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承滚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026013 阅读:52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9-10 10:51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汽车配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轴承滚子。它解决了现有轴承滚子易磨损等技术问题。包括呈圆柱状的滚子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滚子体至少一端中心具有盲孔,所述的盲孔连接有与滚子体同轴设置的连通通道,所述的滚子体周向具有若干环形油槽,且所述的环形油槽内设有若干与连通通道相连通的油孔,所述的滚子体两端的端面上分别设有若干在圆周方向上均匀分布且位于盲孔外侧的凹坑,且所述的滚子体两端端面上的凹坑数量相等且错位设置。本轴承滚子的优点在于:结构简单,能减少滚子体端部的磨损,稳定性好,承载能力好,使用寿命长,滚子润滑度好,滚子转动时平稳性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汽车配件
,尤其涉及一种新型轴承滚子
技术介绍
轴承滚子是轴承内的重要部件,通常滚子安装在保持架上,保持架用于分离各个滚子,保持滚子间距相等,使载荷平均分配,使用时轴承滚子在轴承内圈和轴承外圈之间转动从而实现轴承内圈和外圈相互转动的功能,由于轴承滚子始终与保持架以及轴承内外圈接触且相互摩擦,这样易导致轴承滚子极易磨损,除此之外,现有的轴承滚子还存在着:稳定性差,承载能力差,使用寿命短,滚子润滑度差等问题。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人们进行了长期的探索,提出了各式各样的解决方案。例如,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轴承滚子,,包括滚子本体,滚子本体为中空球体结构滚子,滚子本体外表面与内壁之间设置有两个相对应的通孔。上述的方案在一定程度上改进了现有技术的部分问题,例如,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轴承滚子端部易磨损、生产成本高的问题,但是,该方案还至少存在以下缺陷:稳定性差,轴承滚子端部周向外侧易磨损,滚子润滑度差,周向转动时平稳性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设计更为合理,滚子端部不易磨损的新型轴承滚子。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了下列技术方案:本新型轴承滚子,包括呈圆柱状的滚子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滚子体至少一端中心具有盲孔,所述的盲孔连接有与滚子体同轴设置的连通通道,所述的滚子体周向具有若干环形油槽,且所述的环形油槽内设有若干与连通通道相连通的油孔,所述的滚子体两端的端面上分别设有若干在圆周方向上均匀分布且位于盲孔外侧的凹坑,且所述的滚子体两端端面上的凹坑数量相等且错位设置。盲孔能防止滚子体端部磨损且可以用于储存润滑油,凹坑能防止端子体端部周向外侧磨损且两端的凹坑错位设置能使得滚子体周向转动时稳定性好。在上述的新型轴承滚子中,所述的凹坑呈锥形,且所述的凹坑外部的宽度至底部的宽度直径变小。在上述的新型轴承滚子中,所述的滚子体两端均设有盲孔,且所述的盲孔的深度大小大于凹坑的深度大小。在上述的新型轴承滚子中,所述的滚子体两端端面上的凹坑的数量均为四个,且所述的滚子体一端端面上的凹坑投影在另一端上且与位于该端端面的凹坑合围形成环形结构。在上述的新型轴承滚子中,所述的环形油槽的数量为两个且沿滚子体轴向均匀分布。在上述的新型轴承滚子中,每一个环形油槽内的油孔均沿着螺旋线呈离散分布。在上述的新型轴承滚子中,各个油孔在滚子体横截面上的投影均位于同一圆周上且在圆周方向上均匀分布。该结构增强了滚子体的强度且有利于润滑油的扩散,且亦可以使得滚子体转动更加平稳。在上述的新型轴承滚子中,所述的滚子体两端周向外侧均设有弧形倒角部。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新型轴承滚子的优点在于:结构简单,能减少滚子体端部的磨损,稳定性好,承载能力好,使用寿命长,滚子润滑度好,滚子转动时平稳性好。【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结构剖视图。图中,滚子体1、盲孔11、连通通道12、环形油槽13、油孔14、凹坑15、弧形倒角部16。【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如图1-2所示,本新型轴承滚子,包括呈圆柱状的滚子体1,滚子体I两端周向外侧均设有弧形倒角部16,滚子体I至少一端中心具有盲孔11,盲孔11连接有与滚子体I同轴设置的连通通道12,滚子体I周向具有若干环形油槽13,且环形油槽13内设有若干与连通通道12相连通的油孔14,滚子体I两端的端面上分别设有若干在圆周方向上均匀分布且位于盲孔11外侧的凹坑15,且滚子体I两端端面上的凹坑15数量相等且错位设置,这里的盲孔11能防止滚子体I端部磨损且可以用于储存润滑油,凹坑15能防止端子体I端部周向外侧磨损且两端的凹坑15错位设置能使得滚子体I周向转动时稳定性好。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的凹坑15呈锥形,且凹坑15外部的宽度至底部的宽度直径变小,这里的滚子体I两端均设有盲孔11,且盲孔11的深度大小大于凹坑15的深度大小。其中,这里的滚子体I两端端面上的凹坑15的数量均为四个,且滚子体I 一端端面上的凹坑15投影在另一端上且与位于该端端面的凹坑15合围形成环形结构。优选地,这里的环形油槽13的数量为两个且沿滚子体I轴向均匀分布。本实施例中的每一个环形油槽13内的油孔14均沿着螺旋线呈离散分布,且各个油孔14在滚子体I横截面上的投影均位于同一圆周上且在圆周方向上均匀分布,这月增强了滚子体I的强度且有利于润滑油的扩散,且亦可以使得滚子体I转动更加平稳。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专利技术精神作举例说明。本专利技术所属
