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曳引机主轴负荷的曳引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2317201 阅读:256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1-13 01: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降低曳引机主轴负荷的曳引装置,包括一个曳引轮和两个复绕轮,两个复绕轮轴线相对曳引轮轴线对称布置,曳引轮与两个复绕轴的轴线在一个平面内,该平面与水平面成任意角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优点是钢丝绳以复绕的方式分别绕过两个复绕轮,钢丝绳在曳引轮上绕过两次,钢丝绳与曳引轮的接触线相对曳引轮轴心线对称,这样钢丝绳作用于曳引轮的两组拉力方向相反,部分力相互抵消,大大降低曳引机主轴的负荷,有利于曳引机设计的小型化,降低曳引机的制造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电梯制造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降低曳引机主轴负荷的曳引装置
技术介绍
曳引式驱动的电梯是依靠钢丝绳与曳引轮绳槽之间的摩擦力作为电梯运行的驱动力。在曳引提升机构中,钢丝绳悬挂在曳引轮绳槽中,一端与轿厢连接,另一端与对重连接。钢丝绳在曳引轮上的绕绳方式目前主要有两种,一种为单绕,如图1所示;一种为复绕,如图2所示。如图1 a和图1b所示为单绕时,钢丝绳3从轿厢侧4绕过曳引轮I,再绕过导向轮2进入对重侧5。如图2 a和图2b所示为复绕时,钢丝绳从轿厢侧绕过曳引轮I,再绕过复绕轮2,再绕过曳引轮I,再绕回复绕轮2,曳引轮绳槽数是曳引钢丝绳的2倍,安装时每根曳引绳占据相邻的两个绳槽,且复绕轮绳槽中心线与曳引轮绳槽中心线叉开0.5个绳槽间距。无论是单绕还是复绕因钢丝绳在曳引轮上的包角不是整周,因此轿厢侧和对重侧钢丝绳的拉力对曳引机的主轴产生径向力,这个力大致相当于轿厢侧重量的和和对重侧重量的力,这个力是比较大的。复绕时曳引轮主轴所受到的径向力增大,大约为单绕时的2倍。为满足曳引机的主轴所能承受的负荷,主轴的直径需要很大,这样使曳引机的尺寸变大。而对于高速重载电梯,曳引机的体积常常很大,主轴需要承受几十吨的重量。如此庞大的曳引机,在电梯的安装吊运时带来很大的不便,甚至曳引机需分解,在机房进行最后的组装。这是需要着重改善的地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要提供一种降低曳引机主轴负荷的曳引装置,使钢丝绳在曳机轮上能够实现整周或接近整周的绕绳,钢丝绳对曳引机主轴的径向力部分抵消,仅承受轿厢侧与对重侧重量之差值。为了解决以上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降低曳引机主轴负荷的曳引装置,包括一个曳引轮和两个复绕轮,两个复绕轮轴线相对曳引轮轴线对称布置,曳引轮与两个复绕轴的轴线在一个平面内,该平面与水平面成任意角度。轿厢侧的钢丝绳从一个所述复绕轮以复绕方式绕过曳引轮,从复绕轮引出的钢丝绳再绕过另一个复绕轮,以复绕的方式从另一侧再次绕过曳引轮,从复绕轮引出的钢丝绳直接或借助一导向轮引向对重侧。轿厢侧的复绕轮绳槽与曳引轮绳槽,曳引轴绳槽与对重侧绳槽偏移半个槽距。本技术的优越功效在于:I)本技术钢丝绳以复绕的方式分别绕过两个复绕轮,钢丝绳在曳引轮上绕过两次,钢丝绳与曳引轮的接触线相对曳引轮轴心线对称,钢丝绳作用于曳引轮的两组拉力方向相反,部分力相互抵消,使曳引机只承受轿厢与对重重量的差值,减小了曳引机主轴径向尺寸,与主轴连接的轴承规格相应变小,曳引机可以小型化,降低了曳引机的制造成本;2)本技术降低了曳引机庞大的体积造成安装的成本;3)本技术使整个电梯系统的重量由另外的导向轮来承担,此种布置方式可以实现曳引力和系统重量由不同部件承担。【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a为现有钢丝绳在曳引轮采用单绕形式示意图;图1b为图1a的俯视图;图2a为现有钢丝绳在曳引轮上采用复绕形式示意图;图2b为图2a的俯视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示意图;图4为图3的俯视图;图5为本技术曳引轮与两个复绕轴的轴线所在的平面与水平面成任意角度的不意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二的示意图;图7为图6的俯视图;图中标号说明I—曳引轮;2—复绕轮A;3—复绕轮B ;4一钢丝绳;5—导向轮;6—轿厢侧;7—对重侧。【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技术可以由权利要求限定和覆盖的多种不同方式实施。