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载卸荷阀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218453 阅读:92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0-21 20:19
一种过载卸荷阀,包括阀体、主阀芯、控制阀芯、进油道、出油道、回油道、单向阀及分别连接在阀体左右两端的第一弹簧调压机构和第二弹簧调压机构,主阀芯左端与第一弹簧调压机构连接,其右端面与第二弹簧调压机构之间设有第一密封油腔,控制阀芯右端面与第二弹簧调压机构之间设有第二密封油腔,出油道与第二密封油腔之间通过第一油道机构连通,控制阀芯上设有可连通第一密封油腔和第二密封油腔的第二油道机构,阀体与主阀芯之间设有可连通进油道和回油道的第三油道机构,主阀芯直径大于控制阀芯直径,主阀芯卸荷行程大于控制阀芯调压行程。本发明专利技术无需外接电源,成本低,安装简便,且能在保护电机的情况下维持一个比较低的平衡油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过载卸荷阀
:本专利技术属于液压系统
,具体讲是一种用于液压系统中单油泵油路的过载卸荷阀。
技术介绍
:在现有技术液压系统的单油泵油路中,通常采用油箱、油泵、溢流阀、单向阀及单作用油缸依次连接相通的结构,单作用油缸用于驱动执行部件工作,而油泵是由电机驱动工作,单作用油缸的进油口与油箱之间还需外接一个二位二通电磁阀,这个二位二通电磁阀由人操作,其作用是使单作用油缸里的油能够全部流回油箱而使单作用油缸回程恢复到初始状态。这种结构的单油泵油路在工作过程中,经常会发生因负载超额而导致油泵在过高油压下工作,从而使电机也超负荷运行,导致电机损坏,溢流阀连续高压工作,其溢流产生的热量会使液压系统中的液压油很快发热而无法工作。为此,我们不仅在油泵出油口与油箱之间连接了一个电磁溢流阀,而且还在单作用油缸进油口与电磁溢流阀之间设置了压力继电器和电控制装置,电控制装置同时与压力继电器和电磁溢流阀中的电磁阀连接。采用上述结构后,当油路压力过高达到过载压力时,压力继电器就会导通而给电控制装置一个信号,而电控制装置就会给电磁溢流阀中的电磁阀发出一个指令,从而使电磁溢流阀打开,此时从油泵出来的压力油就会通过电磁溢流阀而流回油箱,从而达到油路压力完全卸荷以保护电机的目的,此时单作用油缸进油口由于单向阀的阻断,液压系统对外输出端仍可以维持一定的压力,但随着卸荷时间的延长,单向阀与单作用油缸之间的油道里的压力逐步降低,此时的压力继电器就会关闭而给电控制装置一个信号,电控制装置再给电磁溢流阀中的电磁阀发出一个关闭的指令,从而使电磁溢流阀关闭,此时从油泵出来的压力油就会继续通过单向阀而流向单作用油缸。尽管现有技术液压系统的单油泵油路具有卸荷油压的功能,但它仍然存在以下三个缺陷:1、由于设置了电控制装置,因此它必须要外接一个电源才能正常工作;2、需要使用的元件过多,不但增加了成本,而且各元件之间的安装也比较复杂,另外,电控制装置的制造不但是液压的,还有电气的,其连接安装也较为复杂;3、油路压力完全卸荷时是可以更好地保护电机,但由于单向阀进出油口的油压差大了,使该阀进出油口的泄露也快,这样对维护超载负荷的稳定不利。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无需外接电源,成本低,安装简便,且能在保护电机的情况下维持一个比较低的平衡油压的过载卸荷阀。本专利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是,提供一种具有以下结构的过载卸荷阀:它包括阀体、单向阀、第一弹簧调压机构、主阀芯、控制阀芯、第二弹簧调压机构、进油道、出油道以及回油道,单向阀设置在阀体上部,且其进油腔和出油腔分别与进油道和出油道相通,第一弹簧调压机构和第二弹簧调压机构分别连接在阀体左右两端,主阀芯可在阀体内左右滑动,且其左端与第一弹簧调压机构连接,其右端面与第二弹簧调压机构之间上设有第一密封油腔,控制阀芯右端面与第二弹簧调压机构之间设有第二密封油腔,出油道与第二密封油腔之间通过第一油道机构连通,控制阀芯上设有可连通第一密封油腔和第二密封油腔的第二油道机构,阀体与主阀芯之间设有可连通进油道和回油道的第三油道机构,主阀芯的直径大于控制阀芯的直径,主阀芯的卸荷行程大于控制阀芯的调压行程。