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厢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291147 阅读:1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1-06 16: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车厢,应用于铁路自翻车,所述铁路自翻车包括侧门控制装置,所述车厢包括:底板,所述底板包括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端墙,所述端墙固定在所述第一固定部上,且所述端墙上固定有所述侧门控制装置;侧门,所述侧门转动地固定于所述第二固定部上,且所述侧门控制装置与所述侧门活动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自翻车行驶平稳性不高的技术缺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铁路货车
,特别涉及一种车厢
技术介绍
铁路自翻车是把卸车设备和车辆结构结合在一起的专用车辆,适用于运输矿石、砂砾、煤块、建筑材料等散粒货物。铁路自翻车具有可倾翻卸货的车厢。在卸货作业过程中,车辆自带的倾翻设备推动车厢向任一侧倾翻,随着车厢逐渐倾翻,在侧门开闭装置控制下,侧门逐渐开启,当车厢向一侧翻转达到一定角度时,侧门将全部打开,侧门板与车厢底部平行,成为地板的延伸面,引导车厢内的货物流出。然而,现有技术中的铁路自翻车至少存在如下缺陷:现有的铁路自翻车侧门开闭装置位于自翻车的车厢下部,采用下部控制车厢的侧门控制方式,这样使得侧门控制装置在位于车厢下部时需要占用车厢空间,导致车厢必须抬高,此时车厢的重心也随之相应提高了,降低了车辆行驶平稳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车厢,解决了或部分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自翻车行驶平稳性不高的技术缺陷。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车厢,应用于铁路自翻车,所述铁路自翻车包括侧门控制装置,所述车厢包括:底板,所述底板包括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一固定部与所述第二固定部相邻分布;端墙,所述端墙固定在所述第一固定部上,且所述端墙上固定有所述侧门控制装置;侧门,所述侧门转动地固定于所述第二固定部上,且所述侧门控制装置与所述侧门活动连接,使得通过所述侧门控制装置控制所述侧门相对于所述底板进行翻转;其中,所述底板、所述端墙和所述侧门合围形成所述车厢,且所述底板位于所述车厢的底部,所述端墙位于所述车厢的端部,所述侧门位于所述车厢的侧面。可选的,所述侧门包括:第一侧部,所述第一侧部上设置有至少一个连接轴;第二侧部,所述第二侧部上设置有一个第一连接槽,所述侧门控制装置通过所述第一连接槽与所述侧门相铰接,且所述第一侧部与所述第二侧部相垂直;所述第二固定部上设置有与所述连接轴数量相适配的第二连接槽,使得通过所述连接轴穿过所述第二连接槽,将所述底板和所述侧门相铰接。可选的,所述侧门还包括:连接板,所述连接板固定在所述第二侧部上,且所述第一连接槽固定在所述连接板的一个固定面上,使得所述第一连接槽通过所述连接板与所述第二侧部相对固定;若干个折页,所述折页固定在所述连接板的另一个固定面上,且若干个所述折页在所述连接板的另一面上等间距相邻分布;其中,所述连接板的两个固定板为所述连接板的两个正反对立面。可选的,所述端墙包括:上端梁;外墙板,所述外墙板的顶部固定于所述上端梁上,所述外墙板的底部固定于所述第一固定部上;内墙板,所述内墙板的顶部固定于所述上端梁上,所述内墙板的底部固定于所述第一固定部上,且所述内墙板与所述外墙板平行分布,使得所述内墙板与所述外墙板之间预留有一容置缝隙;安装座,所述安装座固定于所述容置缝隙内,且位于所述上端梁的下方,以安装所述侧门控制装置;立柱,所述立柱固定于所述上端梁与所述第一固定部之间,使得所述侧门控制装置的一端穿过所述立柱与所述第一连接槽铰接。可选的,所述立柱的中下部位设置有一导向槽,使得所述侧门控制装置控制所述侧门相对于所述底板进行翻转时,所述侧门控制装置与所述第一连接槽铰接的一端可以在所述导向槽内上下移动。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车厢,该车厢应用于铁路自翻车,通过将侧门控制装置安装在自翻车的端部,克服了现有技术中自翻车侧门开闭装置位于自翻车的车厢下部,使得侧门控制装置在位于车厢下部时需要占用车厢空间,导致车厢必须抬高,此时车厢的重心也随之相应提高了,降低了车辆行驶平稳性的技术缺陷。