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自动再循环控制阀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233215 阅读:57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0-22 14: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新型自动再循环控制阀,包括主阀和再循环控制阀;主要是再循环控制阀采用活塞式结构,由密封固定在旁路通道内壁的活塞环和与该活塞环动密封配合的活塞柱组成,活塞柱上端固定连接在阀瓣下端面中心,活塞柱下部制有中心孔,在活塞柱中心孔处制有径向的上循环孔和下循环孔;上循环孔和下循环孔在活塞柱上的轴向位置为在阀瓣与阀座关闭时分别位于活塞环的上下两侧;活塞柱的下端面设有封盖,封盖的直径大于活塞柱的直径,在封盖上端面外环面上制有与活塞环下端面相互配合的密封面。再循环流量大、密封可靠、体积小、制造成本低等优点。适用于泵出口管路上的再循环控制阀。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阀门领域,特别是关于一种再循环阀。本技术适用于泵出口管路上的再循环控制阀。
技术介绍
在离心泵出口管道上,一般都安装一个具有止回阀和旁路阀功能的再循环阀,以防止介质倒流损坏泵和出口流量低于泵的最小流量而产生过热、噪音。国内现有自动再循环阀,主阀采用升降式结构,再循环机构采用顶杆式或阀笼式两种结构。其主要缺点是:顶杆式再循环机构的再循环流量小,且不易密封;阀笼式再循环机构的阀笼加工难度高,且体积庞大,制造成本尚。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点,提供一种再循环流量大、密封可靠、体积小、制造成本低的新型自动再循环控制阀。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包括具有进口通道、出口通道和旁路通道的阀体,在阀体进口通道与出口通道之间设置阀座和阀瓣,构成主阀,在阀体旁路通道内设置再循环控制阀,阀瓣背面中心固定连接阀杆,阀杆上端与阀盖下端的导向套动配合,阀瓣背面与阀盖下端面之间安装弹簧;主要是再循环控制阀采用活塞式结构,由密封固定在旁路通道内壁的活塞环和与该活塞环动密封配合的活塞柱组成,活塞柱上端固定连接在阀瓣下端面中心,活塞柱下部制有中心孔,在活塞柱中心孔处制有径向的上循环孔和下循环孔;上循环孔和下循环孔在活塞柱上的轴向位置为在阀瓣与阀座关闭时分别位于活塞环的上下两侧;活塞柱的下端面设有封盖,封盖的直径大于活塞柱的直径,在封盖上端面外环面上制有与活塞环下端面相互配合的密封面。在以上技术方案中,上循环孔和下循环孔采用在活塞柱径向圆周方向均匀制造若干排小圆孔组成。在以上技术方案中,活塞柱与阀杆同心安装。本技术的优点是再循环控制阀采用活塞式结构,其活塞柱连接在阀瓣下端面,利用活塞柱上的上循环孔和下循环孔与活塞环的相对位置,自动控制旁路流量。当主阀阀瓣全开状态时,再循环控制阀的封盖与活塞环密封配合,防止介质从旁路通道泄漏,提高泵的运行效率;当主阀出口流量低于泵的最小流量时,上循环孔和下循环孔分别位于活塞环上下两侧,介质通过上循环孔经过活塞柱中心孔从下循环孔流出到旁路通道,避免泵产生过热和噪音。其再循环流量大、密封可靠、体积小、制造成本低。【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I阀体、2阀瓣、3活塞柱、4活塞环、5封盖、6密封垫、7内六角螺钉、8下循环孔、9 上循环孔、10弹簧、11阀杆、12阀盖。【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的新型自动再循环控制阀,包括具有进口通道、出口通道和旁路通道的阀体1,在阀体I进口通道与出口通道之间设置阀座和阀瓣2,阀座和阀瓣2相互配合构成主阀密封副,在阀体I旁路通道内设置再循环控制阀,阀瓣2背面中心固定连接阀杆11,阀杆11上端与阀盖12下端的导向套动配合,阀瓣2背面与阀盖12下端面之间安装弹簧10 ;主要是再循环控制阀采用活塞式结构,由密封固定在旁路通道内壁的活塞环4和与该活塞环4动密封配合的活塞柱3组成,活塞柱3上端固定连接在阀瓣2下端面中心,活塞柱3下部制有中心孔,即活塞柱3下部为圆筒结构,在活塞柱3中心孔处制有径向的上循环孔9和下循环孔8 ;上循环孔9和下循环孔8在活塞柱3上的轴向位置为在阀瓣2与阀座关闭时分别位于活塞环4的上下两侧,即在阀瓣2与阀座关闭状态时,上循环孔9位于活塞环4上端面的上侧,下循环孔8位于活塞环4下端面的下侧,进口介质通过上循环孔9、活塞柱3中心孔、下循环孔8流到旁路通道;活塞柱3的下端面设有封盖5,封盖5的直径大于活塞柱3的直径,使封盖5上端面与活塞柱3之间构成环形凸肩,在封盖5上端面外环面上制有与活塞环4下端面相互配合的密封面,在阀瓣2全开状态时,封盖5上的密封面与活塞环4下端面密封配合。