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陈和专利>正文

杠杆控制驱动翼的自推进水翼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207586 阅读:3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靠操作者自身的力量来驱动前进的自推进式水翼装置。它是由:第一水翼(前翼)、第二水翼(后翼、驱动翼)、包括主支撑杆与操作踏板的主支撑机构、以及包括转向杆与手把管的导向机构等部件所构成的。该水翼装置部件的构成方式,是使得操作者只要将手把管移动到相应的位置,就能改变水翼装置的驱动翼在水中的切入角,以及水翼装置在水中的高度。导向机构与操作踏板可动式地配接,使操作者能充分利用杠杆作用,轻便而有效地移动手把管。还披露了,一种可转向的柔性连接件、两端微翘形状的驱动翼、以及可拆卸、折叠式结构的水翼装置等其它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自推进式水翼装置是一种靠操作者自身的力量来驱动前进的水上运动器件。本专利技术提出 了一种工作更加有效、结构更加简化的自推进水翼装置。这是由于利用了杠杆原理,使得操 作者能进一步轻便而有效地控制驱动翼在起动与行进时的角度来实现的。
技术介绍
真正实用的、规模生产并投放市场的自推进式水翼装置产品,是我的前一个专利(自推 进式水翼装置,ZL200310112387.1, 2003年11月26日申请,2006年4月5 R授权)发表后的事。本专利技术是上述专利的进一步发展。目前的自推进水翼装置的构件有第一水翼(前翼、 小翼)、带有转向杆的导向机构(包括有与前翼相配接的转向杆与手把管、导翼、导杆、水面 导向托片等)、导向机构与转向杆之间设有可施以偏压的偏压机构(弹簧)、第二水翼(驱动 翼、后翼)、装在驱动翼上方的操作踏板、支撑操作踏板的框架、以及连接第一水翼和第二水 翼两大所属部件的主支撑结构(包括有主支撑杆等)。操作者在踏板上,向下用力蹬踏,使驱 动翼在水中划动,驱动水翼装置向前。偏压机构是用了一条弹簧,可对处于滑行位置的驱动 翼施以偏压。偏压机构使驱动翼复位,水翼装置在水面上滑行。连续地蹬踏,驱动翼重复地 从滑行位置变成划水位置,从而使水翼装置不断向前推进。由于偏压机构使用的弹簧必须强 度很大,操作者驾驭水翼装置时的运动量较大、体能消耗较大。本专利技术在转向杆与主支撑杆 连接处设置了主驱轴结构的部件,来替代偏压机构所使用的弹簧。操作者驾驭水翼装置时, 就变得轻便而有效了。这种自推进式水翼装置可供要求运动量较小的操作者选择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操作者驾驭自推进水翼装置时,操作者的力气主要消耗在,控制驱动翼在水中的位置与 在起动与行进时的角度上了。为了增高效率,本专利技术提出设置一种主驱轴结构的部件,来替 代偏压机构使用的强度很大的弹簧。操作者就可利用杠杆作用来改变手把杆的位置,以此控 制驱动翼的位置与在起动与行进时的角度、控制水翼装置的驱动状态与滑行状态的操作、以及控制水翼装置全过程的驾馭,就能轻便、有效地推动水翼装置前进。业内有经验人士在结合图纸审阅下文的详细叙述后,可以进一步了解本专利技术的特点以及 其它有关的优点了。附图说明图1 3显示了,本专利技术为了增加操作者使用杠杆作用与控制作用,而设计的一种自推进水翼装置的构成实例。图4、 5显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设计的,另一个增加杠杆控制作用的实例。 图6、 7显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设计的,又一种自推进水翼装置的构成实例。 图8、 9显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设计的,又一种自推进水翼装置的构成实例。 图10 12显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设计的,又一种自推进水翼装置的构成实例。 图13显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设计的, 一种自推进水翼装置上可以采用的重量配置。 图14显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设计的, 一种自推进水翼装置在水面上滑行时,操作者可控制 不同的滑行高度。图15 18显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设计的,可拆卸或可折叠式结构的一种自推进水翼装置的 构成实例。以上的这些实例,将在下文中详述。具体实施例方式参阅图1~3,这是本专利技术为了增加操作者使用杠杆作用与控制作用,而设计的一个实例。 图l是自推进水翼装置IO的侧后向透视图。图2是图1中,主支撑框架结构上的主驱轴结构 的局部A,比例为l: 5的放大图。图3是水翼装置侧视图,虚线表示该装置在"驱动"状态 时,各部件的位置。水翼装置10有前翼20、后翼30、导向机构40、主支撑框架结构50 以及操作者踏板60等部件。前翼20与水面导向托片21排成一种水面"导向"形态。该导 向机构中,前翼20与水面托片21是固定连接的,然后可转动地再连接到转向杆41下端的驱 轴24上。将导向机构保持在水面上的技术,已为业内人士所熟知,任何一种排列均可采用, 在此毋庸贅述了。