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机翼附面层反环量吹除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54530 阅读:27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机翼附面层反环量吹除装置,包括吹气通道、旋流器和端面;在机翼表面开有吹气缝,吹气通道为曲面形状,包括圆弧面和曲面,曲面一端光滑连接圆弧面,另一端连接吹气缝,并且与机翼表面相切,相切处做倒角处理;吹气通道垂直于机翼所在平面的两端或者中间连接旋流器,圆弧面的半径、壁厚均与旋流器的圆形腔体相同;吹气通道两端的旋流器与机翼的表面和曲面之间用端面密封,所述的旋流器,具有切向进气口,旋流器的气流旋转方向与分流漩涡相反。本发明专利技术的附面层反环量吹除装置与常用的单独吹气方案相比能更好的抑制流动分离,并能在小吹气量下彻底消除分离区,提高流场品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机翼附面层反环量吹除装置,属于流体流动分离控制

技术介绍
附面层分离是由于粘性的存在而造成的一种附面层脱离物体表面的流动分离现象,这一现象严重制约着人类航空、航天、航海等流体力学相关领域的发展。对于飞机来说,无论是其外形设计还是发动机的压气机设计,都受到附面层流动分离现象的不利影响,比如飞机失速和发动机喘振现象。而人们对于附面层流动控制技术的研究,几乎早在1904年普朗特提出了附面层(又称边界层)理论的同时就已经开始,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如图1所示,为翼型表面的附面层流动分离示意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在分离点10(s印eration point)之前,流动底层11 (Boundary layer region)的速度逐渐减小,直到分离点10处的零值,而在分离点IO之后,则出现了顺时针旋转的分离漩涡12,传统的吹气、吸气方式或吹入高速气流或吸除低速气流,都是通过增加流动底层11的流动速度。目前来说,应用于真实飞行的附面层控制技术,多为被动方式,例如旋涡发生器。被动控制方式具有结构简单的优点,伹同时也存在明显的不足被动控制方式只能对某个状态点的流动进行改善,无法主动调整以应对复杂多变的飞行状况。简单的开缝吸气和吹气控制是比较典型的两种附面层主动控制方案。吸气控制的原理是在分离区开缝,吸除附面层底部的低速气流以延缓分离。而传统的吹气控制则是通过向该区域吹入高速气流,加速低速气流,从而达到延缓或抑制附面层分离的目的。这两种控制方案都能够起到延缓分离的作用,但也同时具有自身的明显不足。对于吸气方案来说,吸气量的控制要求非常严格,吸气量过大同样会因吸气造成的负堵塞效应而使流动在缝隙后经历更为严峻的局部扩压过程,造成流动仍有分离的趋势。而对于单一的吹气方式,在吹气量较小的情况下,控制效果并不明显,而一味的增加吹气量,势必降低发动机的效率。除了传统的吸气、吹气控制方案,还有多缝吸气、多缝吹气、震荡吹气、电磁控制等方案,这些方案都具有自身的优缺点。多缝吹气可以降低对吹气耗能的需求,但沿机翼的多条开缝势必降低机翼的结构强度。震荡吹气的原理是利用具有一定震荡频率的脉冲气流去吹除附面层,研究报告称利用这种方式可以得较好的控制效果,而对其机理却并无明确定论,较为一致的观点是合适的震荡频率能够和流场内的分离漩涡"共振",改变其流动特征,从而起到改善流场状况的作用。从其原理可以看出,要找出这一合适频率显然并不简单,同时,在不合适的情况下也可能带来不利影响。而对于电磁控制方案,其原理是采用磁致伸缩材料做机翼,然后可以主动加载磁场,从而可以依据流场状况调整机翼的外形,改善绕机翼的流动。该方法的优点是具有相当大的主动控制能力,伹缺点也很明显,需要设置大量的传感器以判定机翼每个部分的流场状态,从而才能进行相应的调整。正是由于每种主动控制方案都有自身难以克服的缺点,因此附面层主动控制技术在实际飞行中鲜有采用,同时需要指出的是,以上各种方案,甚至在基本原理方面,也未有大的突破,吹、吸气方案仍是停留在加速粘性底层的思想上,震荡吹气方案原理未明,而电磁控制其本质仍是改变机翼弯度、厚度等被动控制的思想,是一种试图釆用先进的技术来破解附面层控制难题的方法,伹受制于目前的技术水平,尚难以在真实飞行中见效。专利技术 内 容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一种机翼附面层反环量吹除装置,利用逆时针旋转的旋流器,制造出与分离漩涡相反的旋转流动,去削弱、抵消流动分离漩涡;同时,吹出的高速气流也增加了底层的流动速度,两者并用,更好的消除流动分离。