上循环孔9和下循环孔8采用在活塞柱3径向圆周方向均匀制造若干排小圆孔组成,可根据阀瓣2的开度自动控制通过旁路通道的流量。活塞柱3与阀杆11同心安装。封盖5由内六角螺钉7固定安装在活塞柱3下端面,封盖5上端面与活塞柱3下端面之间设有密封垫6。【主权项】1.一种新型自动再循环控制阀,包括具有进口通道、出口通道和旁路通道的阀体(1),在阀体(I)进口通道与出口通道之间设置阀座和阀瓣(2),在阀体(I)旁路通道内设置再循环控制阀,阀瓣(2)背面中心固定连接阀杆(11),阀杆(11)上端与阀盖(12)下端的导向套动配合,阀瓣(2)背面与阀盖(12)下端面之间安装弹簧(10);主要是再循环控制阀采用活塞式结构,由密封固定在旁路通道内壁的活塞环(4)和与该活塞环(4)动密封配合的活塞柱(3)组成,活塞柱(3)上端固定连接在阀瓣(2)下端面中心,活塞柱(3)下部制有中心孔,在活塞柱⑶中心孔处制有径向的上循环孔(9)和下循环孔⑶;上循环孔(9)和下循环孔(8)在活塞柱(3)上轴向位置为在阀瓣(2)与阀座关闭时分别位于活塞环(4)的上下两侧;活塞柱(3)的下端面设有封盖(5),封盖(5)的直径大于活塞柱(3)的直径,在封盖(5)上端面外环面上制有与活塞环(4)下端面相互配合的密封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自动再循环控制阀,其特征是上循环孔(9)和下循环孔(8)采用在活塞柱(3)径向圆周方向均匀制造若干排小圆孔组成。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自动再循环控制阀,其特征是活塞柱(3)与阀杆(11)同心安装。【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新型自动再循环控制阀,包括主阀和再循环控制阀;主要是再循环控制阀采用活塞式结构,由密封固定在旁路通道内壁的活塞环和与该活塞环动密封配合的活塞柱组成,活塞柱上端固定连接在阀瓣下端面中心,活塞柱下部制有中心孔,在活塞柱中心孔处制有径向的上循环孔和下循环孔;上循环孔和下循环孔在活塞柱上的轴向位置为在阀瓣与阀座关闭时分别位于活塞环的上下两侧;活塞柱的下端面设有封盖,封盖的直径大于活塞柱的直径,在封盖上端面外环面上制有与活塞环下端面相互配合的密封面。再循环流量大、密封可靠、体积小、制造成本低等优点。适用于泵出口管路上的再循环控制阀。【IPC分类】F16K1/00, F16K1/32【公开号】CN204716996【申请号】CN201520453354【专利技术人】林时庆, 张建身, 贺乐全, 刘明杰, 陈卓松, 谷成明, 蓝海伟 【申请人】环球阀门集团有限公司【公开日】2015年10月21日【申请日】2015年6月19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新型自动再循环控制阀,包括具有进口通道、出口通道和旁路通道的阀体(1),在阀体(1)进口通道与出口通道之间设置阀座和阀瓣(2),在阀体(1)旁路通道内设置再循环控制阀,阀瓣(2)背面中心固定连接阀杆(11),阀杆(11)上端与阀盖(12)下端的导向套动配合,阀瓣(2)背面与阀盖(12)下端面之间安装弹簧(10);主要是再循环控制阀采用活塞式结构,由密封固定在旁路通道内壁的活塞环(4)和与该活塞环(4)动密封配合的活塞柱(3)组成,活塞柱(3)上端固定连接在阀瓣(2)下端面中心,活塞柱(3)下部制有中心孔,在活塞柱(3)中心孔处制有径向的上循环孔(9)和下循环孔(8);上循环孔(9)和下循环孔(8)在活塞柱(3)上轴向位置为在阀瓣(2)与阀座关闭时分别位于活塞环(4)的上下两侧;活塞柱(3)的下端面设有封盖(5),封盖(5)的直径大于活塞柱(3)的直径,在封盖(5)上端面外环面上制有与活塞环(4)下端面相互配合的密封面。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时庆张建身贺乐全刘明杰陈卓松谷成明蓝海伟
申请(专利权)人:环球阀门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