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技术的实施例。实施例一:图3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一的示意图,图4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一的俯视图。如图3和图4所示,钢丝绳4的T I端连接轿厢,T 2端与对重连接。轿厢侧6的钢丝绳4从复绕轮A2的al点进行绳槽,沿槽绕过a2点,从a2点绕过曳引轮I的a3点,进入曳引轮绳槽,进而向下绕过点a4、a5,再绕过复绕轮A2的另一相邻绳槽的a6,继续向上绕过a7、a8点。从a8点直接绕过复绕轮B3的bl点,进而b2、b3,在b4进入曳引轮I的另一相邻绳槽,继续绕过b5、b6,继而绕过复绕轮B3的另一相邻绳槽的b7、b8点,从b8点延伸出的钢丝绳4连接于对重上。优选的方案是复绕轮A 2、复绕轮B 3的直径比曳引轮I直径稍大,以便钢丝绳4从复绕轮A2绕过复绕轮B3时,曳引轮I不会与钢丝绳4发生干涉。复绕轮A2、曳引轮I和复绕轮B3,相互错开半个绳槽距离,如图3和图4所示,曳引轮I与复绕轮A2轴向方面错开半个槽距,复绕轮B3与曳引轮I同样轴向方面偏移半个槽距。这样保证钢丝绳不会发生干涉,钢丝绳进入相邻绳槽时偏转角度最小,以最大限度减小对钢丝绳的不利影响。此种布置方式,曳引轮受力如图3中T1、T2、T3所示,钢丝绳4在进入复绕轮A2前受轿厢侧的拉力Tl,绕过曳引轮I后绳拉力为Τ3,钢丝绳继续绕过复绕轮Α2另一相邻槽,再绕过复绕轮Β3,认为钢丝绳拉力保持不变,再次进入曳引轮时钢丝绳拉力仍为Τ3,绕过曳引轮I后钢丝绳拉力为Τ2,即对重侧拉力。这样作用于曳引轮中心的两个Τ3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相互抵消。这样曳引轮I主轴只承受Tl与Τ2力,因Tl与Τ2方向接近相反,故曳引轮所受力近似为Τ1-Τ2。在现有的如图2所示的复绕方式中,对于额定载重量为1600kg的曳引机主轴负荷需达到30000kg,而T1-T2差距近似为额定载重量的I /2,即是800kg,前者是后者的37.5倍。因此本技术曳引装置将大大减小曳引轮主轴的直径,进而减小曳弓丨机的尺寸,降低曳引机的体积,节约制造成本。为了空间上便于放置,如图5所示,曳引轮与两个复绕轴的轴线在一个平面内,该平面与水平面成任意角度。实施例二,图6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二的示意图,图7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二的俯视图。如图6和图7所示,钢丝绳4的T I端连接轿厢,T 2端与对重连接。轿厢侧的钢丝绳4从复绕轮A2的al点进入绳槽,沿槽绕过a2点,从a2点进入曳引轮绳槽,绕过曳引轮I的a3点,进而向下绕过点a4,再绕过复绕轮A2的另一相邻绳槽的a5、a6,继续向上绕过a7点。从a 7点直接绕过复绕轮B3的bl点,进而b2、b3,在b4进入曳引轮I的另一相邻绳槽,继续绕过b5、b6,再绕过复绕轮B3另一相邻绳槽的b7、b8点,从b8点延伸出的钢丝绳I绕过导向轮5的cl、c2点连接于对重上。优选的方案是复绕轮A2、复绕轮B3的直径比曳引轮直径稍大,这样钢丝绳从复绕轮A2绕过复绕轮B3时,曳引轮I不会与钢丝绳4发生干涉。复绕轮A2、曳引轮I和复绕轮B3,相互错开半个绳槽,如图6和图7所示,曳引轮I与复绕轮A2轴向方面错开半个槽距,复绕轮B3与曳引轮I同样轴向方面偏移半个槽距。这样保证钢丝绳不会发生干涉,钢丝绳进入相邻绳槽时偏转角度最小,以最大限度减小对钢丝绳的不利影响。此种布置方式,曳引轮受力见图6中T1、T2、T3所示,钢丝绳4在进入复绕轮A2前受轿厢侧的拉力Tl,绕过曳引轮I后绳拉力为Τ3,钢丝绳继续绕过复绕轮Α2另一相邻槽,再绕过复绕轮Β3,认为钢丝绳拉力保持不变,再次进入曳引轮I时钢丝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降低曳引机主轴负荷的曳引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个曳引轮和两个复绕轮,两个复绕轮轴线相对曳引轮轴线对称布置,曳引轮与两个复绕轴的轴线在一个平面内,该平面与水平面成任意角度。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潘阿锁高祖平沈严良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爱登堡电梯江苏有限公司上海爱登堡电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爱登堡电梯宜昌有限公司上海爱登堡电梯贵州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