后即可,其整体即如同图3所展示。如图4所示,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车辆搬移示意图,当完成上述的放置使用后,使用者即可安心的对车辆进行移动,而搬移车辆的方式并无过多的限制,可双手扶于车尾进行拖移、双手扶于龙头进行推移或双手分别扶于龙头及车尾进行搬移皆可,而不论何种方式,车辆将稳定安全的于平面移动,不会发生任何的问题,借此达到使用便利的目的。请参阅图5所示,为本技术再一较佳实施例的实施示意图,由图中可清楚看出本实施例与前述实施大致相同,差异处在于放置部22a背离车辆的侧处设有至少一第三滑动件24a以增加承载力及稳定性,且第三滑动件24a为万向轮,此外于本实施例中以承载臂架2a呈弯折态样作为解说,来说明本技术的多样化。是以,本技术的车辆承载装置为可改善现有的技术关键在于:透过承载主体I及承载臂架2的配合,来对车辆进行两点支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承载主体;数个设于该承载主体一面处上的第一滑动件;及一与该承载主体连结的承载臂架,该承载臂架于背离该承载主体的端处设置至少一第二滑动件,且该承载臂架于该第二滑动件及该承载主体之间形成一供承载车辆侧脚架的放置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容慧
申请(专利权)人:彭容慧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