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清华大学专利>正文

混合储能器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393348 阅读:151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1-26 01:0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碳纳米管/聚苯胺超级电容器与电池并联组成的混合储能器件。该混合储能器件包括:超级电容器第一电极,超级电容器第二电极,电池正极电极,电池负极电极,隔膜,外壳以及电解液,其中超级电容器第一电极,超级电容器第二电极为超级电容器的电极板,电池正极电极,电池负极电极为电池的电极板。将上述超级电容器与电池通过并联的方法复合到同一体系中,可以得到同时具有较高能量密度与功率密度的混合储能器件,可以应用于便携电子产品、混合动力汽车等领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能存储器件,尤其涉及一种超级电容器与电池混合的储能器 件。
技术介绍
电能是现代社会最便利、最清洁的重要能源,是科学技术发展、国民经济增长的主 要动力,相应的电能存储技术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电池储能是一种常见的电能存储 技术,常见的储能电池可以根据能否反复充放电循环使用而分为一次电池与二次电池,其 中一次电池是放电后不能再充电使其复原的电池,包括锌锰电池、锂金属电池等,二次电池 则是指在电池放电后可通过充电的方式使活性物质激活而继续使用的电池,包括铅酸电 池、镍氢电池、锂离子电池等。上述两种电池均具有极高的能量密度,但是其功率密度较低, 这就限制了其在负载脉动较大的场合的应用。超级电容器是近些年来新兴的一种电力储能 器件,它具有功率密度高、循环使用寿命长、工作温度范围宽、可以实现大电流快速充放电 等优点,但是其能量密度相对较低。 针对上述超级电容器与电池各自不同的特点,已有相关研究尝试制作各种高性能 储能器件,使得电池储能和电容器储能各自的优势得以互补。现有技术中公开了一种将上 述两种储能方式相结合的储能器件,该种储能器件将两块独立的电容器与电池通过外部电 连接,实现电池储能与电容器储能和协同工作。然而由于相互独立的电池储能器件与电容 器储能器件在工作时的电压不完全一致,需要在电池与电容器之间增加一电压控制模块。 电压控制模块的存在增加了设备的体积与成本,且不能充分将电池储能和电容器储能的优 势互补。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确有必要提供一种易于工业化生产且高效轻便的将超级电容器与电池 混合的储能器件。 -种混合储能器件,包括一超级电容器第一电极、一超级电容器第二电极、一电池 正极电极、一电池负极电极、一隔膜、一外壳以及电解液,所述超级电容器第一电极、超级电 容器第二电极、电池正极电极、电池负极电极及隔膜均为层状结构,均设置于所述电解液 中,并与该电解液一同封装于外壳中,所述超级电容器第一电极与电池正极电极平铺设置 构成所述混合储能器件正极,所述超级电容器第二电极与电池负极电极平铺设置构成所述 混合储能器件负极,所述隔膜设置于所述混合储能器件正极与混合储能器件负极之间,所 述超级电容器第一电极与超级电容器第二电极相对设置,所述电池正极电极与电池负极电 极相对设置。 -种混合储能器件,包括一隔膜、一正极、一负极和电解液,所述隔膜设置在所述 正极和负极之间,所述正极、负极和隔膜均设置在所述电解液中,所述正极包括平铺设置 的第一正极和第二正极,所述第一正极由超级电容器第一电极充当,所述第二正极由电 池正极电极充当,所述负极包括平铺设置的第一负极和第二负极,所述第一负极由超级 电容器第二电极充当,所述第二负极由电池负极电极充当,所述第一正极和第一负极相 对设置用作一超级电容器,所述第二正极和第二负极相对设置用作一电池,其中,所述第 二正极与第一正极的重量之比为1000:1~125:1,所述第二负极与第一负极的重量之比为 1000:1~125:1。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混合储能器件直接将超级电容器与电池在装置内 部并联,降低了设备成本与体积;进一步地,本专利技术制得的混合储能器件还可以具备一定的 柔韧性,可以在可穿戴电子设备中得到较好的应用。【附图说明】 图1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混合储能器件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混合储能器件极板排列示意图。 图3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超级电容器第一电极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碳纳米管/聚苯胺复合结构的扫描电镜照片。 