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卧式液硫槽尾气氧化吸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2233809 阅读:78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0-22 14: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卧式液硫槽尾气氧化吸收装置,属于工业含硫尾气处理技术领域。该装置包括两个塔体、储液箱和高压泵,储液箱焊接在塔体底端,两个塔体由中心隔板隔开,塔体的两端分别开有进气口和排气口,塔体内部的两端区域为缓冲区,塔体内部的中间区域为塔身,塔身通过舱室隔板被分割成舱室,舱室顶部安装有喷淋装料口,喷淋装料口与氧化吸收液喷淋支管连接,氧化吸收液喷淋支管与氧化吸收液喷淋总管连接;储液箱的两端分别开有反应后氧化吸收液排液口和再生后氧化吸收液排液口,再生后氧化吸收液排液口与高压泵连接,高压泵与氧化吸收液喷淋总管连接。该装置占地小、安装灵活方便、对液硫槽尾气处理效率高、硫磺回收率高而且质量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工业含硫尾气处理
,具体涉及一种卧式液硫槽尾气氧化吸收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冶炼行业对原油炼制量的增加,炼油厂脱硫及硫回收装置的规模也逐步扩大,目前,大部分炼油厂采用的工艺为克劳斯脱硫工艺,克劳斯脱硫工艺成熟简单,其目的是使硫化氢不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硫,然后二氧化硫再与硫化氢反应生成硫磺,但实际生产过程中空气与硫化氢的比例难以控制在恒定值,所以在克劳斯脱硫工艺中,液硫槽排气中含有部分二氧化硫、硫化氢、单质硫磺/八叠硫(蒸汽)和水蒸气,而目前液硫槽的尾气一般都是经过长距离的输送直接进入去焚烧炉焚烧,并且在燃料气和过量空气存在的情况下,高湿度含硫尾气在焚烧炉中经过高温的充分燃烧后,尾气中的硫化物全部都转化为二氧化硫,从而增加了尾气中二氧化硫的总量,加快了系统的腐蚀速率。我国于2012起开始实施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6171-2012)明确规定新污染源排放的硫化氢浓度的限值不得高3mg/m3,要求硫磺回收装置的总硫回收率必须达到99.80%。而传统克劳斯工艺很难达到这个要求,液硫槽尾气的排放与弥散,会严重影响企业职工的健康和周边环境,同时也影响着企业清洁生产。目前,处理液硫槽尾气的方法主要是利用吸收法,即利用氧化吸收液将液硫槽尾气中的硫氧化成硫单质,反应后的氧化吸收液在通过高温加热或者电化学等方法再生循环使用。吸收法的普遍使用,也产生了不同的吸收反应装置,常用的尾气吸收装置为直立式圆柱型吸收塔,液硫槽尾气从直立式圆柱型吸收塔的下部进入,氧化吸收液从直立式圆柱型吸收塔的上部喷淋,液硫槽尾气与氧化吸收液逆向接触反应,氧化吸收处理后的尾气从直立式圆柱型吸收塔的顶部排出,生成的单质硫随同反应后的氧化吸收液从直立式圆柱型吸收塔底部排出,经固液分离后将反应后的氧化吸收液输送至再生塔再生。直立式圆柱型吸收塔对液硫槽尾气的处理效率取决于气体在塔内的停留时间,而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经常由于场地的限制而不能使用高度过高的吸收塔,所以这种直立式圆柱型吸收塔由于体积有限,使得液硫槽尾气在塔内的停留时间不足而导致的处理效率不高;此外,这种吸收塔结构过于简单未设置有反应后的氧化吸收液储槽,在实际生产中占地较多。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了一种占地小、安装灵活方便、对液硫槽尾气处理效率高、硫磺回收率高而且质量好的卧式液硫槽尾气氧化吸收装置。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卧式液硫槽尾气氧化吸收装置,包括两个塔体、储液箱和高压泵,所述储液箱焊接在塔体底端,所述两个塔体由中心隔板隔开,所述塔体的两端分别开有进气口和排气口,所述塔体内部的两端区域为缓冲区,所述塔体内部的中间区域为塔身,所述塔身通过舱室隔板被分隔成舱室,所述舱室顶部安装有喷淋装料口,所述喷淋装料口通过法兰与氧化吸收液喷淋支管固定连接,氧化吸收液喷淋支管通过球阀与氧化吸收液喷淋总管连接,所述氧化吸收液喷淋支管一端伸入到所述塔体内;所述储液箱的两端分别开有反应后氧化吸收液排液口和再生后氧化吸收液排液口,所述储液箱通过隔板分隔成反应后氧化吸收液储液室和再生后氧化吸收液储液室,所述再生后氧化吸收液排液口与高压泵连接,所述高压泵与所述氧化吸收液喷淋总管连接。进一步地,所述两个塔体的底部焊接有引流斜板,所述引流斜板的下端靠近进气口一端与所述中心隔板之间安装有水平隔板,所述引流斜板的下端开有引流凹槽,所述引流凹槽的下部开有引流口,所述引流口与所述隔板焊接。