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自行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01221 阅读:1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电动自行车主要包括车体、电瓶组、转速控制器及驱动装置,驱动装置固定于后三角架上,且设于轮毂的侧边,其传动套与飞轮分别设于轮毂的两侧,用直流马达,借小、大伞齿轮减速后直接带动传动套正转,进而带动轮毂旋转;可排除传统驱动装置设于踏板下方,再由链条传动带来的缺点,具有传动噪音小,无脱链顾虑,且不改变原踩踏功能,无污染及一车两用目的。(*该技术在200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有关电动自行车构造,特别指具有操作便捷、无污染、无噪音、且不改原脚踏功能的电动自行车。电动自行车按脚踏车运动形式运动,是一种具有休闲等功能,必要时又可取代机动车的交通工具,且没有机动车造成废气及噪音污染等问题,因此随着电瓶技术的进步,可维持更久的电力,将使电动自行车的重要性与日剧增。目前已有的多种电动自行车,都主要在脚踏曲轴处增设一组动力装置,借动力装置的输出轴来带动齿盘旋转,再由齿盘带动链条,进而带动位于轮毂侧边的飞轮,使轮毂以轮轴为中心旋转,就使钢圈转动。这样,传统的电动自行车的动力源系经过链条等构件,再来带动轮毂,其传动方式与机动车的传动方式相同,仅将机动车的引擎改为电力驱动,因而存在有如下的缺点其一是使用链条传动,使噪音增大,磨耗及故障率亦高,尤其是链条须经常添加润滑油,更易使裤管粘附油污。其二是当使用电力驱动,尤其在快速或路面不平时,该链条晃动严重,经常发生脱链的情况,且维修时,易使双手沾满污油。由此,本申请人意欲开发一种由轮毂边侧直接驱动的电动自行车。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传动顺利,轻便经济、故障少,且无脱链之虞的电动自行车。本技术的进一步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噪音小、污染少,且不破坏原自行车脚踏运动方式,达到一车两用的功能。根据本技术电动自行车,包括车体、设于车体后座右侧或前三角架的适当位置上的电池组,设于车体上适当位置、利用把手传递或改变控制信号的转速控制器,以及设于后座左侧,且固定于后三角架上的驱动装置,该装置包含其上方设有一接合用凸耳、用一连接件固定在后三角架上,其轴心设有一小伞齿轮的直流电动机,设于小伞齿轮外圈上,其中间设有一环槽的接合座,其内设有单向旋转构件,其底部设有凸缘,该大伞齿轮被置于此环槽内,与小伞齿轮啮合的大伞齿轮,锁定在接合座上,在其凸缘与大伞齿轮间设有轴承的固定座,一传动装置,其内缘设有齿槽,在其前方一体地设有较小直径的轴套,一齿套,其外缘设有可与传动套接合的齿槽,其内缘具有螺纹,可锁定在轮毂一侧,设于后三角架上的轮圈上的传动装置包含其两侧设有螺套,其左侧螺套可供齿套锁定,右侧螺套供锁定一飞轮,一轮轴,使其贯穿轮毂,传动套,大伞齿轮及接合座,且轮轴系固定在后三角架上。以下,参照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进行说明。对附图的简单说明。附图说明图1系本技术的实施例图。图2系本技术的结构分解立体图。图3系本技术的轮毂与传动套的分解立体图。图4系本技术的传动结构剖面图。图5系转速控制器的流程图。如图1-3所示,本技术主要系包括车体1;可设于车体1后座11的右侧,或设于前三角架12的适当位置的电瓶组2;设于车体1上适当位置,可利用把手13来改变控制信号转速控制器5;驱动装置3,设于后座11的左侧,并固定于后三角架14上,其主要系包含一D.C马达31,其上方设有一接合用凸耳310,用一连接构件30而固定在后三角架14上,其轴心设有一小伞齿轮311(如图4所示);接合座32,设于小伞齿轮311的外围,其中间设有一环槽321;一大伞齿轮33,其内设有单向旋转的构件331的图3所示,且其底部设有凸缘332,将该大伞齿轮置于环槽321内,并与小伞齿轮311相啮合;固定座34,锁固在接合座32上,于凸缘341与大伞齿轮33间设有一轴承35;传动套36,其内缘设有齿轮状沟361,其前方一体设有小直径的轴套362。齿套37,其外缘设有可与传动套36接合的齿槽371,其内缘具有螺纹,可锁定在轮毂一侧边;此外,轮圈15上的传动装置4,设于后三角架上,主要包括轮毂41其两侧设有螺套411、412,左侧螺套411系供齿套37锁定用,而右侧螺套412供飞轮42锁定用;轮轴43贯穿轮毂41、传动套36、大伞齿轮33及接合座32,且固定在后三角架14上;用上述构件的组合,具有使用D.C马达31直接驱动轮毂41,使其自动运转,亦可由踏板踩动而不改变其原有脚踏功能,达到一车两用的目的。