图5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混合储能器件的恒流充放电曲线。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混合储能器件作进一步的详细说 明。 请一并参阅图1与图2,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混合储能器件10,该混合储能 器件10由超级电容器与铅酸电池并联组成。具体地,该混合储能器件10包括:一超级电容 器第一电极122, 一超级电容器第二电极124, 一电池正极电极132, 一电池负极电极134, 一 隔膜15,电解液16以及一外壳17。 所述超级电容器第一电极122、超级电容器第二电极124、电池正极电极132、电池 负极电极134及隔膜15均为层状结构,均设置于所述电解液16中,并与该电解液16-同 封装于外壳17中,所述超级电容器第一电极122与电池正极电极132平铺设置构成所述混 合储能器件正极,所述超级电容器第二电极124与电池负极电极134平铺设置构成所述混 合储能器件负极,所述隔膜15设置于所述混合储能器件正极与混合储能器件负极之间,所 述超级电容器第一电极122与超级电容器第二电极124相对设置,所述电池正极电极132 与电池负极电极134相对设置。 所述超级电容器第一电极122及超级电容器第二电极124分别为混合储能器件10 的第一正极与第一负极,一起构成超级电容器的两个电极。本实施例中采用碳纳米管宏观 材料为骨架,在碳纳米管上复合聚苯胺,得到碳纳米管/聚苯胺复合材料并用于作为超级 电容器的电极材料。请参阅图3,该图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碳纳米管/聚苯胺复合材料 的局部放大图。所述碳纳米管/聚苯胺复合材料包括一碳纳米管网状结构116及一导电聚 合物聚苯胺层114,其中虚线代表一根碳纳米管112。所述碳纳米管网状结构116由多个碳 纳米管112相互连接形成。相邻的碳纳米管112之间通过范德华力相互连接。所述碳纳米 管/聚苯胺复合材料中,碳纳米管网状结构116作为骨架,所述聚苯胺层114包覆在所述碳 纳米管网状结构116中的碳纳米管112的表面,即,所述碳纳米管网状结构116可支撑该聚 苯胺层114,使得该聚苯胺层114可分布在碳纳米管112的表面。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聚苯 胺层114均匀地分布在所述碳纳米管网状结构116的全部表面,即,所述碳纳米管网状结构 116中每个碳纳米管112的表面都均匀分布有聚苯胺层114。此外,所述碳纳米管网状结构 116具有多个微孔118。这些微孔118是由多个碳纳米管112所围成,且每一个微孔118的 内表面均设置有上聚苯胺层114。所述微孔的尺寸范围为60纳米~400纳米。由于多个微 孔118的存在,使得所述超级电容器第一电极122及超级电容器第二电极124具有较小的 密度,从而重量较轻。由于所述超级电容器第一电极122及超级电容器第二电极124均是 由碳纳米管和聚苯胺组成的复合材料,该超级电容器第一电极122及超级电容器第二电极 124具有非常好的柔性,可以任意弯曲。 所述碳纳米管112包括单壁碳纳米管、双壁碳纳米管及多壁碳纳米管中的一种或 几种。单壁碳纳米管的直径优选为0. 5纳米~50纳米,双壁碳纳米管的直径优选为I. 0纳 米~50纳米,多壁碳纳米管的直径优选为1. 5纳米~50纳米。所述碳纳米管的长度优选为 在100纳米到10毫米之间。本实施例中,所述碳纳米管112形成的碳纳米管网状结构116 为一无序排列的碳纳米管网状结构。所谓"无序"即指碳纳米管网状结构116中的碳纳米 管112的排列方式为无规则排列或各向同性排列。所述无序排列的碳纳米管1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混合储能器件,包括一超级电容器第一电极、一超级电容器第二电极、一电池正极电极、一电池负极电极、一隔膜、一外壳以及电解液,所述超级电容器第一电极、超级电容器第二电极、电池正极电极、电池负极电极及隔膜均为层状结构,均设置于所述电解液中,并与该电解液一同封装于外壳中,其特征在于,所述超级电容器第一电极与电池正极电极平铺设置构成所述混合储能器件正极,所述超级电容器第二电极与电池负极电极平铺设置构成所述混合储能器件负极,所述隔膜设置于所述混合储能器件正极与混合储能器件负极之间,所述超级电容器第一电极与超级电容器第二电极相对设置,所述电池正极电极与电池负极电极相对设置。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尹燕利刘长洪范守善
申请(专利权)人:清华大学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