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膜组件的动态自平衡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2427363 阅读:59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2-03 12:2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用于膜组件的动态自平衡系统,一种用于膜组件的动态自平衡系统,至少包括:膜组件主体(1)、第一弹簧组(2)以及支撑框架(3),在膜组件主体(1)的上方设置有两个加强固定部,加强固定部呈长方体结构,所述第一弹簧组(2)中设置有两个弹簧(21),弹簧(21)呈“Ω”型结构,弹簧(21)中部交叉连接于所述加强固定部,设置在加强固定部下方,弹簧(21)两端分别与支撑框架(3)固定,支撑框架(3)包覆膜组件主体(1)。动态自平衡系统通过设置弹簧组,增加膜组件的受力稳定性,使膜组件保持一种上下受力均匀的自平衡系统,保护了膜组件上、下、左、右等方向上的零部件,增加了膜组件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污水处理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膜组件的动态自平衡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工业技术的不断革新,工业产生的污水也日益增多,,而生活、制造、化工等产生的污水也亟待解决,人们往往使用一种膜生物反映器对水资源实现再利用,污水通过膜生物反应器可以转化为洁净的水。为了解决各地的水质污水,常常需要将膜组件运输到指定治理地点,而在运输过程中,难免会造成膜组件的挤压或者碰撞,进而造成相应零部件的松动,甚至造成膜单元的破损,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在现有技术中,膜组件通过金属框架固定,当膜组件在工作状态下,膜组件浸泡在污水中,会因为水的浮力而是膜组件整体向金属框架上表面挤压,从而造成相应零部件的松动,甚至造成膜单元的破损。而目前并没有一种能够有效自平衡膜组件在未工作状态以及工作状态下的相应控制系统。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没用一种有效自平衡膜组件在未工作状态以及工作状态下的相应控制系统的技术缺陷,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膜组件的动态自平衡系统。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膜组件的动态自平衡系统,至少包括:膜组件主体1、第一弹簧组2以及支撑框架3,其中,在所述膜组件主体I的上方设置有至少两个加强固定部,所述加强固定部呈长方体结构,所述第一弹簧组2中设置有至少两个弹簧21,所述弹簧21呈“Ω”型结构,所述弹簧21中部交叉连接于所述加强固定部,并设置在所述加强固定部下方,所述弹簧21两端分别与所述支撑框架3固定,所述支撑框架3包覆所述膜组件主体I。优选地,所述加强固定部设置于所述膜组件主体I上方的方式为距离相同间隔均匀设置或者以所述膜组件主体中心轴镜像对称设置。优选地,所述弹簧21两端与所述支撑框架3之间的固定方式可以为螺纹固定、卡销固定或者焊接。优选地,还包括一调节装置22,所述调节装置22设置于所述弹簧21其中一端上。优选地,所述弹簧21与所述加强固定部之间的固定为所述弹簧垂直交叉所述加强固定部设置、所述弹簧与所述加强固定部形成的角度为锐角或者所述弹簧与所述加强固定部形成的角度为钝角。优选地,所述膜组件主体I上方的加强固定部数量可以为2个、3个、4个或者6个。优选地,在所述膜组件主体I的上方左侧设置有第一加强固定部12,在所述膜组件主体I上方右侧设置有第二加强固定部13,所述第一加强固定部12与所述第二加强固定部13平行设置。优选地,所述第一弹簧组2包括四个第一弹簧211,在所述第一加强固定部12上固定有两个所述第一弹簧211,在所述第二加强固定部13上固定有两个所述第一弹簧211,且所述第一加强固定部12上的第一弹簧与所述第二加强固定部13上的第一弹簧在工作状态下保持平衡。优选地,所述第一弹簧组2中的四个第一弹簧的分布情况为在所述第一加强固定部的两端设置,所述第二加强固定部的两端设置;在所述第一加强固定部一端设置、中部设置,在所述第二加强固定部上与所述第一加强固定部上设置的弹簧呈对角的一端设置、中部设置;或者所述第一加强固定部上的第一弹簧与所述第二加强固定部上的第一弹簧呈镜面对称设置。优选地,所述第一弹簧组包括两个第一弹簧212,在所述第一加强固定部12以及所述第二加强固定部13下方分别设置一个第一弹簧212,且所述第一加强固定部12上的第一弹簧与所述第二加强固定部13上的第一弹簧在工作状态下保持平衡。