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减震自行车车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049430 阅读:80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9-13 15: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减震自行车车架,属于自行车的部件领域,包括前叉套筒、鞍座套管、中轴套管和后车架,所述前叉套筒和鞍座套管之间通过上梁连接,所述中轴套管和前叉套筒之间通过斜梁连接,后车架与中轴套管铰接,在所述上梁底部设置有加强板,在加强板底部设置有弧形凹槽,在所述中轴套管和弧形凹槽之间设置有第一缓震器;所述第一缓震器底部与中轴套管铰接,所述第一缓震器顶部设置有滚轮,所述滚轮可在加强板底部的弧形凹槽内相对滑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结构简单,可整体形变吸收震动的自行车架,提高了骑行的舒适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自行车的部件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减震自行车车架
技术介绍
目前,随着人们健康、绿色生活意识的不断加强以及自行车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创新,自行车已经成为全世界最为简单、最为实用和人们使用最多的交通工具。在自行车性能大幅度提高的同时,自行车的种类也越来越多,如山地车、公路车、特技车、死飞车等,自行车已经逐渐形成一种文化而被更多的。减震结构是多数自行车上必不可少的结构,具有减震结构的自行车一般包括前架、后架和减震弹簧,前架和后架通过轴铰接,减震弹簧的两端分别与前架和后架铰接,减震弹簧的安装位置和减震弹簧自身性能决定自行车的减震性能,在现有的技术中鞍座套管与中轴套管固定连接,使得自行车架整体上无法形变和吸收行驶过程中的颠簸,在骑行中震动很大,在路面条件不好时,容易造成使用者过早的疲劳,影响安全行驶以及舒适度,等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解决上述公知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减震自行车车架,可整体形变吸收震动的自行车架,提高了骑行的舒适度。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减震自行车车架,包括前叉套筒、鞍座套管、中轴套管和后车架,所述前叉套筒和鞍座套管之间通过上梁连接,所述中轴套管和前叉套筒之间通过斜梁连接,后车架与中轴套管铰接,在所述上梁底部设置有加强板,在加强板底部设置有弧形凹槽,在所述中轴套管和弧形凹槽之间设置有第一缓震器;所述第一缓震器底部与中轴套管铰接,所述第一缓震器顶部设置有滚轮,所述滚轮可在加强板底部的弧形凹槽内相对滑动。进一步,在所述滚轮轴心处设置有滑杆,在弧形凹槽的两侧设置有滑道,所述滑杆深入滑道内。进一步,所述加强板设置于靠近鞍座套管一侧。进一步,在所述鞍座套管和中轴套管之间还设置有第二缓震器。进一步,在所述上梁和斜梁之间设置有固定板。进一步,所述第一缓震器或第二缓震器为弹簧减震器或者液压缸第一缓震器。本技术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1、在中轴套管和弧形凹槽之间设置有第一缓震器,当骑行者在骑行中遇到较大震动,自行车架可通过第一缓震器将震动吸收,提高骑乘的舒适性;2、在第一缓震器顶部设置有滚轮,滚轮可在加强板底部的弧形凹槽内相对滑动在第一缓震器对震动进行吸收时可自动调节减震力度,提高第一缓震器的使用寿命;3、在鞍座套管与中轴套管分开并且安装第二缓震器,在骑行时可进一步起到减震的效果;4、在上梁和斜梁之间设置有固定板,使得整体车架更加稳固,牢靠,增加自行车车架整体强度。【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前叉套筒2、鞍座套管3、中轴套管4、后车架5、上梁6、斜梁7、加强板8、弧形凹槽9、第一缓震器10、滚轮11、滑杆12、第二缓震器13、固定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详细说明。如图1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减震自行车车架,包括前叉套筒1、鞍座套管2、中轴套管3和后车架4,所述前叉套筒I和鞍座套管2之间通过上梁5连接,所述中轴套管3和前叉套筒I之间通过斜梁6连接,后车架4与中轴套管3铰接,在所述上梁5底部设置有加强板7,所述加强板7设置于靠近鞍座套管2 —侧。在加强板7底部设置有弧形凹槽8,在所述中轴套管3和弧形凹槽8之间设置有第一缓震器9 ;所述第一缓震器9底部与中轴套管3铰接,所述第一缓震器9顶部设置有滚轮10,所述滚轮10可在加强板7底部的弧形凹槽8内相对滑动。在所述滚轮10轴心处设置有滑杆11,在弧形凹槽8的两侧设置有滑道,所述滑杆11深入滑道内。在所述鞍座套管2和中轴套管3之间还设置有第二缓震器12。在所述上梁5和斜梁6之间设置有固定板13。所述第一缓震器9或第二缓震器12为弹簧减震器或者液压缸第一缓震器。