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未倾翻时铁路自翻车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倾翻时铁路自翻车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中车厢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中车厢结构的局部示意图;图5为图1中底板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1中侧门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1中端墙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图1中底架与动力源的连接关系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厢,该车厢应用于铁路自翻车,通过将侧门控制装置安装在自翻车的端部,克服了现有技术中自翻车侧门开闭装置位于自翻车的车厢下部,使得侧门控制装置在位于车厢下部时需要占用车厢空间,导致车厢必须抬高,此时车厢的重心也随之相应提高了,降低了车辆行驶平稳性的技术缺陷。首先,对于自翻车而言,请参阅图1-2,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铁路自翻车至少包括侧门控制装置、底架4、至少两个车厢1及动力源2。其中,对于至少两个车厢1而言,作为优选,技术实施例选择两个车厢1,两个车厢1均位于底架4的上方,且两个车厢1以底架4为中心轴并列(相邻)分布。请如图3、图5所示,车厢1至少可以包括:底板10、端墙11、侧门12。其中,底板10、端墙11和侧门12合围形成一个车厢1,且底板10位于车厢1的底部,端墙11位于车厢1的端部,侧门12位于车厢1的侧面。且底板10呈长方形结构,设置有第一固定部101和第二固定部102,第一固定部101和第二固定部102相邻分布,可以理解为第一固定部101为底板10一个边缘部位,第二固定部102为底板10的另一个边缘部位。同时,端墙11固定在第一固定部101上,且端墙11上固定有用于控制侧门开闭的侧门控制装置。侧门12转动地固定于第二固定部102上,且侧门控制装置与侧门活动连接,使得通过侧门控制装置能够控制侧门12相对于底板10进行翻转。另外,动力源2的数量与车厢1的数量相同,且一个动力源2对应的位于一个车厢1的下方,并固定在底架4上。动力源2与外界液压缸或气缸连接用于提供动力,同时通过动力源2驱动液压缸或所述气缸顶升车厢1进行翻转作业。技术实施例将动力源2固定于底架4上,一方面,克服了现有技术中当选择机车提供动力时,由于倾翻卸货过程中机车必须始终连挂自翻车,当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厢,应用于铁路自翻车,所述铁路自翻车包括侧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厢包括:底板,所述底板包括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一固定部与所述第二固定部相邻分布;端墙,所述端墙固定在所述第一固定部上,且所述端墙上固定有所述侧门控制装置;侧门,所述侧门转动地固定于所述第二固定部上,且所述侧门控制装置与所述侧门活动连接,使得通过所述侧门控制装置控制所述侧门相对于所述底板进行翻转;其中,所述底板、所述端墙和所述侧门合围形成所述车厢,且所述底板位于所述车厢的底部,所述端墙位于所述车厢的端部,所述侧门位于所述车厢的侧面。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厢,应用于铁路自翻车,所述铁路自翻车包括侧门控制装置,
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厢包括:
底板,所述底板包括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一固定部与所述
第二固定部相邻分布;
端墙,所述端墙固定在所述第一固定部上,且所述端墙上固定有所述侧
门控制装置;
侧门,所述侧门转动地固定于所述第二固定部上,且所述侧门控制装置
与所述侧门活动连接,使得通过所述侧门控制装置控制所述侧门相对于所述
底板进行翻转;
其中,所述底板、所述端墙和所述侧门合围形成所述车厢,且所述底板
位于所述车厢的底部,所述端墙位于所述车厢的端部,所述侧门位于所述车
厢的侧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厢,其特征在于,所述侧门包括:
第一侧部,所述第一侧部上设置有至少一个连接轴;
第二侧部,所述第二侧部上设置有一个第一连接槽,所述侧门控制装置
通过所述第一连接槽与所述侧门相铰接,且所述第一侧部与所述第二侧部相
垂直;
所述第二固定部上设置有与所述连接轴数量相适配的第二连接槽,使得
通过所述连接轴穿过所述第二连接槽,将所述底板和所述侧门相铰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厢,其特征在于,所述侧门还包括:
连接板,所述连接板固定在所述第二侧部上,且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石峰王宝磊汤楚强崔红王民锋向彪文施振昌
申请(专利权)人:南车长江车辆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