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东华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三层复合结构小口径人工血管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2312045 阅读:1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1-11 19:5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三层复合结构小口径人工血管及其制备方法。所述的三层复合结构小口径人工血管,包括编织内层,编织内层的外侧设有静电纺丝中层,静电纺丝中层的外侧设有聚氨酯外层,其中,所述的编织内层包括第一编织支架管以及设于第一编织支架管的外侧的第二编织支架管,所述的第二编织支架管为带轴纱编织支架管。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仿真结构,编织支架管作为增强层同时顺应性较好,静电纺丝支架有精确三维网状结构,降解过程中所包覆的药物和生长因子逐步释放,防止血栓形成和促进细胞生长,聚氨酯层有较好顺应性和微孔结构,有助生物体传输。PDO和PLLA均为可降解材料,可实现梯度降解,减少聚氨酯材料与血液接触,防止材料的异物反应并提高远期通畅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三层复合结构小口径人工血管的制备,其特征是仿真设计的复合结构人工血管,顺应性好,中层和内层可梯度降解,减少血栓的长期发生,提高远期通畅率。
技术介绍
目前,人工血管主要采用涤纶或膨化聚四氟乙烯材料经机织或针织制备而成,但是无论是材料还是成型方法均存在问题。涤纶材料血液相容性差,易发生血栓及吻合口内膜增生而导致阻塞;膨化聚四氟乙烯硬度较大,植入体内后与宿主血管顺应性不匹配而易导致内膜增生狭窄。对于小口径人工血管来说,机织人工血管顺应性不佳、刚度大、易散边,不利于手术操作而且缝合困难。针织人工血管表面较为粗糙,会导致流动阻力增加,加速凝血的发生,同时针织人工血管结构紧密程度较低,孔隙尺寸较大,易渗血。因此,传统的小口径人工血管临床上面临的问题是在人工血管内壁易形成血栓和平滑肌细胞过度增生而导致血管闭塞造成移植失败。目前解决这两大难题的基本策略是体外在人工血管表面种植内皮细胞以促进手术植入后内皮化。但研究表明,种植于膨化聚四氟乙烯人造血管表面的内皮细胞在手术过程中会释放一些有害活性因子,刺激平滑肌细胞迀移和增殖,最终可导致内膜增厚和管腔闭塞。因此,体外种植细胞技术是否适用仍有待探索。为了解决小口径人工血管抗血栓性较差,平滑肌细胞过度增生等问题,期望设计出一种微结构表面,即能使内皮细胞依附的人工血管组织结构。采用非织造法或者整体成型法会有较好的效果。其中静电纺丝技术可以精确获得人工血管的二维以及三维微纳米结构,目前得到广泛的应用。静电纺丝制得的纤维结构由不同取向的纤维堆积而成,构成的三维结构与天然细胞外基质(ECM)相似;纤维直径可以从几十纳米到几微米,同时具有孔隙率高、比表面积大、孔径分布较宽、孔之间连通性较好等特点。而且纤维之间较为疏松,当细胞粘附到纤维表面时,可以推动周围的纤维以扩展空间,从而提高材料的细胞渗透性,有利于细胞侵入生长。采用可降解材料制备的人工血管,在原位降解的同时促进组织再生,取而代之的是自体组织。莫秀梅等将聚酯-酰胺PEA溶于二甲基甲酰胺的混合溶剂中,制备静电纺丝可吸收人工血管,植入体内后生长活性好,平滑肌细胞可以顺着纤维生长(专利申请号:CN200810201765.6)。Telemeco等人通过静电纺丝法制备了 PGA-PLA组织工程支架,并将该支架植入小鼠体内,结果表明该支架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徐卫林等通过静电纺丝法制备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与聚氨酯管状支架,并探讨了管壁厚度对其柔顺性等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该管状支架是一种柔顺性较好的组织工程血管支架(专利申请号:CN201010565248.4)。但是自体动脉血管受血压作用,具有一定的伸缩性和弹性,同时具有较好的径向力学性能。然而,单层的静电纺丝人工血管径向支撑性能较差,在体内受到舒张压和收缩压的作用易导致人工血管破裂而引发大出血,给病人造成危险。整体成型制备微孔人工血管的方法主要包括激光致孔法、浸渍-沥滤法、相分离法等。Wang等人利用冷冻干燥多步法制得3种内径为1.5mm的多孔人工血管,结果表明这种多孔结构可以促进内皮细胞粘附,内皮层会跨过吻合端向中间生长。Yaguchi等用喷雾相转变法得到小口径微孔人工血管,水透过率为26mL/ (min cm2),符合临床要求。Miyamoto等将聚氨酯和碳酸钙的混合溶液浸涂在玻璃轴上,然后将玻璃轴放入水中,再移去玻璃轴芯,最后将得到的聚氨酯管用盐酸浸泡制得多微孔结构人工血管,其模量与宿主血管相似,在动物实验中没有内膜增生,同时表现出很好的抗凝血性。