本实例的工作过程:由于在上梁5和中轴套管3之间设置第一缓震器9,进一步增强减震和缓冲效果,在第一缓震器9顶部设置有滚轮10,滚轮I可在加强板7底部的弧形凹槽8内相对滑动,在第一缓震器9对震动进行吸收时可自动调节减震力度,提高第一缓震器9的使用寿命,又由于鞍座套管2和中轴套管3之间通过第二缓震器12连接,不仅有效的增加了其整体强度,而且尽可能的通过自行车架的形变来吸收震动,提高自行车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在所述上梁5和斜梁6之间设置有固定板13更能够增加自行车车架整体强度,液压缸缓震器的使用使减震效果相较于传统的减震器,减震效果更佳明显且舒适。以上对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技术的实施范围。凡依本技术申请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归属于本技术的专利涵盖范围之内。【主权项】1.一种减震自行车车架,包括前叉套筒(I)、鞍座套管(2)、中轴套管(3)和后车架(4),所述前叉套筒⑴和鞍座套管(2)之间通过上梁(5)连接,所述中轴套管(3)和前叉套筒(I)之间通过斜梁(6)连接,后车架(4)与中轴套管(3)铰接,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上梁(5)底部设置有加强板(7),在加强板(7)底部设置有弧形凹槽(8),在所述中轴套管(3)和弧形凹槽(8)之间设置有第一缓震器(9);所述第一缓震器(9)底部与中轴套管(3)铰接,所述第一缓震器(9)顶部设置有滚轮(10),所述滚轮(10)可在加强板(7)底部的弧形凹槽(8)内相对滑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震自行车车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滚轮(10)轴心处设置有滑杆(11),在弧形凹槽(8)的两侧设置有滑道,所述滑杆(11)深入滑道内。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震自行车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板(7)设置于靠近鞍座套管⑵一侧。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震自行车车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鞍座套管(2)和中轴套管(3)之间还设置有第二缓震器(12)。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震自行车车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上梁(5)和斜梁(6)之间设置有固定板(13)。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震自行车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缓震器(9)或第二缓震器(12)为弹簧减震器或者液压缸第一缓震器。【专利摘要】本技术提供一种减震自行车车架,属于自行车的部件领域,包括前叉套筒、鞍座套管、中轴套管和后车架,所述前叉套筒和鞍座套管之间通过上梁连接,所述中轴套管和前叉套筒之间通过斜梁连接,后车架与中轴套管铰接,在所述上梁底部设置有加强板,在加强板底部设置有弧形凹槽,在所述中轴套管和弧形凹槽之间设置有第一缓震器;所述第一缓震器底部与中轴套管铰接,所述第一缓震器顶部设置有滚轮,所述滚轮可在加强板底部的弧形凹槽内相对滑动。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结构简单,可整体形变吸收震动的自行车架,提高了骑行的舒适度。【IPC分类】B62K19/00【公开号】CN204623708【申请号】CN201520139730【专利技术人】刘中元 【申请人】天津市连合工贸有限公司【公开日】2015年9月9日【申请日】2015年3月12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减震自行车车架,包括前叉套筒(1)、鞍座套管(2)、中轴套管(3)和后车架(4),所述前叉套筒(1)和鞍座套管(2)之间通过上梁(5)连接,所述中轴套管(3)和前叉套筒(1)之间通过斜梁(6)连接,后车架(4)与中轴套管(3)铰接,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上梁(5)底部设置有加强板(7),在加强板(7)底部设置有弧形凹槽(8),在所述中轴套管(3)和弧形凹槽(8)之间设置有第一缓震器(9);所述第一缓震器(9)底部与中轴套管(3)铰接,所述第一缓震器(9)顶部设置有滚轮(10),所述滚轮(10)可在加强板(7)底部的弧形凹槽(8)内相对滑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中元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市连合工贸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