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冲路障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2139392 阅读:65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0-01 18:0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缓冲路障装置,包括箱体和设于箱体顶部的活动导板,箱体内设有与活动导板底部相连的旋转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于箱体的迎车向一端顶部的过渡板,所述过渡板的一端水平延伸至箱体的开口上方,所述活动导板的迎车向一端搭设在过渡板下方并与箱体的侧壁之间设有间隙,活动导板的顺车向一端搭设在箱体的侧壁顶部,所述旋转机构包括拉簧、固定在箱体内的支撑座、与支撑座铰接的销轴、一端与销轴固定另一端与活动导板固定的耳座,所述拉簧的一端与活动导板的迎车向一端铰接,拉簧的另一端斜向与箱体底部铰接,拉簧倾斜方向的水平投影与顺车向一致。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自动运作、缓冲效果好、结构简单、稳定性好、安全性好的有益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交通运输中使用的路障装置,具体地指一种缓冲路障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交通运输中使用的路障装置多为电动或液压控制的半自动式,其工作原理为:工作人员通过控制系统发出指令,由液压传动使路障装置快速升降,车辆通过后,经电感检测,自动指令路障装置快速回位。此类装置不仅设计复杂,价格较高,还需要人工进行控制,出现故障时还需请专业厂家进行维护,检修周期较长,给热轧厂的交通造成了较大影响。专利CN203200683U公开了一种机械弹性路障装置,该装置通过活动挡板承受车辆重力,并将重力传递给弹簧,通过压缩弹簧控制活动挡板的升降运动。但此专利中弹簧需要承受极大重力,并频繁垂直伸缩往复运动,极易损坏。且对装置的垂直精度要求高,在实际使用中微小偏差就会造成结构损坏,同时长时间的车辆单一方向行驶也很容易对装置的垂直精度造成影响进而引发结构损坏。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就是要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存在的不足,提出一种自动运作、缓冲效果好、结构简单、稳定性好、安全性好的缓冲路障装置。为了实现以上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缓冲路障装置,包括设于路面下方且顶部开口在路面上的箱体,所述箱体的顶部设有活动导板,所述箱体内设有与活动导板底部相连的旋转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于箱体的迎车向一端顶部的过渡板,所述过渡板的一端水平延伸至箱体的开口上方,所述活动导板的迎车向一端搭设在过渡板下方并与箱体的侧壁之间设有间隙,所述活动导板的顺车向一端搭设在箱体的侧壁顶部,所述旋转机构包括拉簧、固定在箱体内的支撑座、与支撑座铰接的销轴、一端与销轴固定另一端与活动导板固定的耳座,所述拉簧的一端与活动导板的迎车向一端铰接,所述拉簧的另一端斜向与箱体底部铰接,所述拉簧倾斜方向的水平投影与顺车向平行。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箱体的顺车向一端的顶部与活动导板之间设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上开设有止口,所述活动导板的顺车向一端搭设在止口上,所述止口的顶部与路面齐平,所述止口的深度与活动导板的厚度相同。在连接板上开设止口的结构,可使活动导板在车辆路过时保持水平,减少车辆颠簸同时降低活动导板折断的可能性。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板与箱体外侧壁的夹角处设有第一筋板。更进一步地,所述活动导板的底部焊接有垫板,所述垫板的底部与耳座固定,所述垫板的迎车向一端与拉簧的一端铰接。更进一步地,所述箱体的迎车向一侧内壁上设有对活动导板进行旋转限位的限位块。限位块可对活动导板进行旋转限位,限制其旋转角度不大于40°,车辆经过时可方便旋转至水平位置。更进一步地,所述活动导板的顺车向一端底部垂向设有条纹板,所述条纹板内侧面与活动导板的夹角处设有第二筋板。条纹板上涂黑黄相间警示条纹,可对逆向行驶车辆起到警示作用。更进一步地,所述过渡板的另一端通过直角地脚螺栓固定在路面上,所述过渡板与箱体外侧壁的夹角处设有第三筋板。更进一步地,所述支撑座通过直角地脚螺栓固定在箱体底部。再进一步的,所述支撑座与销轴之间通过开口销锁定。还进一步的,所述活动导板的底部设有多组旋转机构,所述多组旋转机构沿与路面垂直的方向依次布置。多组旋转机构可保证活动导板的旋转更加稳定、平滑,同时减小单个旋转机构发生故障的可能性,提高了整体安全性和稳定性。本缓冲路障装置初始状态时,拉簧处于收缩状态,此时活动导板处于倾斜状态。