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煤催化气化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2501751 阅读:76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2-13 04: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煤气化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煤催化气化装置。能够在对煤催化气化反应进行自供热的同时有效防止气化炉内结渣,使得煤催化气化装置能够连续稳定运行。克服了现有技术中在对煤催化气化反应进行自供热时,容易造成炉内结渣,使得装置难以连续稳定运行的缺陷。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煤催化气化装置,包括气化炉,所述气化炉包括从上到下依次设置的稀相段与密相段;所述气化炉内设置有两端开放的循环管,所述循环管的下端穿设于所述气化炉的底部形成灰渣出口,所述气化炉的底部与所述灰渣出口之间的循环管上设置有富氧气体进口,所述气化炉内循环管的管壁上设置有溢流孔。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煤气化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煤催化气化装置
技术介绍
在煤催化气化工艺过程中,气化反应为微吸热过程,并且,气化炉本身的散热以及 预热进料煤粉均需要一定的热量,目前,气化炉的一种加热方式为外部加热方式,具体包括 外部烘炉加热以及外部电加热。外部加热方式中煤粉在进行煤催化气化反应时碳转化率较 低,能耗高,且不能满足气化炉的长期稳定运行。 另外一种加热方式为燃煤自供热方式,燃煤自供热方式相对于外部加热方式具有 碳转换率高、能耗低的特点,参见图1为现有技术提供的一种自供热煤催化气化装置,该装 置包括气化炉1,设置在所述气化炉1底部的气体分布板4,所述气体分布板4与所述气化 炉1的内壁以及排渣管围合成气室,所述气室的侧壁上设置有含氢气体进口 41,所述气化 炉1底部与排渣口 3之间的排渣管上设置有富氧气体进口 22,该加热方式具体为:通过富 氧气体进口 22向气化炉1中引入氧气,在煤粉进行煤催化气化反应的同时发生燃烧反应, 通过燃烧反应提供热量,从而实现自供热,但是,在引入氧气使得煤粉燃烧时,由于催化剂 的存在,可催化燃烧反应,提高煤粉燃烧放热量,因此,很容易造成炉内结渣,从而使得气化 炉难以连续稳定运行。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煤催化气化装置,能够在对煤催化气化反 应进行自供热的同时有效防止气化炉内结渣,使得煤催化气化装置能够连续稳定运行。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煤催化气化装置,包括气化炉,所述气化炉包括从上 到下依次设置的稀相段与密相段; 所述气化炉内设置有两端开放的循环管,所述循环管的下端穿设于所述气化炉的 底部形成灰渣出口,所述气化炉的底部与所述灰渣出口之间的循环管上设置有富氧气体进 口,所述气化炉内循环管的管壁上设置有溢流孔。 优选的,所述循环管的高度不超过所述密相段的高度。 进一步地,所述循环管的直径为所述密相段直径的1/3-1/2。 可选的,所述溢流孔的直径不超过所述灰渣出口直径的1/2。 优选的,所述溢流孔分层设置于所述循环管的管壁上,每层溢流孔的总面积从上 到下依次递增。 进一步地,每层溢流孔的数量从上到下依次递增,且每层溢流孔的直径相同; 或者,每层溢流孔的直径从上到下依次递增,且每层溢流孔的数量相同。 可选的,所述气化炉内部设置有折流板,所述折流板的上端与所述气化炉的内壁 固定连接,所述折流板与所述循环管的上端之间留有空隙。 优选的,所述折流板包括倾斜向下设置的上半段,以及与所述上半段连接的下半 段,所述下半段的下端与所述循环管的上端之间留有空隙,且所述下半段下端的直径大于 所述循环管的直径,所述上半段与下半段连接处的直径小于或者等于所述循环管的直径。 可选的,所述循环管的外壁与所述气化炉的内壁围合的区域为循环反应区,所述 循环反应区的底部设置有气体分布板。 进一步地,所述气体分布板的开孔率为2% -3%。 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煤催化气化装置,通过在气化炉内设置循环管,所 述循环管将所述气化炉内的空间分隔为两个区域,分别为循环管围合的区域以及所述循环 管的外壁与所述气化炉内壁围合的区域,在所述循环管的下端与所述气化炉的底部之间的 循环管上设置富氧气体进口,通过所述富氧气体进口能够向所述循环管围合的区域通入富 氧气体,在该装置中发生煤催化气化反应时,由于所述循环管的管壁上设置有溢流孔,因 此,循环物料能够从所述溢流孔进入所述循环管中,与通入循环管内的富氧气体发生煤粉 燃烧反应,为所述气化炉内发生的煤催化气化反应提供能量,进一步地,由于所述循环管的 下端穿设于所述气化炉的底部形成灰渣出口,因此,循环管围合的区域发生煤粉燃烧反应 形成的熔渣可通过所述灰渣出口及时排出,有效防止所述气化炉内结渣,提高煤粉的碳转 化率,使得煤催化气化装置能够连续稳定运行。克服了现有技术中在对煤催化气化反应进 行自供热时,容易造成炉内结渣,使得装置难以连续稳定运行的缺陷。【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 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 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 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现有技术提供的一种自供热煤催化气化装置的示意图; 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煤催化气化装置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 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 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 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 "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 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 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 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参见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煤催化气化装置,包括气化炉1,所述 气化炉1包括从上到下依次设置的稀相段11与密相段12 ; 所述气化炉1内设置有两端开放的循环管2,所述循环管2的下端穿设于所述气化 炉1的底部形成灰渣出口 3,所述气化炉1的底部与所述灰渣出口 3之间的循环管2上设置 有富氧气体进口 22,所述气化炉1内循环管2的管壁上设置有溢流孔21。 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煤催化气化装置,通过在气化炉1内设置循环管2, 所述循环管2将所述气化炉1内的空间分隔为两个区域,分别为循环管2围合的区域以及 所述循环管2的外壁与所述气化炉1内壁围合的区域,在所述循环管2的下端与所述气化 炉1的底部之间的循环管上设置富氧气体进口 22,通过所述富氧气体进口 22能够向所述 循环管2围合的区域通入富氧气体,在该装置中发生煤催化气化反应时,由于所述循环管2 的管壁上设置有溢流孔21,因此,循环物料能够从所述溢流孔21进入所述循环管2中,与通 入循环管2内的富氧气体发生煤粉燃烧反应,为所述气化炉1内发生的煤催化气化反应提 供能量,进一步地,由于所述循环管2的下端穿设于所述气化炉1的底部形成灰渣出口 3,因 此,循环管2围合的区域发生煤粉燃烧反应形成的熔渣可通过所述灰渣出口及时排出,有 效防止所述气化炉1内结渣,提高煤粉的碳转化率,使得煤催化气化装置能够连续稳定运 行。克服了现有技术中在对煤催化气化反应进行自供热时,容易造成炉内结渣,使得装置难 以连续稳定运行的缺陷。 其中,为了描述方便,在以后的描述中将所述循环管2围合的区域称为中心燃烧 区A,将所述循环管2的外壁与所述气化炉1的内壁围合的区域称为循环反应区B。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向气化炉1中的循环反应区B通入流化气 体,并且将煤粉以密相输送的方式输送入所述气化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煤催化气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气化炉,所述气化炉包括从上到下依次设置的稀相段与密相段;所述气化炉内设置有两端开放的循环管,所述循环管的下端穿设于所述气化炉的底部形成灰渣出口,所述气化炉的底部与所述灰渣出口之间的循环管上设置有富氧气体进口,所述气化炉内循环管的管壁上设置有溢流孔。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义林闫云东刘元杰王晓军
申请(专利权)人:新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