现对本技术的动作情形配合图4详述如后本技术可当自行车使用,如图1所示,利用踏板16带动链条17,再带动具有单向轴承的飞轮42;如图4所示,将该飞轮42锁定在轮毂41的右侧螺套412上,而该轮毂41借螺套411、412内的轴承413、414可在轮轴43上回转,所以当飞轮42正转时,即可带动轮毂转动,进而带动轮圈15运转,此与一般自行车的脚踏运转方式相同。当本技术转换为自动运转时,通过把手13将讯号输入,此时电瓶组2供应DC马达31电力,使DC马达31带动小伞齿轮311,该小伞齿轮311再带动大伞齿轮33,使其减速并增加扭力;于是,该大伞齿轮33在转动时,借由单向旋转构件331与传动套36的轴套362相套合(如图3所示),进而带动传动套36正转,该传动套36内缘上的齿槽361可供套入嵌合齿套37的齿槽371将其锁定在轮毂41左侧边,最后顺利将轮毂41带动旋转,达到自动运转的目的。如图5所示,该转速控制器5主要用以控制DC马达31的转速,该控制器5主要包括感光电路51、运算放大器52、P.W.M脉宽调变53、驱动器54、稳压电路55、延迟电路56等所组合而成。上述控制器5为常用技术,在此不作详细叙述。本技术用此控制装置控制电流大小;该控制信号6来自车体1的把手13上,而刹车讯号7输入P.W.M脉宽调变53,而用以改变D.C马达的转速。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下述特征及功效。由于将本技术的驱动装置3设于轮毂的侧边,使D.C马达31的转动,由小、大伞齿轮311、33的减速传动后,直接带动传动套36正转,进而带动轮毂41旋转,且该小、大伞齿轮311、33亦可改为蜗杆及蜗轮的组合传动方式,而同样具有减速功能,而不象传统技术那样将驱动装置设于踏板下方,再由链条传动所衍生的缺失,其具有传动顺畅、且噪音小、更无需担心脱链。由于本技术的传动套36与飞轮42分别位于轮毂41两侧,因此,脚踏与自动驱动可同时并存,且利用传动套36的轴套362系套设在大伞齿轮33内缘的单向旋转构件331内,使得当使用脚踏带动轮毂41时,该传动套36乃随着轮毂41在轮轴43上空转,不会带动大伞齿轮33、小伞形齿轮311及D.C马达31,以减少负载;因此,当脚踏使用时,与一般自行车所需的脚踏力量完全相同,于是,本技术不改变原有脚踏的功能,可用人力踩踏,亦可转换为电力传动,达到一车两用的功能。本技术驱动装置3的设计及按装,经长时间的实际测试,证明对车体1无任何不良影响,且右侧边的电瓶组2与左侧边的驱动装置3可达到平衡,十分安全。此外,本技术无污染、无噪音、无机动车引起的环保问题,且设计安全、操作便利。权利要求1.电动自行车,包括车体;设于车体后座的右侧或前三角架的适当位置的电池组,设于车体上适当位置、利用把手传递或改变控制信号的转速控制器以及驱动自行车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设于后座的左侧,并固定于后三角架上的驱动装置,主要包含其上方设有一接合用的凸耳,用一连接件固定在后三角架上,其轴心设有一小伞齿轮的直流电动机;系设于小伞齿轮的外围,其中间设有一环槽的结合座;其内设有单向旋转构件,且其底部设有凸缘,而该大伞齿轮系置于环槽内,并与小伞形齿轮相啮合的大伞齿轮;锁定在接合座上,而其凸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电动自行车,包括:车体;设于车体后座的右侧或前三角架的适当位置的电池组,设于车体上适当位置、利用把手传递或改变控制信号的转速控制器以及驱动自行车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设于后座的左侧,并固定于后三角架上的驱动装置,主要包含:其上 方设有一接合用的凸耳,用一连接件固定在后三角架上,其轴心设有一小伞齿轮的直流电动机;系设于小伞齿轮的外围,其中间设有一环槽的结合座;其内设有单向旋转构件,且其底部设有凸缘,而该大伞齿轮系置于环槽内,并与小伞形齿轮相啮合的大伞齿轮;锁定在接合座上,而其凸缘与大伞齿轮间设有一轴承的固定座;一传动套,其内缘设有齿槽状,在其前方一体地设有较小直径的轴套;一齿套,其外缘设有可与传动套接合的齿槽,而其内缘具有螺纹,可锁定在轮毂一侧;设于后三角架上的轮圈上的传动装置,包含:其两侧设有螺套,其左侧螺套可供齿套锁定,而右侧螺套供锁定一飞轮的轮毂;一轮轴,使其贯穿轮毂、传动套、大伞齿轮及接合座,且轮轴系固定在后三角架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文政
申请(专利权)人:利昂科技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