目前造成人工血管通畅率下降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材料弹性较差,导致人工血管顺应性差,无法与宿主血管一同搏动,不能适应生物体内环境的变化,血液容易在血管内沉积形成血栓。聚氨酯材料生物相容性好,特别是弹性优良,因此逐渐受到关注。聚氨酯材料良好的弹性提高了小口径人造血管径向舒张性能,使得自体血管与人工血管具有相仿的顺应性。Grasl等通过静电纺丝制备得到了长140mm,内径为2.1mm,平均厚度为80±4um的小口径PU人工血管,试验发现内皮细胞可以在这种血管上粘附并生长,能够表达内皮细胞的功能蛋白。贺薇等人通过静电纺丝制备出三维多孔网状结构的PU人工血管,平均孔隙率为(51.48±4.47) %,轴向抗拉强度为(5.85±0.62)Mpa,无细胞毒性,并有利于内皮细胞黏附及增殖。Jeschke等研制出内径1.5mm,长1mm的聚酯型聚氨酯血管,通过与膨体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在动物实验中的比较,发现该聚氨酯血管比膨体聚四氟乙烯血管更易实现内皮化,诱导更少的内膜增生,具备更优良的性能。但是,聚氨酯材料也存在着问题。聚氨酯材料制备的小口径人造血管随着血管壁厚的增加,血管强度增加,顺应性降低。为了提高顺应性必须减小血管壁厚,但是壁厚的下降也降低了血管的强度。强度与顺应性之间的矛盾限制了聚氨酯在小口径人工血管中的应用。另一方面,聚氨酯虽然有较好的细胞相容性,但是其亲水性较差,血液相容性不好,在体内与血液接触后也会引发血栓。目前常用的方法是对聚氨酯材料进行亲水改性,但是改性效果不是特别理想。因为现有的纺织型人工血管管壁多为单层结构,因此还存在渗血的问题。丁辛等发现采用两层不同结构的人工血管可以防止手术时渗血,同时又能使细胞组织顺利增殖,并制备出内层为经平组织、外层为经绒组织的双层经编组织的纺织型人工血管(专利申请号:CN200710041266.0)。美国新泽西州奥克兰的医疗研究所研制了三层结构的人工血管,将几个二维编织层粘在一起或缝合在一起。日本Hiromichi Sonoda教授提出制备同轴两层结构小口径人工血管。通过控制两层结构上性能的差别获得高顺应性人工血管,保持与自体血管的顺应性相匹配,增加内皮化速度,减少血栓发生,提高远期通畅率。试验结果证实了同轴两层小口径人工血管的可行性,为以后人工血管的结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胡盛寿教授通过涂层法制备了同轴三层结构小口径人工血管。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PLGA生物材料涂覆在聚氨酯管状物的内外两面制备出同轴三层结构的小口径人造血管。游庆军等人用聚对二氧环己酮缝线编织成网管状织物作为中层,内层用共混硫酸软骨素-胶原涂层,外层包被基质纤维层,用缝线加固,复合形成小口径人工血管(专利申请号:CN200810244720.7)。一系列表征结果显示制备的人工血管生物相容性和力学性能良好,基本达到临床使用的要求。与传统的单层人工血管相比较,三层结构有以下特征:可控制孔隙率、抗脱散,具有良好的自我支持结构,可防止膨胀和塌陷,具有纵向的相容性,易于移植。相对其它纺织管道成型方法,编织型管道织物内表面较为光洁,顺应性好,同时可用较粗的纱线进行制备,一方面提高管道织物的径向支撑性能,另一方面减少材料的比表面积,防止血小板和纤维蛋白的过度沉积。本专利技术将编织结构引入人工血管的制备中,用于提高人工血管径向强度,解决小口径人工血管强度与顺应性之间的矛盾。同时对编织结构进行设计,利用编织成型的特点,制备成两层复合编织管道,内层为规则编织管道,外层引入轴向纱线,通过引入轴纱增加层与层之间的空间,促进细胞生长。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阶段小口径人工血管顺应性较差和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a href="http://www.xjishu.com/zhuanli/05/CN105031735.html" title="一种三层复合结构小口径人工血管及其制备方法原文来自X技术">三层复合结构小口径人工血管及其制备方法</a>

【技术保护点】
一种三层复合结构小口径人工血管,其特征在于,包括编织内层(1),编织内层(1)的外侧设有静电纺丝中层(2),静电纺丝中层(2)的外侧设有聚氨酯外层(3),其中,所述的编织内层(1)包括第一编织支架管(11)以及设于第一编织支架管(11)的外侧的第二编织支架管(12),所述的第二编织支架管(12)为带轴纱编织支架管。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富军赵帆王璐王文祖
申请(专利权)人:东华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