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有支撑系统的平面建筑模板结构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2187998 阅读:82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0-09 03: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带有支撑系统的平面建筑模板结构,多块平面模板通过手柄拼接形成两块间隔布置的墙面模板,支撑组件通过对拉螺栓、端面固定板安装在各墙面模板的外侧;所述支撑组件包括第一横向支撑组件及第二横向支撑组件,斜向支撑组件的一端通过连接件与第一横向支撑组件固接,所述斜向支撑组件的另一端与底板活动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利用平面模板拼接的矩形模板体具有通用性强、适用范围广的优点,可以同时用于内角及外角、以及楼顶板结构连接、梁底结构的施工,角模板根据现场施工要求可以切割成不同长度,满足不同高度的墙体需求。通过斜向支撑及横向支撑实现不同方式的加固组合,提高了加固强度及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建筑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带有支撑系统的平面建筑模板结构
技术介绍
建筑模板是浇注混凝土建筑结构中必须的施工工具,传统的建筑模板主要有木模板和钢模板。木模板在安装时需要用铁钉等进行连接固定,且容易与混凝土粘合在一起,安装、拆卸不方便,费时费力,施工效率低。另外,木模板易受水酸碱的腐蚀,再拆模时易损坏,重复利用率不高,增加施工成本,并且木模板耗费大量木材,不利于环保。钢模板虽然结构坚固,可重复使用的次数较多,但重量较大,不利于存放、运输及安装,脱模困难,从而影响施工效率。另外钢模板还易锈蚀影响平整度,其次其造价较高,增加了施工成本。另外现有木模板或钢模板规格单一,尺寸较少,无法适用于多种建筑结构,若增加新的建筑结构,则需要设计符合尺寸的新建筑模板,无形之中又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同时现有的平面建筑模板加固方式单一,无法保证加固强度,易出现施工后混凝土墙体不平整的情况发生。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人针对上述现有问题,进行了研宄改进,提供一种带有支撑系统的平面建筑模板结构,其重复利用率高、并且能满足各种尺寸,适用范围广,存放、运输及安装方便,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带有支撑系统的平面建筑模板结构,多块平面模板通过手柄拼接形成两块间隔布置的墙面模板,支撑组件通过对拉螺栓、端面固定板安装在各墙面模板的外侧;所述支撑组件包括第一横向支撑组件及第二横向支撑组件,斜向支撑组件的一端通过连接件与第一横向支撑组件固接,所述斜向支撑组件的另一端与底板活动连接。其进一步技术方案在于:所述第一横向支撑组件与第二横向支撑组件长度不同并且互为平行,所述第一横向支撑组件与第二横向支撑组件均由钢材制成的空心方管,在所述第一横向支撑组件与第二横向支撑组件上开有多个用于安装对拉螺栓的贯通孔,在所述连接件的一端开有与第一横向支撑组件配合的开口,在所述开口上设置固定件安装孔;所述平面模板包括面板和边框,所述边框围合于所述面板的四周,在所述面板上布置多个第一双壁加强筋,沿所述第一双壁加强筋的外周连接多根纵向加强筋及横向加强筋,所述纵向加强筋及横向加强筋的端部均与所述边框的内壁抵接;所述边框包括内边框和外边框,所述内边框和外边框组合形成第二双壁加强筋,所述内边框偏移布置在外边框内,所述内边框由四根内板围合形成矩形框架体,所述外边框由四根外板围合形成矩形框架体,在所述内边框及外边框的四个角部之间连接角接件,在各内板及外板上也开有多个用于安装手柄的手柄连接孔;在互为平行一根内板与一根外板之间还连接多根第一连接筋;所述第一双壁加强筋由两个同心布置的外加强筋及内加强筋组成,多根第二连接筋的一端沿圆周方向均布并与所述外加强筋的内壁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筋的另一端贯穿并伸出所述内加强筋;所述第二连接筋伸出内加强筋的端面为斜面,各斜面沿圆周方向形成用于安装对拉螺栓的对拉螺栓孔,所述对拉螺栓孔为漏斗形;所述纵向加强筋、横向加强筋与所述边框内壁的连接处均向下倾斜、并沿水平方向延伸形成低位加强筋;所述纵向加强筋及横向加强筋交错排列形成“十”字形;所述外加强筋与内加强筋均为圆形;所述边框、面板、第一双壁加强筋、纵向加强筋及横向加强筋均采用高强度聚丙烯复合材料制成。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本技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利用平面模板拼接的矩形模板体具有通用性强、适用范围广的优点,可以同时用于内角及外角、以及楼顶板结构连接、梁底结构的施工,角模板根据现场施工要求可以切割成不同长度,满足不同高度的墙体需求。