喷射成形耐磨损耐腐蚀合金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019477 阅读:77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9-09 16:4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喷射成形耐磨损耐腐蚀合金,其化学组分按质量百分比计包括:C:2.38%-3.30%,W:0.1%-1.0%,Mo:≤1.8%,Cr:11.5%-18.1%,V:6.0%-12.5%,Nb:0.8%-2.3%,Co:0.15%-0.5%,Si:≤1.0%,Mn:0.2%-1.0%,N:0.05%-0.35%,余量为铁和杂质;所述喷射成形耐磨损耐腐蚀合金的碳化物组成为MC碳化物和M7C3碳化物,其中MC碳化物的类型为(V、Nb)(C、N)。制得的合金碳化物尺寸细小,分布均匀,具备优异的综合性能,尤其是极佳的耐磨损性能和耐腐蚀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喷射成形耐磨损耐腐蚀合金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工具钢类合金,尤其涉及一种喷射成形耐磨损耐腐蚀合金。
技术介绍
在一些特殊工况条件下,工具或零部件不仅经受运动部件或工作介质中硬的研磨颗粒直接接触引起磨损,还经受潮湿、酸或其它腐蚀剂的腐蚀作用,这样一种典型的工况如用于塑料机械挤注塑成形的螺杆、螺杆头或螺杆套筒等零部件,一方面由于塑料中添加大量硬质颗粒,如玻璃纤维、碳纤维等,导致这些零部件磨损加剧,另一方面塑料中腐蚀性成分对零部件产生化学腐蚀。为了使应用于这些特殊工况的零部件具备长的使用寿命,所使用工具钢必须具有高的耐磨性能和耐蚀性能,另外为了承受工作应力加载和冲击,工具钢需具备一定的硬度和韧性。工具钢的耐磨性能取决于基体硬度以及钢中存在的硬质第二相的含量、形态以及粒度分布。钢中的硬质第二相包括M6C、M2C、M23C6、M7C3以及MC等,MC碳化物的显微硬度高于其它碳化物,作业过程中能够更好地保护基体,从而减少磨损的发生,提高工模具的使用寿命。工具钢耐蚀性能的提高主要依赖于铬元素在基体中的固溶,认为至少11%的铬固溶于基体是必要的。工具钢的韧性取决于基体强度以及第二相的分布状态,钢中粗大碳化物的存在引起应力集中,使工具钢韧性降低,导致在较低的外力加载下发生断裂,为了提高工具钢韧性,减少碳化物含量或细化碳化物粒度是重要的手段。工具钢使用过程中为了避免塑性变形发生,工具钢通常要求硬度达到HRC60以上。目前工具钢主要采用传统的铸锻工艺制备,采用铸锻工艺制备工具钢受到工艺过程钢液缓慢冷却凝固特点的限制,合金成分在凝固过程中容易发生偏析,形成粗大的碳化物组织,即使经过后续锻轧处理,这种不良组织仍然会对合金性能带来不良影响,导致铸锻工具钢性能上包括强度、韧性、耐磨性能、可磨削性能等处于偏低水平,难以满足高端加工制造对材料使用性能及寿命稳定性的要求。采用粉末冶金工艺制备工具钢解决了合金元素偏析的问题,制备得到合金组织细小均匀,相比铸锻合金性能有大幅度提升,但是存在的问题是粉末冶金工艺复杂、流程长,带来成本的提高,限制了粉末冶金工具钢的广泛使用。在此种背景下,近年来采用喷射成形工艺制备工具钢得到发展,喷射成形的工艺原理是在惰性气体如氮气、氩气等保护气氛下,采用高压气体将熔融金属破碎成细小的金属熔滴,雾化熔滴在飞行过程中冷却到半凝固状态,随后撞击沉积接收器表面,发生沉积,逐步长大成大块金属沉积坯,后续可对沉积坯进行锻轧加工获得所需形状材料。采用喷射成形工艺制备工具钢已有报道,但由于其原料成分的配比不够合理,生成的工具钢其碳化物组织不够理想,其性能不够优异。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具有优异性能的喷射成形耐磨损耐腐蚀合金。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喷射成形耐磨损耐腐蚀合金,其化学组分按质量百分比计包括:C:2.38%-3.30%,W:0.1%-1.0%,Mo:≤1.8%,Cr:11.5%-18.1%,V:6.0%-12.5%,Nb:0.8%-2.3%,Co:0.15%-0.5%,Si:≤1.0%,Mn:0.2%-1.0%,N:0.05%-0.35%,余量为铁和杂质;所述喷射成形耐磨损耐腐蚀合金的碳化物组成为MC碳化物和M7C3碳化物,其中MC碳化物的类型为(V、Nb)(C、N)。本专利技术通过合金成分的设计,促进合金元素在喷射成形工艺下参与碳化物的形核与细化,从而提高合金的耐磨性能和韧性。C元素部分固溶于基体,提高基体强度,同时,C元素是碳化物的组成元素之一,含量不能小于2.38%,以保证合金元素能够充分参与碳化物析出,C的最大含量不超过3.30%,避免过多的C固溶于基体导致韧性下降,在C含量2.38%-3.30%范围内,能够获得最大耐磨性能以及强韧性的配合。W、Mo固溶于基体,提高基体淬透性,本专利技术W含量范围是0.1%-1.0%,Mo的含量范围是Mo≤1.8%。Cr一方面固溶于基体,提高耐蚀性能及淬透性,另一方面Cr以M7C3碳化物形式析出,考虑到Cr固溶于基体以及以碳化物形式析出之间存在的平衡,本专利技术的Cr含量为11.5%-18.1%。