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束及连接器部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420245 阅读:97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2-02 15:20
提供一种线束,能够简化作业,同时防止连接器部件的松动,并且能够将连接器部件和线缆束安装于外部部件。连接器部件在线缆束的外周侧与线缆支线连接,在线缆束的周向的两侧分别具有一对限制面。一对限制面隔开间隙地彼此相对。捆束件由一对限制面夹持,并且从外周侧一并卷绕于连接器部件和线缆束。固定件固定于捆束件,并且固定于外部部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线束及连接器部件,特别是涉及到在长度方向的中途位置设置有连接器部件的线束。
技术介绍
在专利文献I中,在线束设置有接头连接器。在该接头连接器插入有从线束的主干线分支出的分支线的前端,由此将接头连接器与分支线彼此连接。该接头连接器配置在主干线的外周侧。而且,在专利文献I中记载了在接头连接器的外周面形成具有贯通孔的突起的技术。在专利文献I中,作为一例,在接头连接器的外周面中的靠主干线侧的表面(与主干线接触的表面)安装有该突起。而且,该贯通孔在线束的周向上贯通。并且,使固定带贯通该贯通孔,并且以该固定带将主干线捆束。通过该结构,使用固定带将接头连接器与主干线彼此固定。而且,作为与本专利技术关联的技术,公开了专利文献2、3。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7-73939号公報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9-115604号公報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1-319721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图9示出了专利文献I的接头连接器30’通过固定带20’固定于主干线10’的情形。在接头连接器30’的靠主干线10’侧设置有一个突起(在图9中未图示),通过使固定带20’贯通该突起而将接头连接器30’固定。该一个突起位于接头连接器30’的中央附近,而且接头连接器30’位于比固定带20’靠外周侧的位置,因此接头连接器30’的姿势容易移动。这样的移动是不合需要的,希望能够抑制接头连接器30’的松动。在此,也考虑专利文献I的线束安装在外部部件(例如汽车的车体)的情况。例如,如图9所示,考虑在隔着接头连接器30’的两个位置将安装件40’安装于线束(主干线)10’,之后再将安装件40’固定于外部部件(未图示)。作为这样的安装件40’,可以采用具有卷绕在主干线10’上的带子41’以及固定于该带子41’且还能够固定于外部部件的固定件42’的结构。然而,如果使用这样的安装件40’,则需要在不同的两个位置安装安装件40’的安装作业。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线束,能够简化作业,同时防止连接器部件的松动,并且能够将连接器部件和线缆束安装于外部部件。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涉及的线束的第一方式为,包括:线缆束,具有线缆主干线和从所述线缆主干线分支出的线缆支线;连接器部件,在所述线缆束的外周侧与所述线缆支线连接,并在所述线缆束的相对于中心轴的周向的两侧分别具有隔着间隙地彼此相对的一对限制面;捆束件,分别在所述两侧由所述一对限制面夹持,并且从外周侧一并卷绕于所述连接器部件和所述线缆束;以及固定件,固定于所述捆束件并且固定于外部部件。本专利技术涉及的线束的第二方式为,在第一方式涉及的线束中,所述固定件与所述线缆束彼此从相反侧夹持所述连接器部件。本专利技术涉及的线束的第三方式为,在第一或第二方式涉及的线束中,所述一对限制面从所述连接器部件的侧部突出,所述连接器部件还具备在前端侧架设于所述一对限制面的桥接部,所述捆束件穿过由所述一对限制面、所述侧部和所述桥接部形成的贯通孔。本专利技术涉及的线束的第四方式为,在第一或第二方式涉及的线束中,所述一对限制面在所述外周侧开口。本专利技术涉及的线束的第五方式为,在第四方式涉及的线束中,在所述连接器部件的两侧部形成有凹部,所述一对限制面形成所述凹部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面。本专利技术涉及的线束的第六方式为,在第一至第五方式中的任一方式涉及的线束中,所述固定件与所述捆束件一体地成型。