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毕海军专利>正文

自动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00869 阅读:27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两轮动力车,它在前轮钢圈轮缘一侧设有一圈圆环齿,前轮钢圈两侧表面各有一圈凹槽,其内各设有两滚动轴承,使前轮为偏心轮。在龙头直杆下部并排活动连接一根双齿轮轴,它的下端与前轮的圆环齿连接,它的上端通过直杆轴与前、后轮之间的飞轮连接,飞轮通过其中心轴上的离合传动装置与后轮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利用自然力就可运动,无需消耗任何燃料或电力。(*该技术在200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技术涉及一种动力车,特别是两轮动力车。现有的两轮车有自行车、摩托车等,前者靠人的蹬踩力行驶,其速度慢,费时费力,后者靠燃料启动发动机行驶,其成本高,结构复杂,耗能多,目前还有一种电力自行车,它靠蓄电池作为动力,成本也较高,还需经常充电。本技术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速度快,靠自然力行驶的自动车。本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一种自动车,它包括有龙头1、前轮2、后轮3和车体4,其特征在于前轮2钢圈的轮缘至少有一侧设有一圈圆环齿5,且圆环齿5的齿尖不超出前轮2钢圈的外缘,在前轮2的钢圈两则表面的中部各有一圈凹槽6,两侧凹槽6内的上部至少各设有两个滚动轴承7,各滚动轴承7的内圈分别套固在前轮挡板8同侧内壁相应位置的轴销上,使得各滚动轴承7的外圈及其滚珠可在两侧凹槽6内定位滚动,使前轮2为偏心轮;在龙头1直杆的下部至少并排活动连接一根双齿轮轴9,双齿轮轴9的下端与前轮2的圆环齿5连接,其上端通过直杆轴10与前、后轮2、3之间的飞轮11连接,飞轮11通过其中心轴上的离合传动装置与后轮3连接。本技术利用微小的摩擦力来获得较大的扭矩力和离心力使车体运动,无需消耗任何燃料或电力,其性能可靠,使用方便,省力省时,安全可靠,速度较自行车大大提高,可达40公里/小时,可取代自行车和摩托车等,本技术结构简单,生产容易,成本降低,充分利用了自然力的作用,在人类逐步脱离依赖自然界能源的方面迈出了一大步。以下结合附图进一步描述。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动力连接结构主俯示意图。如图1、2,连接在龙头1直杆下部的双齿轮轴9,它的下端头固装一直齿轮12与前轮2钢圈外缘一侧的圆环齿5啮合,它的上端头固装一伞形齿轮13,在直杆轴10的上部接有万向节14,万向节14的端头亦装有伞形齿轮15与双齿轮轴9上端头的伞形齿轮13啮合,直杆轴10的下端头也装有伞形齿轮16,它与飞轮11中心轴一侧上的伞形齿轮17啮合。飞轮11中心轴上的离合传动装置可由头部固定小齿轮18和尾部斜齿轴向活动块19组成,斜齿轴向活动块19随飞轮11中心轴一起转动,并能在飞轮11中心轴上轴向串动,它通过钢丝20与离合把手24连接,且它的内侧端面抵在恢复弹簧21上,离合传动装置的固定小齿轮18通过链条22与后轮3轮轴上的扭矩大齿轮23连接。离合传动装置还可由头部固定伞形小齿轮和尾部斜齿轴向活动块19组成,相应地在后轮3轮轴上装有扭矩伞形大齿轮,飞轮11中心轴上的固定伞形小齿轮与后轮3轮轴上的扭矩伞形大齿轮之间通过两端带有相啮合的伞形齿轮的直杆轴连接为一体。