通过斜向支撑及横向支撑实现不同方式的加固组合,提高了加固强度及稳定性。平面模板采用高强度聚丙烯复合材料及一体注塑成型制成,重量轻,强度高、耐久度高,大幅度提高周转次数,提高施工效率,方便施工和搬运。通过在平面模板上设置手柄连接孔、对拉螺栓孔可适应多种连接和固定方式,符合国家建筑模板施工规范的相关要求,具有拆装方便快捷的优点。利用手柄连接孔可以将实现多块平面模板的拼接,满足不同尺寸规格的墙体施工,各尺寸规格的模板通过附件进行连接,可以组成外墙、内角、外角、梁、柱、楼顶板等多种建筑结构。第一双壁加强筋的布置满足端面固定盘的支撑,加固方便,第二双壁加强筋保证本技术边缘的结构强度,纵向加强筋及横向加强筋的布置提高了本技术平面结构的强度,另外本技术可回收利用,并减少木材的使用,环保可靠。【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主视图。图3为本技术中平面模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第一种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第二种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第三种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第四种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第五种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其中:1、手柄连接孔;2、第一双壁加强筋;21、外加强筋;22、内加强筋;23、斜面;3、第二双壁加强筋;4、第一连接筋;5、对拉螺栓孔;6、第二连接筋;7、低位加强筋;8、纵向加强筋;9、横向加强筋;10、面板;11、边框;111、外板;112、内板;113、角接件;114、外边框;115、内边框;12、平面模板;13、角模板;14、手柄;15、对拉螺栓;16、内角加固件;161、第一方管;162、第二方管;17、端面固定盘;18、外角加固件;19、贯通孔;201、第一横向支撑组件;202、第二横向支撑组件;203、连接件;21、外加强筋;22、内加强筋;211、斜向支撑组件;212、底板;23、斜面;24、嵌补模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一种带有支撑系统的平面建筑模板结构,多块平面模板12通过手柄14拼接形成两块前后间隔布置的矩形模板体,该矩形模板体的尺寸根据需要施工的墙体尺寸决定,平面模板12的数量根据所需要施工的墙体尺寸自由变换。支撑组件通过对拉螺栓15、端面固定板17安装在各矩形模板体的外侧。支撑组件包括第一横向支撑组件201及第二横向支撑组件203,斜向支撑组件211的一端通过连接件203与第一横向支撑组件201固接,在连接件203的一端开有与第一横向支撑组件201配合的开口,在开口上设置固定件安装孔。斜向支撑组件211的另一端与底板212活动连接。如图1所示,第一横向支撑组件201与第二横向支撑组件203长度不同并且互为平行,第一横向支撑组件201与第二横向支撑组件203均由钢材制成的空心方管,在第一横向支撑组件201与第二横向支撑组件203上开有多个用于安装对拉螺栓15的贯通孔19。如图2、图3所示,平面模板12包括面板10和边框11,边框11围合于面板10的四周,在面板10上布置多个第一双壁加强筋2,沿第一双壁加强筋2的外周连接多根纵向加强筋8及横向加强筋9,纵向加强筋8及横向加强筋9的端部均与边框11的内壁抵接。如图2、图3所示,上述边框11包括内边框115和外边框114,内边框115和外边框114组合形成第二双壁加强筋3,内边框115偏移布置在外边框114内,内边框115由四根内板112围合形成矩形框架体,外边框114由四根外板111围合形成矩形框架体,在互为平行一根内板112与一根外板111之间还连接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带有支撑系统的平面建筑模板结构,其特征在于:多块平面模板(12)通过手柄(14)拼接形成两块间隔布置的墙面模板,支撑组件通过对拉螺栓(15)、端面固定板(17)安装在各墙面模板的外侧;所述支撑组件包括第一横向支撑组件(201)及第二横向支撑组件(202),斜向支撑组件(211)的一端通过连接件(203)与第一横向支撑组件(201)固接,所述斜向支撑组件(211)的另一端与底板(212)活动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益军辛向阳胡伟峰尹亚伟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程禾高科模板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