本专利技术涉及的线束的第七方式为,在第一至第六方式中的任一方式涉及的线束中,所述固定件具有:带穿通部,由所述捆束件贯通;以及固定部,在与所述线缆束相反的一侧设置于所述带穿通部,并固定于所述外部部件。本专利技术涉及的线束的第八方式为,在第一至第七方式中的任一方式涉及的线束中,所述拥束件为拥束带。本专利技术涉及的连接器部件具备:壳体主体部,容纳所述线缆的所述一端;以及一对限制面,分别在夹着所述线缆的所述一端的所述壳体主体部的两侧部彼此隔开间隙地相对。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涉及的线束的第一方式,捆束件分别在连接器部件的周向的两侧由一对限制面夹持,并且从外周侧一并卷绕于连接器部件和线缆束。在这样的结构中,在连接器部件姿势变化时一对限制面与捆束件抵接,因此连接器部件不易发生姿势变化。因此,连接器部件不易松动。而且,固定件固定于用于固定连接器部件的捆束件。因而,与以往那样将安装部件安装在不同的两个位置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作业性。而且,由于固定件固定于用于固定连接器部件的捆束件,因此无需用于固定件的新的捆束件。因此,能够减少制造成本。根据本专利技术涉及的线束的第二方式,在比连接器部件靠外部部件侧设置固定件,因此连接器部件不易与外部部件接触。根据本专利技术涉及的线束的第三方式,连接器部件不易从捆束件脱落。根据本专利技术涉及的线束的第四方式,在将捆束件松弛地卷绕于线缆束的状态下,将连接器部件插入捆束件与线缆束的间隙,接着紧密地卷绕捆束件,从而能够组装线束。而且,在松弛地卷绕捆束件的状态下,能够将连接器部件拆下。因此,即使作业员搞错了应安装的连接器部件,也能够在不解除捆束件的卷绕的情况下替换连接器部件。而且,在采用粘接带作为捆束件的情况下,无需穿过贯通孔,因此容易卷绕。根据本专利技术涉及的线束的第五方式,能够抑制与周围的部件的接触(或碰撞)所产生的噪声。而且,在采用粘接带作为捆束件的情况下,无需通过贯通孔,因此容易卷绕。根据本专利技术涉及的线束的第六方式,容易进行固定件与捆束件的固定。根据本专利技术涉及的线束的第七方式,能够使用以往的捆束件。根据本专利技术涉及的线束的第八方式,作业较简单。根据本专利技术涉及的连接器部件,有利于线束的第一方式的实现。本专利技术的目的、特征、方式以及优点通过以下的详细说明以及附图而更加明确。【附图说明】图1是示出线束的概念性的结构的一例的立体图。图2是示出线束的概念性的结构的一例的剖视图。图3是示出连接器部件的概念性的结构的一例的俯视图。图4是示出连接器部件的概念性的结构的一例的立体图。图5是示出捆束件和固定件的概念性的结构的一例的立体图。图6是示出固定件的概念性的结构的一例的立体图。图7是示出连接器部件的概念性的结构的一例的立体图。图8是示出线束的概念性的结构的一例的剖视图。图9是示出线束的概念性的结构的一例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第一实施方式< 线束 >图1是示出线束的概念性的结构的一例的立体图,图2是与线束的长度方向垂直的剖视图。线束具备线缆束10、连接器部件30、捆束件20和固定件40。线缆束10由多根线缆捆束而形成,在图1中示出了其长度方向的一部分。另外,此处所谓的线缆包括用于电源供给或者电信号的通信的电线以及用于光信号的通信的光纤。线缆束10可以仅有电线形成,也可以仅有光纤形成,或者也可以由电线和光纤双方形成。这样的线缆束10例如在汽车的内部布线,能够将设置于汽车的内部的电子设备彼此连接起来。另外,在图2中为了使附图容易观察,将线缆束10示意性地以圆示出。而且,以下,将线缆束10的相对于虚拟的中心轴的周向和径向分别简称为周向和径向。参照图1,线缆束10包括线缆主干线12和线缆支线11。线缆支线11从线缆主干线12分支,其一端与连接器部件30电连接或光学性地连接。连接器部件30在线缆束10的长度方向的中途位置配当前第1页1&nbs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线束,包括:线缆束,具有线缆主干线和从所述线缆主干线分支出的线缆支线;连接器部件,在所述线缆束的外周侧与所述线缆支线连接,并在所述线缆束的相对于中心轴的周向的两侧分别具有隔着间隙地彼此相对的一对限制面;捆束件,分别在所述两侧由所述一对限制面夹持,并且从外周侧一并卷绕于所述连接器部件和所述线缆束;以及固定件,固定于所述捆束件并且固定于外部部件。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村尾一义村田会里子
申请(专利权)人: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