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机翼附面层反环量吹除装置,在机翼表面开有吹气缝,装置包括吹气通道、旋流器和密封连接平台;所述的吹气缝位于整个飞机在飞行中所需的最大迎角时流动分离点的位置或在最大迎角时的流动分离点之前;吹气通道为曲面形状,包括圆弧面和曲面,圆弧面的内径与旋流器内径相同,圆弧面的两端连接两个曲面,圆弧面位于曲面的下方,曲面一端光滑连接圆弧面,另一端连接吹气缝,并且与机冀表面相切,相切处做倒角处理,为光滑过渡;所述的吹气通道为一个倒着的","逗号形状;曲面沿机翼展向为直线或者弯曲由机翼沿展向的变化决定;吹气通道的出气口即为吹气缝;吹气通道垂直于机翼所在平面的两端或者中间设置旋流器,圆弧面的半径、壁厚均与旋流器的圆形腔体相同,二者紧密结合;吹气通道两端旋流器的圆形腔体与机翼的表面和曲面之间用密封连接平台连接并且密封;所述的旋流器包括圆形腔体和切向进气口,圆形腔体一端封闭,另一端与吹气通道相连,圆形腔体的半径和壁厚与吹气通道的圆弧面相同,二者紧密结合,圆形腔体的圆柱壁面上具有切向进气口,气体从旋流器的切向进气口进入,经过吹气通道从出气口吹出,形成逆时针漩涡的旋流;旋流器的气流旋转方向与分流漩涡相反。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1) 本专利技术的机翼附面层反环量吹除装置与常用的单独吹气方案相比能更好的抑制流动分离,并能在小吹气量下彻底消除分离区,提高流场品质;(2) 本装置从抑制流动分离漩涡和增加底层流动速度这两方面同时入手,在控制原理上比传统的单独吹气方案更加合理;(3) 本专利技术所述的装置结构简单、重量轻,因此易于在飞行器上实现;(4) 本专利技术所述的装置在抑制分离时与常用单独吹气方案相比,能量消耗更小;(5) 本专利技术所述的装置用途广泛,适用于航空、航天、航海等众多流体力学相关领域内的附面层分离控制。附图说明图l是现有技术中翼型表面附面层分离流动示意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机翼附面层反环量吹除装置原理示意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机翼附面层反环量吹除装置结构示意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机翼附面层反环量吹除装置放大结构示意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机翼附面层反环量吹除装置的吹气通道结构示意图6是本专利技术的机翼附面层反环量吹除装置的旋流器结构示意图7是本专利技术的机翼附面层反环量吹除装置与传统吹气控制方式的效果对比图8是某30。/。相对厚度翼型在15'攻角下的流场压力云图9是某30%相对厚度翼型在15°攻角下的流场速度矢量图IO是釆用本专利技术的机翼附面层反环量吹除装置后吹气系数为1.6X10-2时的流场压力云图ll是釆用本专利技术的机翼附面层反环量吹除装置后吹气系数为1.6X10J时的的流场速度矢量图12是吹气系数为1.6X10-2时的常规的单独吹气控制方式的速度矢量图。图中2-吹气缝6-出气口10-分离点14-圆形腔体3-吹气通道7-进气口11-流动底层4-旋流器8-圆弧面12-分离漩涡1-机翼5-密封连接平台9-曲面13-逆时针漩涡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如图2所示,机翼1上分离点10之后出现了顺时针旋转的分离漩涡12,本专利技术在机翼1的吹气缝2处制造出与分离漩涡12相反的逆时针漩涡13,用逆时针漩涡13去削弱、抵消流动分离漩涡12;同时,吹出的高速气流也增加了底层的流动速度,两者并用,更好的消除流动分离。本专利技术是一种机翼附面层反环量吹除装置,如图3、图4所示,包括吹气通道3、旋流器4和密封连接平台5。在机翼1表面开有吹气缝2,所述的吹气缝2,位于整个飞机在飞行中所需的最大迎角时流动分离点10的位置或在最大迎角时的流动分离点io之前。所述的吹气通道3为曲面形状,吹气通道3包括圆弧面8和曲面9,如图5所示,圆弧面8与旋流器4内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机翼附面层反环量吹除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机翼表面开有吹气缝,装置包括吹气通道、旋流器和密封连接平台; 所述的吹气缝位于整个飞机在飞行中所需的最大迎角时流动分离点的位置或在最大迎角时的流动分离点之前; 吹气通道为曲面形状,包括 圆弧面和曲面,圆弧面的内径与旋流器内径相同,圆弧面的两端连接两个曲面,圆弧面位于曲面的下方,曲面一端光滑连接圆弧面,另一端连接吹气缝,并且与机翼表面相切,相切处做倒角处理,为光滑过渡;所述的吹气通道为一个倒着的“,”逗号形状;曲面沿机翼展向为直线或者弯曲由机翼沿展向的变化决定;吹气通道的出气口即为吹气缝; 吹气通道垂直于机翼所在平面的两端或者中间设置旋流器,圆弧面的半径、壁厚均与旋流器的圆形腔体相同,二者紧密结合;吹气通道两端旋流器的圆形腔体与机翼的表面和曲面之间用密封 连接平台连接并且密封; 所述的旋流器包括圆形腔体和切向进气口,圆形腔体一端封闭,另一端与吹气通道相连,圆形腔体的半径和壁厚与吹气通道的圆弧面相同,二者紧密结合,圆形腔体的圆柱壁面上具有切向进气口,气体从旋流器的切向进气口进入,经过吹气 通道从出气口吹出,形成逆时针漩涡的旋流;旋流器的气流旋转方向与分流漩涡相反。...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歌王林林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