滤芯的中心管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425549 阅读:70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2-03 11: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滤芯的中心管组件,包括:第一半管,第一半管具有第一流道,第一半管的一端具有第一进水口,第一半管的侧壁具有出水孔;过滤膜,过滤膜折弯形成第一膜层和第二膜层,第一半管设在第一膜层和第二膜层之间;进水隔网,进水隔网与第一半管相连,进水隔网设在第一膜层和第二膜层之间;第二半管,第二半管设在过滤膜的折弯之外,第二半管具有第二流道,第二半管的侧壁具有进水孔,第二半管的一端具有第一出水口;产水隔网;上端盖,上端盖套设在第一半管和第二半管的上端;下端盖,下端盖套设在第一半管和第二半管的下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净水设备
,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滤芯的中心管组件
技术介绍
目前家用净水器市场的过滤技术一般可分为微滤、超滤、离子交换、吸附和反渗透(RO)/纳滤(NF)技术,R0/NF最核心的零部件是R0/NF膜元件。相对于工业膜元件,家用净水器的膜流道短,传统的膜元件进水方式是从平行于纯水收集管(中心管)的方向进原水和出浓水,流道较短,在相同进水流量的情况下,膜内的流速较差,膜表面容易产生较强的浓差极化而受到污染,导致现有的家用净水器流对水的利用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提出一种滤芯的中心管组件,该中心管组件的结构简单,开模方便,适于批量化生产,并且水流速度块,不易污染。根据本技术的滤芯的中心管组件,包括:第一半管,所述第一半管具有沿其轴向延伸的第一流道,所述第一半管的一端具有与所述第一流道导通的第一进水口,所述第一半管的侧壁具有与所述第一流道导通的出水孔;过滤膜,所述过滤膜的一侧形成为原水面,另一侧形成为产水面,所述过滤膜向原水面方向折弯形成第一膜层和第二膜层,所述第一半管设在所述第一膜层和第二膜层之间且邻近折弯位置;进水隔网,所述进水隔网与所述第一半管相连,所述进水隔网设在所述第一膜层和第二膜层之间以在所述第一膜层和第二膜层之间限定出废水通道;第二半管,所述第二半管设在所述过滤膜的折弯之外且邻近所述第一半管设置,所述第二半管具有沿其轴向延伸的第二流道,所述第二半管的侧壁具有与所述第二流道导通的进水孔,所述第二半管的一端具有与所述第二流道导通的第一出水口 ;产水隔网,所述产水隔网与所述第二半管相连,所述产水隔网、所述第一膜层和第二膜层沿同一方向卷绕在所述第一半管和第二半管上以固定所述第一半管和第二半管,所述产水隔网位于所述第一膜层与所述第二半管之间以在所述第一膜层与所述第二半管之间限定出与所述进水孔导通的纯水通道;上端盖,所述上端盖具有与所述第一进水口导通的第二进水口和与所述第一出水口导通的第二出水口,所述上端盖套设在所述第一半管和所述第二半管的上端,所述上端盖压紧所述过滤膜的上端以封闭所述中心管组件的上端;下端盖,所述下端盖套设在所述第一半管和所述第二半管的下端,所述下端盖压紧所述过滤膜的下端以封闭所述中心管组件的下端。根据本技术的滤芯的中心管组件,将中心管由第一半管和第二半管两个管体组成,原水进入中心管之后,膜元件在工作的过程中,水的流动方向始终与中心管方向垂直,在保证了膜内流速的基础上避免了流速方向改变带来的负面效果,在可量产的基础上提升了膜元件的抗污染性能,并且通过上端盖和下端盖实现中心管组件的装配,装配效率更高,便于量产。另外,根据本技术的滤芯的中心管组件,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半管和所述第二半管的截面分别形成为半圆形,所述出水孔设在所述第一半管的弧形面上,所述进水孔设在所述第二半管的弧形面上,所述第一半管和所述第二半管的平面相对设置。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半管的与所述第二半管相对设置的面上开槽形成所述第一流道,所述第二半管的与所述第一半管相对设置的面上开槽形成所述第二流道。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半管和所述第二半管的相对设置的两个面的至少一个面上设有止抵所述过滤膜的加强筋。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半管的两端分别设有超出所述过滤膜的第一预装部,所述第二半管的两端分别设有超出所述过滤膜的第二预装部,所述第一预装部与所述第二预装部在所述过滤膜卷绕之前相连。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预装部包括分别设在所述第一半管的上端和下端的第一上配合点和第一下配合点,所述第二预装部包括分别设在所述第二半管的上端和下端的第二上配合点和第二下配合点,所述第一上配合点与所述第二上配合点结构相对应且相连成柱状结构,所述第一下配合点与所述第二下配合点结构相对应且相连形成柱状结构。