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前盖的漏液孔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367592 阅读:86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1-23 11: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汽车前盖的漏液孔结构,属于汽车技术领域。它解决了如何使电泳液能够更加顺畅流出的问题。汽车前盖包括前盖外板和前盖内板,前盖外板和前盖内板之间具有空腔,漏液孔结构包括与前盖内板一体成型且向外隆起的漏液部,漏液部高于前盖外板,漏液部与前盖外板之间形成有漏液口,漏液口使空腔与外界相通。通过在汽车前盖的拐角处设计漏液口,从而使空腔内的电泳液能够顺畅流通;同时,形成漏液口的漏液部采用与前盖内板一体成型构建而成,采用这种方式设计能够加强前盖拐角处的角部刚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汽车
,涉及一种汽车前盖,特别是汽车前盖的漏液孔结构
技术介绍
汽车机舱盖由内板和外板组成,内板装在外板内侧,内板的边缘是与外板内壁贴合在一起的,内板的左下部、右下部分别与外板构成一个半密闭腔。车身在涂装工艺中,电泳液经零件缝隙及安装孔进入半密闭腔无法完全流出,半密闭腔成为积液死角。在整车烘干时,沉积在半密闭腔内的电泳液仍无法完全清除,电泳液残留,久而久之使零件产生锈蚀,既不美观又缩短了零件的使用寿命;同时,为烘干车身需要延长整车烘烤时间,影响了生产效率。现有技术中,一般通过在汽车的前盖内板设置漏液孔来使电泳液流出半密闭腔,如中国专利【申请号:201120040726.X ;授权公告号:CN 201951560U】公开了一种汽车机舱盖,包括外板和内板,所述内板安装在外板内侧,所述内板边缘与外板内壁贴合且内板的左下部、右下部分别与外板构成半密闭腔,所述内板的左右两侧对称设置有漏液孔,所述漏液孔位于半密闭腔的最低位置处。但是上述汽车机舱盖中的漏液孔还存在以下缺陷:由于上述漏液孔为小孔,流通量有限,从而导致电泳液流动不充分;同时,上述汽车前盖的角部刚度不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汽车前盖的漏液孔结构,本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使电泳液能够更加顺畅的流出。本技术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汽车前盖的漏液孔结构,所述汽车前盖包括前盖外板和前盖内板,所述前盖外板和前盖内板之间具有空腔,其特征在于,所述漏液孔结构包括与前盖内板一体成型且向外隆起的漏液部,所述漏液部高于前盖外板,所述漏液部与前盖外板之间形成有漏液口,所述漏液口使空腔与外界相通。区别于现有技术,本汽车前盖的漏液孔结构是通过利用造型成形直接构建形成漏液部,漏液部相对前盖内板表面向外隆起,从而使前盖外板与漏液部之间形成漏液口,空腔内的电泳液能够直接从漏液口流出,不会受到其他结构的阻碍,进而使空腔内的电泳液流出更加顺畅。另外,由于漏液部与前盖内板一体成型,无须冲孔,节省了制造成本。在上述的汽车前盖的漏液孔结构中,所述前盖内板的拐角处具有向外凸起的凸台,所述漏液部与凸台相连,所述漏液部位于凸台和前盖外板的拐角边缘之间,所述漏液部的边缘与前盖外板的拐角边缘围成漏液口。漏液口直接设置在汽车前盖的拐角处,使得空腔内的电泳液能够直接顺畅的流到外界;同时,漏液部设置在前盖拐角和凸台之间能够起到加强结构的作用。在上述的汽车前盖的漏液孔结构中,所述凸台、漏液部以及前盖外板边缘围成了两个向内凹陷的加强槽,两个所述加强槽分别位于汽车前盖拐角的两侧。通过设计加强槽结构,使得前盖拐角处的局部刚度得到加强。在上述的汽车前盖的漏液孔结构中,所述前盖外板的边缘向内折弯并抵靠在前盖内板上。前盖外板的边缘采用压合包边封闭,能够增强前盖拐角处的刚度。 在上述的汽车前盖的漏液孔结构中,所述漏液口的高度为3mm?5mm,所述漏液口的宽度为3_?5_。通过设计合理的漏液口大小来满足空腔内电泳液的流动需要。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汽车前盖的漏液孔结构具有以下优点:通过在汽车前盖的拐角处设计漏液口,从而使空腔内的电泳液能够顺畅流通;同时,形成漏液口的漏液部采用与前盖内板一体成型构建而成,采用这种方式设计能够加强前盖拐角处的角部刚度。【附图说明】图1是本汽车前盖的漏液孔结构的示意图。图中,1、前盖外板;2、前盖内板;3、漏液部;4、漏液口 ;5、凸台;6、加强槽。【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是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技术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本汽车前盖的漏液孔结构包括前盖外板1、前盖内板2、漏液部3、漏液口 4、凸台5、加强槽6。