优选地,所述第一弹簧组2中的两个第一弹簧212的分布情况为在所述第一加强部以及所述第二加强部所形成平面的对角端点上分别设置一个第一弹簧212 ;在所述第一加强部以及所述第二加强部的中间位置设置所述第一弹簧212 ;或者在所述第一加强部一端任一点设置一个所述第一弹簧212,在所述第二加强部镜面对称的相应位置设置另一个所述第一弹簧212。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方面,所述动态自平衡系统还包括第二弹簧组4,所述第二弹簧组4中的第二弹簧41设置在所述膜组件主体I的中部,并与所述支撑框架3相连。优选地,所述第二弹簧组4包括两个第二弹簧411,所述第二弹簧411呈水平放置,且一端连接所述膜组件主体I,另一端固定于所述支撑框架3中部。优选地,所述两个第二弹簧411的分布情况可以为分别设置在所述膜组件主体I两侧的中部的中间位置;其中一个设置在所述膜组件主体I左侧中部的一端,另一个设置在所述膜组件主体I右侧中部与左侧中部弹簧对角上的一端。优选地,所述第二弹簧组4包括四个第二弹簧411,所述第二弹簧411呈水平放置,且一端连接所述膜组件主体I,另一端固定于所述支撑框架3中部。优选地,所述四个第二弹簧411的分布情况为在所述膜组件主体I左侧中部的两端设置,所述膜组件主体I右侧中部的两端设置;在所述膜组件主体I左侧中部一端设置、中部设置,在所述膜组件主体I右侧中部与所述膜组件主体I左侧中部上设置的弹簧呈对角的一端设置、中部设置;所述膜组件主体I左侧上的第二弹簧411与所述膜组件主体I右侧上的第二弹簧411呈镜面对称设置。优选地,所述第二弹簧为“ Ω ”型、“一”字型或者“H”型。优选地,所述第二弹簧411通过焊接、螺纹连接、销连接或者铆接与所述支撑框架3固定。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方面,所述动态自平衡系统还包括第三弹簧组5,所述第三弹簧组5的第三弹簧51下端与所述支撑框架底端固定,上端连接所述膜组件主体I的底部两侧。优选地,所述第三弹簧组5中的第三弹簧51个数为2个、4个或者6个。优选地,所述第三弹簧51垂直支撑于所述支撑框架3和所述膜组件主体I底部两侧之间。优选地,所述弹簧51顶端通过焊接、螺纹连接、销连接或者铆接与所述支撑框架3固定。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方面,还包括第四弹簧6,所述第四弹簧设置于所述膜组件主体I底部中心位置的下方,所述第四弹簧上端与所述膜组件主体I底部中心位置相连接,下端固定于所述支撑框架底端中心位置。优选地,所述弹簧6下端通过焊接、螺纹连接、销连接或者铆接与所述支撑框架3固定。优选地,在自然状态下,所述弹簧分担所述膜组件主体I作用在所述支撑框架3底部的力。优选地,所述膜组件主体I的受力在如下范围内:所述弹簧分担的作用力的取值范围在0.2M?0.8M ;所述支撑框架3分担的作用力的取值范围在0.2M?0.8M,其中,所述M表示所述膜组件主体I的质量。优选地,在工作状态下,所述弹簧分担所述膜组件主体I作用在所述支撑框架3顶部的力。优选地,所述膜组件主体的受力在如下范围内:所述弹簧分担的作用力的取值范围在0.3M?0.7M ;所述支撑框架3分担的作用力的取值范围在0.3M?0.7M,其中,所述M表示所述膜组件主体I的质量。优选地,所述膜组件主体I呈立方体结构或者圆柱体结构。优选地,所述弹簧为钢板弹簧。本专利技术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在膜组件的顶部增加弹簧组,并与膜组件外部的金属框架连接,使所述膜组件的上下受力保持在一种稳定均匀的状态,形成一种动态自平衡系统,并通过在膜组件中部以及底部相应地设置弹簧组,进一步地增加了膜组件的受力稳定性,使膜组件不管是在未工作状态下还是在工作状态下,都可以保持一种上下受力均匀的自平衡系统,保护了膜组件上、下、左、右等方向上的零部件,增加了膜组件的使用寿命。【附图说明】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图1示出的是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膜组件的动态自平衡系统,其特征在于,至少包括:膜组件主体(1)、第一弹簧组(2)以及支撑框架(3),其中,在所述膜组件主体(1)的上方设置有至少两个加强固定部,所述加强固定部呈长方体结构,所述第一弹簧组(2)中设置有至少两个弹簧(21),所述弹簧(21)呈“Ω”型结构,所述弹簧(21)中部交叉连接于所述加强固定部,并设置在所述加强固定部下方,所述弹簧(21)两端分别与所述支撑框架(3)固定,所述支撑框架(3)包覆所述膜组件主体(1)。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显超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世浦泰膜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