转向杆41的上端有一根手把管43或其他合适的控制转向的手柄。主支撑 框架50包含有一根由单部件或多部件组成的支撑杆51。主驱轴结构55设置在转向杆41与 主支撑杆51之间。导向机构40有一个连接件45,它与主支撑杆51的一端配接在主驱轴55 处。转向杆的连接件45有一圆柱形的支撑杆47。支撑杆47带有一个衬套或类似部件,确保 了操作者转动转向杆41,就可使本水翼装置转向的目的。在静止时,亦即在滑行位置时(图 3中非虚线的所标的各部件位置),转向杆41的上部与主支撑杆51之间配置成一个角度a (本 实例中,a是主支撑杆51,即踏板60的上表面到主驱轴55的连线,与转向杆41上半部之 间的夹角)。脚踏板设置有左、右脚的部件6K 62,通过一个连接结构,使得主支撑杆51与 框架件64相连,在本实例图1 3中,框架件64是与后面的驱动翼30相配接的。 一对垂直部 件(直翼)67、 68或其它相似构件,架接在踏板下面的驱动翼上。通常,水翼装置10的操作如下操作者站在脚踏板60上,将手放在手把管43上,将水 翼装置推离码头或船等类似物体。水翼装置带有附加的漂浮部件,使其获得所要的在水面上 的静止位置。该水翼装置就可以在水中静止位置上开始起动了。为了向前运动,操作者通过 手把管将驱动翼移动到所要求的划水位置上,然后用脚猛力向下蹬踏。手把管的移动,引起 a角的减小,驱动翼30的前缘31向下,与水平面形成一个角度,如图3中的虚线所示。在 该位置上,加在驱动翼30上的向下的力,使水翼切入水中,从而驱动水翼装置10向前推进。 当向下蹬踏的驱动作用中止时,操作者将手把管向上移动,使a角增大,水翼30的前缘31 被推上到图3中非虚线所标的位置,即"滑行"的位置。因为在传递向下猛踏的驱动力以前(或 同时),驱动翼已被放置在适合的角度上了,操作者向下猛蹬的驱动力有效地转化为驱动水翼 装置向前的动力。重复上述操作步骤,在两次向下猛力蹬踏之间的滑行位置上得到休息,操 作者就可维持水翼装置向前推进了。本专利技术以前的技术(如专利ZL200310112387.1)是用一条强度很大的弹簧,对处于滑行 位置的驱动翼,施加一个偏压来操作的。该弹簧强度太大,操作者只用其前臂施加在转向杆 上的力,尚不能改变驱动翼的位置。操作者必须要在踏板上用力蹬踏,用其整个体重加上跳 跃的动量才能压縮弹簧,从而使它产生的足够的偏压,驱动水翼装置前进。相比之下,本发 明不用弹簧,因为杠杆原理,操作者只要用前臂的力,就可几乎不费力气地移动转向杆,改 变驱动翼的切入角。达到这种效果的部份的原因是,转向杆连接点的位置(杠杆支点)相对 较低,从而使得操作者在手把杆上获得足够大的杠杆作用(用改变手把杆的位置的方法),因 此较易改变驱动翼30的切入角。本专利技术这里列出的水翼装置IO的实例,使得操作者对驱动 状态与滑行状态的操作,以及水翼装置全过程的驾驭,能够获得更好的控制。由图3可见, 至少要使30%长度的转向杆,位于主支承框架结构50与转向杆41连接点的上方。位于该连 接点上方的转向杆的长度可以是40%, 50%等数量。图1与图3中,大约是50%。设计的准 则就是要给操作者提供足够长的杠杆力臂,来设定后翼处于所希望的切入角。本专利技术带来的另一个优点是,因为操作者可用改变手把杆的位置来控制切入角,所以操 作者随时能将驱动翼移动到所希望的—、给定的切入角。这对水面快速改变时,特别有用。出现的波浪或大船的尾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推进式水翼装置,它是由:第一水翼(前翼)、包括转向杆与手把管的导向机构、第二水翼(后翼、驱动翼)、位于后翼上方的操作者踏板、可动式地连接导向机构与操作者踏板的主支撑框架等部件所构成的,该水翼装置部件的构成方式,使得操作者能够上下移动手把管,就能改变后翼在水中的切入角;(1)该装置中,第一水翼可动式地连接在转向杆靠近前翼的一端,手把管与转向杆的另一端相连接,转向杆驱轴式地连接到主支撑框架上,连接点在转向杆与主支撑杆之间,连接方式是,手把管的升高或降低,会引起与主支撑框架相连的后翼的升高或降低,操作者通过手把管的升高或降低,使水翼装置处在滑行位置或驱动位置,转向杆与主支撑框架的连接方式,对水翼装置的任何位置,均无倾向性;(2)该装置中,主支撑框架与转向杆连接点的位置,使得连接点上部的转向杆,至少伸出其自身长度的30~40%或以上;(3)该装置中,主支撑框架与转向杆可通过一个柔性的连接部件相连接的它既能达到结构性配接的目的,又能允许转向杆作驱轴式的转动;(4)该装置中,主支撑框架与转向杆可通过一个具有足够高柔性的连接部件相连接的,它既能达到结构性配接的目的,又能允许转向杆上下作驱轴式转动,也能允许转向杆左右转动;(5)该装置中,第二水翼可具有一种两端微翘的形状;(6)该装置中,主支撑框架与转向杆连接点的位置,实质上是在主支撑杆上,即转向杆驱轴式地连接在主支撑杆上,主支撑杆变成有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连接到操作者踏板,第二部分与转向杆连接,通过第一部分对第二部分可转动式的连接,使转向杆驱轴式地与操作者踏板相配接;(7)该装置中,转向杆驱轴式地与主支撑框架相连,其连接的方式,许可操作者只要向上或向下施加其自身体重25%或更小的力,就能改变第二水翼在水中的切入角。...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和
申请(专利权)人:陈和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85[中国|重庆]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