具体来说,如图1所示,汽车前盖包括前盖外板I和前盖内板2,前盖外板I和前盖内板2之间具有空腔。前盖内板2的拐角处具有向外凸起的凸台5。本漏液孔结构包括与前盖内板2 —体成型且向外隆起的漏液部3,漏液部3位于凸台5和前盖外板I的拐角边缘之间,漏液部3与凸台5相连且高于前盖外板1,漏液部3的边缘与前盖外板I的拐角边缘围成漏液口 4,漏液口 4使空腔与外界相通。凸台5、漏液部3以及前盖外板I边缘围成了两个向内凹陷的加强槽6,两个加强槽6分别位于汽车前盖拐角的两侧。前盖外板I的边缘向内折弯并抵靠在前盖内板2上。作为优选,漏液口 4的高度为3?5mm,漏液口 4的宽度为3?5mm。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技术精神作举例说明。本技术所属
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技术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了前盖外板1、前盖内板2、漏液部3、漏液口 4、凸台5、加强槽6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技术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技术精神相违背的。【主权项】1.一种汽车前盖的漏液孔结构,所述汽车前盖包括前盖外板(I)和前盖内板(2),所述前盖外板(I)和前盖内板(2)之间具有空腔,其特征在于,所述漏液孔结构包括与前盖内板(2)一体成型且向外隆起的漏液部(3),所述漏液部(3)高于前盖外板(I),所述漏液部(3)与前盖外板(I)之间形成有漏液口(4),所述漏液口(4)使空腔与外界相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前盖的漏液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盖内板(2)的拐角处具有向外凸起的凸台(5),所述漏液部(3)与凸台(5)相连,所述漏液部(3)位于凸台(5)和前盖外板(I)的拐角边缘之间,所述漏液部(3)的边缘与前盖外板(I)的拐角边缘围成漏液口(4)。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前盖的漏液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台(5)、漏液部(3)以及前盖外板(I)边缘围成了两个向内凹陷的加强槽¢),两个所述加强槽(6)分别位于汽车前盖拐角的两侧。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汽车前盖的漏液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盖外板(I)的边缘向内折弯并抵靠在前盖内板(2)上。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汽车前盖的漏液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漏液口(4)的高度为3mm?5mm,所述漏液口(4)的宽度为3mm?5mm。【专利摘要】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汽车前盖的漏液孔结构,属于汽车
它解决了如何使电泳液能够更加顺畅流出的问题。汽车前盖包括前盖外板和前盖内板,前盖外板和前盖内板之间具有空腔,漏液孔结构包括与前盖内板一体成型且向外隆起的漏液部,漏液部高于前盖外板,漏液部与前盖外板之间形成有漏液口,漏液口使空腔与外界相通。通过在汽车前盖的拐角处设计漏液口,从而使空腔内的电泳液能够顺畅流通;同时,形成漏液口的漏液部采用与前盖内板一体成型构建而成,采用这种方式设计能够加强前盖拐角处的角部刚度。【IPC分类】B62D25/12【公开号】CN204775517【申请号】CN201520529000【专利技术人】朱方强 【申请人】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公开日】2015年11月18日【申请日】2015年7月21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车前盖的漏液孔结构,所述汽车前盖包括前盖外板(1)和前盖内板(2),所述前盖外板(1)和前盖内板(2)之间具有空腔,其特征在于,所述漏液孔结构包括与前盖内板(2)一体成型且向外隆起的漏液部(3),所述漏液部(3)高于前盖外板(1),所述漏液部(3)与前盖外板(1)之间形成有漏液口(4),所述漏液口(4)使空腔与外界相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方强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