采用以上结构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过载卸荷阀具有以下优点:1、本专利技术过载卸荷阀无需使用电控制装置,因此它无需外接电源,降低了成本;2、元件使用数量少,而且都集成在一件阀上,换句话说,本专利技术将一种电液控制的复杂液压系统改为了全液压的一个阀元件,从而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也简便了本专利技术的安装过程;3、在液压系统正常工作即液压系统负载未达到过载压力时,本专利技术的承压阀芯为小直径的控制阀芯,从而使液压系统能够维持一个比较高的平衡油压,而当液压系统负载达到过载压力时,本专利技术的承压阀芯就为大直径的主阀芯,在弹簧力相同条件下,就可以快速打开卸荷通道,就使油泵出口的压力油在完成高压卸荷的同时维持低压力工作,即维持一个比较低的平衡油压。作为一种改进,本专利技术所述的过载卸荷阀,其中,阀体上设有可连通第一密封油腔和第二油道机构的第四油道机构。本专利技术所述的过载卸荷阀,其中,第四油道机构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五油道、第六油道以及可与第二油道机构相通的第五沟槽,第五油道与第一密封油腔相通,第五沟槽位于控制阀芯与第六油道之间的阀体上,第五沟槽与第六油道相通。本专利技术所述的过载卸荷阀,其中,第二油道机构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三油道、第四油道以及可与第一密封油腔相通的第四沟槽,第三油道与第二密封油腔相通,第三油道、第四油道及第四沟槽均设置在控制阀芯上。作为一种改进,本专利技术所述的过载卸荷阀,其中,主阀芯上设有主阀芯横向孔以及与主阀芯横向孔相通的第二油孔和第一油孔,主阀芯横向孔左端与第一弹簧调压机构相通,第二油孔与第三油道机构相通。在本专利技术的使用过程中,油会经过主阀芯外径与阀孔之间的缝隙而流入到第一弹簧调压机构,从而影响第一弹簧调压机构的正常工作,而主阀芯横向孔和第二油孔的设置可以使第一弹簧调压机构内的积油通过主阀芯横向孔、第二油孔及与第三油道机构相通的回油道流入到油箱。本专利技术所述的过载卸荷阀,其中,第一弹簧调压机构包括调压帽、调压弹簧、限位垫和弹簧座,调压帽连接在阀体的左端面,限位垫连接在调压帽上,弹簧座连接在主阀芯左部,调压弹簧两头分别顶在调压帽与弹簧座之间。本专利技术所述的过载卸荷阀,其中,第三油道机构包括设置在主阀芯上的第三沟槽以及设置在阀体上的第二沟槽,第三沟槽与回油道相通,第二沟槽与进油道相通,第三沟槽在主阀芯的轴向宽度要大于第二沟槽右边侧与回油道左边侧之间的距离,第三沟槽与第二油孔。作为一种改进,本专利技术所述的过载卸荷阀,其中,第一油道机构包括阻尼堵、与出油道相通的第一油道以及与第二密封油腔相通的第二油道,第一油道设置在阀体上,阻尼堵和第二油道均设置在第二弹簧调压机构上,阻尼堵上设置有连通第一油道和第二油道的通孔。阻尼堵及阻尼堵上油孔的设置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压力油流动时的平稳。本专利技术所述的过载卸荷阀,其中,第二弹簧调压机构包括端盖、堵头以及控制阀芯弹簧,端盖连接在阀体的右端面上,堵头连接在端盖的右端,控制阀芯弹簧位于第二密封油腔内,且两端分别顶在控制阀芯的右端台阶上和堵头上。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过载卸荷阀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过载卸荷阀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过载卸荷阀包括它包括阀体1、单向阀2、主阀芯3、控制阀芯4、进油道P1、出油道P2、回油道P0、第一弹簧调压机构、第二弹簧调压机构、第一油道机构、第二油道机构、第三油道机构以及第四油道机构。单向阀2设置在阀体1上部,单向阀2的进油腔与进油道P1相通,单向阀2的出油腔与出油道P2相通。主阀芯3可在阀体1内左右滑动,主阀芯3右端面与第二弹簧调压机构之间的阀体1上设有第一密封油腔5。第一弹簧调压机构包括调压帽19、调压弹簧20、限位垫21和弹簧座22,调压帽19连接在阀体1的左端面,调压帽19与阀体1之间形成一个调压弹簧腔23,限位垫21连接在调压帽19上,弹簧座22套紧在主阀芯1左部,调压弹簧20两端分别顶在调压帽19与弹簧座22之间。第二弹簧调压机构包括端盖14、堵头15以及控制阀芯弹簧16,端盖14连接在阀体1的右端面上,堵头15连接在端盖8的右端,控制阀芯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过载卸荷阀