优选地,所述引流斜板向下倾斜,所述引流斜板与垂直面的角度为60°?80°,所述引流斜板的下端与所述中心隔板的水平距离为单个所述塔身宽度的1/10?1/5 ;所述水平隔板的长度与所述中心隔板的下底长度相同;所述引流凹槽呈横置的直角梯形,所述引流凹槽的两个直角边分别与两块所述引流斜板的下端焊接,所述引流凹槽的斜面与所述中心隔板斜边焊接,所述引流凹槽斜面的长度与所述中心隔板斜边的长度相同,所述引流凹槽斜面的倾斜角度与所述中心隔板斜边的倾斜角度相同,所述引流口的高度为所述引流凹槽下底长度的1/5?2/5。进一步地,所述高压泵的进水口和出水口安装有阀门开关,所述高压泵与所述氧化吸收液喷淋总管之间安装有液体流量计。优选地,所述塔体的长宽高比例为2?2.4:1:1 ;所述中心隔板的上部为长方形,下部为直角梯形,所述长方形长度与所述塔身长度相同,所述长方形宽度为所述塔体高度的1.5?1.7倍,所述直角梯形的上底与所述长方形的长度相同,所述直角梯形的下底长度为所述塔身长度的1/8?1/6,所述直角梯形斜边与水平面的角度为10°?15°,所述直角梯形的直角边靠近所述进气口一端。进一步地,所述塔身由五块舱室隔板垂直平均分隔成四个舱室,所述每个舱室顶部设置有两个喷淋装料口,所述喷淋装料口的形状为圆形,所述每个舱室的中心线垂直穿过该舱室对应的两个喷淋装料口间圆心连线的中点,所述氧化吸收液喷淋支管伸入塔体内部的一端安装有喷头,喷头伸入所述塔体内的长度为所述塔身高度的1/20?1/10。进一步地,所述四个舱室,以进气口向排气口的方向计数,依次为第一舱室、第二舱室、第三舱室和第四舱室;所述第一舱室左隔板靠近进气口,并由所述塔体顶部向所述塔体内部垂直延伸,所述第一舱室左隔板高度为所述塔体高度的3/5?5/6,所述第一舱室右隔板由所述引流斜板向所述塔体内部垂直延伸,所述第一舱室右隔板的顶部到所述塔体顶部的距离为所述塔体高度的1/5?2/5,所述第一舱室右隔板的底部安装一块垂直伸入到所述引流凹槽内的正方形小挡板,所述小挡板的长度与所述引流斜板下端到所述中心隔板水平距离相同,所述第一舱室左右隔板之间焊接有第一镂空隔板,所述第一镂空隔板在所述第一舱室左隔板的底端,所述第一镂空隔板上放置有填料,所述填料高度低于所述第一舱室右隔板的顶端3?5cm,所述塔体的外部与所述第一舱室对应的侧壁上设置有圆形第一填料卸料口,所述第一填料卸料口高度在所述第一镂空隔板以上3?5cm,所述第一填料卸料口的中心线与所述第一舱室的中心线垂直相交;所述第二舱室左隔板为所述第一舱室右隔板,所述第二舱室右隔板由所述塔体顶部向所述塔体内部垂直延伸,所述第二舱室右隔板高度为塔体高度的3/5?4/5,所述第二舱室左右隔板之间焊接有第二镂空隔板,所述第二镂空隔板在所述第二舱室右隔板的底端,所述第二镂空隔板上放置有填料,所述填料高度低于所述第一舱室右隔板的顶端3?5cm,所述塔体的外部与所述第二舱室对应的侧壁上开有圆形第二填料卸料口,所述第二填料卸料口高度在所述第二镂空隔板以上3?5cm,所述第二填料卸料口的中心线与所述第二舱室的中心线垂直相交,所述塔体侧壁上位于所述第一舱室右隔板以上2?4cm处安装有第一视镜,所述第一视镜的中心线与所述第一舱室右隔板中心线垂直相交;所述第三舱室的左隔板为所述第二舱室右隔板,所述第三舱室右隔板由所述引流斜板向所述塔体内部垂直延伸,所述第三舱室右隔板与所述第一舱室的右隔板尺寸一样,所述第三舱室左右隔板之间焊接有第三镂空隔板,所述第三镂空隔板位于所述第二舱室右隔板底端,所述第三镂空隔板上放置有填料,所述填料的高度低于所述第三舱室右隔板顶端3?5cm,所述塔体的外部与所述第三舱室对应的侧壁上开有圆形第三填料卸料口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卧式液硫槽尾气氧化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塔体、储液箱和高压泵,所述储液箱焊接在塔体底端,所述两个塔体由中心隔板隔开,所述塔体的两端分别开有进气口和排气口,所述塔体内部的两端区域为缓冲区,所述塔体内部的中间区域为塔身,所述塔身通过舱室隔板被分隔成舱室,所述舱室顶部安装有喷淋装料口,所述喷淋装料口通过法兰与氧化吸收液喷淋支管固定连接,氧化吸收液喷淋支管通过球阀与氧化吸收液喷淋总管连接,所述氧化吸收液喷淋支管一端伸入到所述塔体内;所述储液箱的两端分别开有反应后氧化吸收液排液口和再生后氧化吸收液排液口,所述储液箱通过隔板分隔成反应后氧化吸收液储液室和再生后氧化吸收液储液室,所述再生后氧化吸收液排液口与高压泵连接,所述高压泵与所述氧化吸收液喷淋总管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黎王捷孙义雷蕾付江涛赵凤云孙杨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科技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