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预装部还包括分别设在所述第一半管的上端和下端的第一上粘接部和第一下粘接部,所述第一上粘接部位于所述第一上配合点下方,所述第一下粘接部位于所述第一下配合点上方;所述第二预装部还包括分别设在所述第二半管的上端和下端的第二上粘接部和第二下粘接部,所述第二上粘接部位于所述第二上配合点下方,所述第二下粘接部位于所述第二下配合点上方。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上粘接部和所述第二上粘接部上分别设有密封胶层,所述第一下粘接部和所述第二下粘接部上分别设有密封胶层。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预装部与所述第一半管一体形成,所述第二预装部与所述第二半管一体形成。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上端盖上的第二进水口与第二出水口之间的距离为20-50mm。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上端盖的下表面和所述下端盖的上表面分别设有密封胶层。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附图说明】本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中心管组件的第一半管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中心管组件的第一半管的侧视图;图3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中心管组件的第二半管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中心管组件的第二半管的侧视图;图5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中心管组件的上端盖和下端盖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中心管组件的装配示意图;图7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中心管组件的制备方法的流程图。附图标记:中心管组件100 ;第一半管10 ;第一流道11 ;第一进水口 12 ;出水孔13 ;加强筋14 ;第一上配合点15 ;第一下配合点16 ;第一上粘接部17 ;第一下粘接部18 ;工装卡口 19 ;第二半管20 ;第二流道21 ;进水孔22 ;第一出水口 23 ;第二上配合点25 ;第二下配合点26 ;第二上粘接部27 ;第二下粘接部28 ;过滤膜30 ;进水隔网40 ;产水隔网50 ;上端盖60 ;第二进水口 61 ;第二出水口 62 ;下端盖70。【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下面首先结合附图具体描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滤芯的中心管组件100。如图1至图6所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滤芯的中心管组件100包括第一半管10、第二半管20、过滤膜30、进水隔网40、产水隔网50、上端盖60和下端盖70。...

【技术保护点】
一种滤芯的中心管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半管,所述第一半管具有沿其轴向延伸的第一流道,所述第一半管的一端具有与所述第一流道导通的第一进水口,所述第一半管的侧壁具有与所述第一流道导通的出水孔;过滤膜,所述过滤膜的一侧形成为原水面,另一侧形成为产水面,所述过滤膜向原水面方向折弯形成第一膜层和第二膜层,所述第一半管设在所述第一膜层和第二膜层之间且邻近折弯位置;进水隔网,所述进水隔网与所述第一半管相连,所述进水隔网设在所述第一膜层和第二膜层之间以在所述第一膜层和第二膜层之间限定出废水通道;第二半管,所述第二半管设在所述过滤膜的折弯之外且邻近所述第一半管设置,所述第二半管具有沿其轴向延伸的第二流道,所述第二半管的侧壁具有与所述第二流道导通的进水孔,所述第二半管的一端具有与所述第二流道导通的第一出水口;产水隔网,所述产水隔网与所述第二半管相连,所述产水隔网、所述第一膜层和第二膜层沿同一方向卷绕在所述第一半管和第二半管上以固定所述第一半管和第二半管,所述产水隔网位于所述第一膜层与所述第二半管之间以在所述第一膜层与所述第二半管之间限定出与所述进水孔导通的纯水通道;上端盖,所述上端盖具有与所述第一进水口导通的第二进水口和与所述第一出水口导通的第二出水口,所述上端盖套设在所述第一半管和所述第二半管的上端,所述上端盖压紧所述过滤膜的上端以封闭所述中心管组件的上端;下端盖,所述下端盖套设在所述第一半管和所述第二半管的下端,所述下端盖压紧所述过滤膜的下端以封闭所述中心管组件的下端。...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国栋蔡雪刚桂鹏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市美的清湖净水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