【技术保护点】
一种过载卸荷阀,其特征在于:它包括阀体(1)、单向阀(2)、第一弹簧调压机构、主阀芯(3)、控制阀芯(4)、第二弹簧调压机构、进油道(P1)、出油道(P2)以及回油道(P0),所述单向阀(2)设置在阀体(1)上部,且其进油腔和出油腔分别与进油道(P1)和出油道(P2)相通,所述第一弹簧调压机构和第二弹簧调压机构分别连接在阀体(1)左右两端,所述主阀芯(3)可在阀体(1)内左右滑动,且其左端与第一弹簧调压机构连接,其右端面与第二弹簧调压机构之间的阀体(1)上设有第一密封油腔(5),所述控制阀芯(4)右端面与第二弹簧调压机构之间设有第二密封油腔(6),所述出油道(P2)与第二密封油腔(6)之间通过第一油道机构连通,所述控制阀芯(4)上设有可连通第一密封油腔(5)和第二密封油腔(6)的第二油道机构,所述阀体(1)与主阀芯(3)之间设有可连通进油道(P1)和回油道(P0)的第三油道机构,主阀芯(3)的直径大于控制阀芯(4)的直径,主阀芯(3)的卸荷行程(H1)大于控制阀芯(4)的调压行程(H2)。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过载卸荷阀,其特征在于:它包括阀体(1)、单向阀(2)、第一弹簧调压机构、主阀芯(3)、控制阀芯(4)、第二弹簧调压机构、进油道(P1)、出油道(P2)以及回油道(P0),所述单向阀(2)设置在阀体(1)上部,且其进油腔和出油腔分别与进油道(P1)和出油道(P2)相通,所述第一弹簧调压机构和第二弹簧调压机构分别连接在阀体(1)左右两端,所述主阀芯(3)可在阀体(1)内左右滑动,且其左端与第一弹簧调压机构连接,其右端面与第二弹簧调压机构之间的阀体(1)上设有第一密封油腔(5),所述控制阀芯(4)右端面与第二弹簧调压机构之间设有第二密封油腔(6),所述出油道(P2)与第二密封油腔(6)之间通过第一油道机构连通,所述控制阀芯(4)上设有可连通第一密封油腔(5)和第二密封油腔(6)的第二油道机构,所述阀体(1)与主阀芯(3)之间设有可连通进油道(P1)和回油道(P0)的第三油道机构,主阀芯(3)的直径大于控制阀芯(4)的直径,主阀芯(3)的卸荷行程(H1)大于控制阀芯(4)的调压行程(H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载卸荷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1)上设有可连通第一密封油腔(5)和第二油道机构的第四油道机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过载卸荷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油道机构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五油道(P7)、第六油道(P8)以及可与第二油道机构相通的第五沟槽(7),所述第五油道(P7)与第一密封油腔(5)相通,所述第五沟槽(7)位于控制阀芯(4)与第六油道(P8)之间的阀体(1)上,所述第五沟槽(7)与第六油道(P8)相通。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过载卸荷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油道机构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三油道(P5)、第四油道(P6)以及可与第一密封油腔(5)相通的第四沟槽(8),所述第三油道(P5)与第二密封油腔(6)相通,所述第三油道(P5)、第四油道(P6)及第四沟槽(8)均设置在控制阀芯(4)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峰
申请(专利权)人:象山盛韵汽配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