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专利技术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了滚子体1、盲孔11、连通通道12、环形油槽13、油孔14、凹坑15、弧形倒角部16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专利技术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专利技术精神相违背的。【主权项】1.一种新型轴承滚子,包括呈圆柱状的滚子体(I),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滚子体(I)至少一端中心具有盲孔(11),所述的盲孔(11)连接有与滚子体(I)同轴设置的连通通道(12),所述的滚子体⑴周向具有若干环形油槽(13),且所述的环形油槽(13)内设有若干与连通通道(12)相连通的油孔(14),所述的滚子体(I)两端的端面上分别设有若干在圆周方向上均匀分布且位于盲孔(11)外侧的凹坑(15),且所述的滚子体(I)两端端面上的凹坑(15)数量相等且错位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轴承滚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凹坑(15)呈锥形,且所述的凹坑(15)外部的宽度至底部的宽度直径变小。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轴承滚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滚子体(I)两端均设有盲孔(11),且所述的盲孔(11)的深度大小大于凹坑(15)的深度大小。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新型轴承滚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滚子体(I)两端端面上的凹坑(15)的数量均为四个,且所述的滚子体(I) 一端端面上的凹坑(15)投影在另一端上且与位于该端端面的凹坑(15)合围形成环形结构。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型轴承滚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环形油槽(13)的数量为两个且沿滚子体(I)轴向均匀分布。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轴承滚子,其特征在于,每一个环形油槽(13)内的油孔(14)均沿着螺旋线呈离散分布。7.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新型轴承滚子,其特征在于,各个油孔(14)在滚子体(I)横截面上的投影均位于同一圆周上且在圆周方向上均匀分布。8.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轴承滚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滚子体(I)两端周向外侧均设有弧形倒角部(16)。【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属于汽车配件
,尤其涉及一种新型轴承滚子。它解决了现有轴承滚子易磨损等技术问题。包括呈圆柱状的滚子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滚子体至少一端中心具有盲孔,所述的盲孔连接有与滚子体同轴设置的连通通道,所述的滚子体周向具有若干环形油槽,且所述的环形油槽内设有若干与连通通道相连通的油孔,所述的滚子体两端的端面上分别设有若干在圆周方向上均匀分布且位于盲孔外侧的凹坑,且所述的滚子体两端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轴承滚子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新型轴承滚子,包括呈圆柱状的滚子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滚子体(1)至少一端中心具有盲孔(11),所述的盲孔(11)连接有与滚子体(1)同轴设置的连通通道(12),所述的滚子体(1)周向具有若干环形油槽(13),且所述的环形油槽(13)内设有若干与连通通道(12)相连通的油孔(14),所述的滚子体(1)两端的端面上分别设有若干在圆周方向上均匀分布且位于盲孔(11)外侧的凹坑(15),且所述的滚子体(1)两端端面上的凹坑(15)数量相等且错位设置。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文忠
申请(专利权)人:德清恒富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