当车辆经过时,活动导板被车轮冲击力和车辆自身重力作用下作旋转运动,至水平状态,此时拉簧处于拉伸状态,当车辆驶离后,活动导板在拉簧的收缩力作用下反向旋转至初始倾斜状态。整个工作过程无需人工干预;车辆冲击力和重力被耳座、支撑座、拉簧、过渡板、连接板共同分担,使本缓冲路障装置的安全性和结构稳定性更好。【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A-A剖视图。图3为当车辆经过时的本专利技术状态图。图中:箱体1、活动导板2、过渡板3、连接板4、止口 4.1、拉簧5、支撑座6、销轴7、耳座8、开口销9、垫板10、限位块11、第一筋板12a、第二筋板12b、第三筋板12c、直角地脚螺栓13、条纹板14。【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实施例:一种缓冲路障装置,包括设于路面下方且顶部开口在路面上的箱体1,所述箱体I的顶部设有活动导板2,箱体I内设有与活动导板2底部相连的两组旋转机构,两组旋转机构沿垂直于路面方向依次布置。箱体I的迎车向一端顶部设有过渡板3,所述过渡板3的一端水平延伸至箱体I的开口上方,所述活动导板2的迎车向一端搭设在过渡板3下方并与箱体I的侧壁之间设有间隙,活动导板2的顺车向一端搭设在箱体I的侧壁顶部,且活动导板2的顺车向一端底部垂向设有条纹板14 (条纹板14涂上黑黄相间警示条纹,可对逆向行驶车辆起到警示作用)。所述活动导板2的底部焊接有垫板10。所述旋转机构包括拉簧5、固定在箱体I内的支撑座6、与支撑座6铰接的销轴7、一端与销轴7固定另一端与垫板10固定的耳座8,所述拉簧5的一端与垫板10的迎车向一端铰接,拉簧5的另一端斜向与箱体I底部铰接,拉簧5倾斜方向的水平投影与顺车向一致。所述箱体I的迎车向一侧内壁上设有对活动导板2进行旋转限位的限位块11,使活动导板2相对于水平面的最大旋转角度为40°。所述箱体I的顺车向一端的顶部与活动导板2之间设有连接板4,所述连接板4上开设有止口 4.1,所述活动导板2的顺车向一端搭设在止口 4.1上,所述止口 4.1的顶部与路面齐平、止口 4.1的深度与活动导板2的厚度相同。所述连接板4与箱体I外侧壁的夹角处设有第一筋板12a、条纹板14内侧面与活动导板2的夹角处设有第二筋板12b、过渡板3与箱体I外侧壁的夹角处设有第三筋板12c。所述过渡板3的另一端通过直角地脚螺栓13固定在路面上,所述、所述支撑座6通过直角地脚螺栓13固定在箱体I底部、所述支撑座6与销轴7之间通过开口销9锁定。本缓冲路障装置的工作过程为:1、初始状态时,拉簧5处于收缩状态且活动导板2处于倾斜状态。2、当车辆经过时,活动导板2被车轮冲击力和车辆自身重力作用下作旋转运动,作用力通过活动导板2均匀的作用在垫板10上,垫板10上的耳座8同步转动。此时拉簧5受到拉力从而伸展,带动活动导板2、垫板10和耳座8下降,与连接板4贴合(见图3),同时拉簧5储备势能。3、当车辆离开后,活动导板2上的重力和冲击力消失,拉簧5将储备的势能转化为动能,自身复位回到收缩状态,同时带动活动导板2、垫板10和耳座8恢复到初始状态。相较于现有缓冲路障装置,本专利技术的优势在于:1、整个工作过程无需人工干预,工作过程全自动,节省人力。2、工作过程中,车辆冲击力和重力被耳座、支撑座、拉簧、过渡板、连接板共同分担,使本缓冲路障装置的安全性更好。3、多个旋转机构共同分担重力,并同时支撑活动导板旋转,稳定性更好。以上所述,仅是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专利技术的结构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专利技术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的范围内。【主权项】1.一种缓冲路障装置,包括设于路面下方且顶部开口在路面上的箱体(I),所述箱体(I)的顶部设有活动导板(2),所述箱体(I)内设有与活动导板(2)底部相连的旋转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于箱体(I)的迎车向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缓冲路障装置,包括设于路面下方且顶部开口在路面上的箱体(1),所述箱体(1)的顶部设有活动导板(2),所述箱体(1)内设有与活动导板(2)底部相连的旋转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于箱体(1)的迎车向一端顶部的过渡板(3),所述过渡板(3)的一端水平延伸至箱体(1)的开口上方,所述活动导板(2)的迎车向一端搭设在过渡板(3)下方并与箱体(1)的侧壁之间设有间隙,所述活动导板(2)的顺车向一端搭设在箱体(1)的侧壁顶部,所述旋转机构包括拉簧(5)、固定在箱体(1)内的支撑座(6)、与支撑座(6)铰接的销轴(7)、一端与销轴(7)固定另一端与活动导板(2)固定的耳座(8),所述拉簧(5)的一端与活动导板(2)的迎车向一端铰接,所述拉簧(5)的另一端斜向与箱体(1)底部铰接,所述拉簧(5)倾斜方向的水平投影与顺车向平行。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绍荣赵文李细鹏王玉萍李艳玲王为一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钢铁集团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