V主要用于形成MC型碳化物,提高合金的耐磨性能,V含量控制范围为6.0%-12.5%。Nb的作用与V类似,参与形成MC碳化物,本专利技术Nb固溶于MC碳化物,提高MC碳化物析出时的形核数量,促进MC碳化物析出和细化,提高耐磨性能;Nb添加含量上限在于避免富Nb的MC碳化物析出;本专利技术控制Nb的含量范围为0.8%-2.3%。Co主要固溶于基体,促进碳化物析出,细化碳化物颗粒度,本专利技术Co含量的范围为0.15%-0.5%。Si不参与碳化物形成,作为一种脱氧剂和基体强化元素来使用,Si过多会使基体的韧性下降,因此Si含量范围限定为Si≤1.0%。Mn作为脱氧剂加入,可以固硫减少热脆性,另外锰增加淬透性,本专利技术合金中Mn含量范围为0.2%-1.0%。N参与形成MC碳化物,快速冷却条件下,N促进MC碳化物形核析出,同时不会导致MC碳化物过分长大,有利于提高耐磨性能,N同时促进钢的耐蚀性能提高;N添加含量上限在于避免具有高稳定性富N的MC碳化物在过高温度析出,导致碳化物粗化;限定N含量范围为0.05%-0.35%。本专利技术合金V、Nb、C、N等元素形成MC碳化物类型为(V、Nb)(C、N),钢液在快速冷却凝固条件下,添加的Nb和N参与MC碳化物形成,提高碳化物形核率和细化MC碳化物颗粒,使合金韧性提高。作为对上述方式的限定,所述杂质包括O,O≤0.01%。O过高导致合金韧性下降,本专利技术控制O含量≤0.01%,以确保钢的优良性能。作为对上述方式的限定,其化学组分按质量百分比计包括:C:2.42%-3.10%,W:0.1%-0.8%,Mo:≤1.8%,Cr:12.0%-17.8%,V:6.5%-12.2%,Nb:1.2%-2.1%,Co:0.2%-0.4%,Si:≤0.8%,Mn:0.2%-0.8%,N:0.05%-0.30%,O≤0.008%,余量为铁和杂质。为了达到更好的综合性能,本专利技术喷射成形耐磨损耐腐蚀合金中的各化学组分应控制在要求范围之内。作为对上述方式的限定,所述杂质包括S,S≤0.1%。作为对上述方式的限定,所述杂质包括P,P≤0.03%。作为对上述方式的限定,所述MC碳化物的体积分数为12%-22%。作为对上述方式的限定,所述MC碳化物至少80Vol%MC碳化物尺寸≤10μm,最大MC碳化物尺寸不超过22μm。作为对上述方式的限定,所述M7C3碳化物为富Cr碳化物。作为对上述方式的限定,所述M7C3碳化物的体积分数为12%-19%。作为对上述方式的限定,所述M7C3碳化物至少80Vol%M7C3碳化物尺寸≤25μm,最大M7C3碳化物尺寸不超过45μm。本专利技术的喷射成形耐磨损耐腐蚀合金,可以采用如下方法制备,包括以下步骤:a、按上述化学组成要求制备合金钢液并转移至钢包;b、通电加热钢包内钢液上表面覆盖的保护渣,维持钢液的过热度;在钢包底部通入惰性气体对钢液进行搅拌;c、将钢液通过钢包底部的导流管以稳定流量流入预加热的中间包,待钢液进入中间包埋没导流管下端面时对钢液上表面施加保护渣;d、对中间包进行持续补偿加热,维持钢液的过热度;e、钢液从中间包进入喷射沉积室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喷射成形耐磨损耐腐蚀合金,其特征在于,其化学组分按质量百分比计包括:C:2.38%‑3.30%,W:0.1%‑1.0%,Mo:≤1.8%,Cr:11.5%‑18.1%,V:6.0%‑12.5%,Nb:0.8%‑2.3%,Co:0.15%‑0.5%,Si:≤1.0%,Mn:0.2%‑1.0%,N:0.05%‑0.35%,余量为铁和杂质;所述喷射成形耐磨损耐腐蚀合金的碳化物组成为MC碳化物和M7C3碳化物,其中MC碳化物的类型为(V、Nb)(C、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喷射成形耐磨损耐腐蚀合金,其特征在于,其化学组分按质量百分比计包括:C:2.38%-3.30%,W:0.1%-1.0%,Mo:≤1.8%,Cr:11.5%-18.1%,V:6.0%-12.5%,Nb:0.8%-2.3%,Co:0.15%-0.5%,Si:≤1.0%,Mn:0.2%-1.0%,N:0.05%-0.35%,余量为铁和杂质;所述喷射成形耐磨损耐腐蚀合金的碳化物组成为MC碳化物和M7C3碳化物,其中MC碳化物的类型为(V、Nb)(C、N)。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射成形耐磨损耐腐蚀合金,其特征在于:所述杂质包括O,O≤0.0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喷射成形耐磨损耐腐蚀合金,其特征在于,其化学组分按质量百分比计包括:C:2.42%-3.10%,W:0.1%-0.8%,Mo:≤1.8%,Cr:12.0%-17.8%,V:6.5%-12.2%,Nb:1.2%-2.1%,Co:0.2%-0.4%,Si:≤0.8%,Mn:0.2%-0.8%,N...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小明吴立志况春江王学兵李栋孙宗林方玉诚
申请(专利权)人:安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