本技术的工作过程如下,先用手捏紧离合把手24,通过钢丝20将离合传动装置的尾部斜齿轴向活动块19与其头部固定小齿轮18脱开,此时恢复弹簧21被压缩,这样,前轮2上的传动力不传递到后轮3上,而飞轮11仍可转动,然后向前推动车体4,由于前轮2的轮胎25与地面的小系数摩擦力的作用,使前轮2向前转动,则它钢圈轮缘侧面的一圈圆环齿5通过双齿轮轴9和其下端的直齿轮12使双齿轮轴9上端的伞形齿轮13转动,它的转动使直杆轴10上端万向节14所接的伞形齿轮15转动,万向节14用来使直杆轴10能与龙头1同步转动,这样,直杆轴10下端的伞形齿轮16也同时转动,它将动力传递给飞轮11中心轴一侧上的伞形齿轮17,使飞轮11跟着转动。由于前轮2没设中心轴,只在前轮2钢圈两侧表面的凹槽6内各装两只滚动轴承7,以它们作为前轮2的支点,使前轮2为偏心轮,同时这两侧的滚动轴承支点又作为前轮2的杠杆扭矩支点,故只要前轮轮胎25下部与地面有一点摩擦力,就从前轮2钢圈外缘一圈的圆环齿5的位于两滚动轴承7之间的部位上获得较大的扭矩力,传递给双齿轮轴9下端的直齿轮12,双齿轮轴9又通过直杆轴10将动力传递给飞轮11,这样当前轮2转动一圈时,飞轮11已转动了多圈,又会产生较大的离心力,此时可松开离合把手24,使离合传动装置的尾部斜齿轴向活动块19在恢复弹簧21的作用下与其头部固定伞形小齿轮18连接为一体,这样飞轮11就将前轮2微小摩擦力产生的大的扭矩力及其本身的离心力通过链条22全部传递给后轮3,驱动后轮3转动,后轮3的转动使车体4向前运动,在车体4向前运动的同时,前轮2又不断地将与地面微小摩擦力所获得的大的扭矩力连同飞轮11的离心力不断地加给后轮3,而后轮3损耗的驱动力较小,因而保证了车体4快速自动行驶。若需减速时,可再捏紧离合把手24,使离合传动装置的头尾部脱开,此时后轮3就得不到前轮2和飞轮11提供的扭矩力和离心力,车体4靠本身的惯性力向前运动,降下速度,若要停车时,只需捏紧刹车把手即可。权利要求1.一种自动车,它包括有龙头1、前轮2、后轮3和车体4,其特征在于前轮2钢圈的轮缘至少有一侧设有一圈圆环齿5,且圆环齿5的齿尖不超出前轮2钢圈的外缘,在前轮2的钢圈两则表面的中部各有一圈凹槽6,两侧凹槽6内的上部至少各设有两个滚动轴承7,各滚动轴承7的内圈分别套固在前轮挡板8同侧内壁相应位置的轴销上,使得各滚动轴承7的外圈及其滚珠可在两侧凹槽6内定位滚动,使前轮2为偏心轮;在龙头1直杆的下部至少并排活动连接一根双齿轮轴9,双齿轮轴9的下端与前轮2的圆环齿5连接,其上端通过直杆轴10与前、后轮2、3之间的飞轮11连接,飞轮11通过其中心轴上的离合传动装置与后轮3连接。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双齿轮轴9的下端头固装一直齿轮12与前轮2钢圈外缘一侧的圆环齿5啮合,其上端头固装一伞形齿轮13;在直杆轴10的上部接有万向节14,万向节14的端头亦装有伞形齿轮15与双齿轮轴9上端头的伞形齿轮13啮合,直杆轴10的下端头也装有伞形齿轮16,它与飞轮11中心轴一侧上的伞形齿轮17啮合。3.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飞轮11中心轴上的离合传动装置可由头部固定小齿轮18和尾部斜齿轴向活动块19组成,斜齿轴向活动块19通过钢丝20与离合把手24连接,且其内侧端面抵在恢复弹簧21上,离合传动装置的固定小齿轮18通过链条22与后轮3轮轴上的扭矩大齿轮23连接。4.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飞轮11中心轴上的离合传动装置还可由头部固定伞形小齿轮和尾部斜齿轴向活动块19组成,相应地在后轮3轮轴上装有扭矩伞形大齿轮,飞轮11中心轴上的固定伞形小齿轮与后轮3轮轴上的扭矩伞形大齿轮之间通过两端带有相啮合的伞形齿轮的直杆轴连接为一体。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两轮动力车,它在前轮钢圈轮缘一侧设有一圈圆环齿,前轮钢圈两侧表面各有一圈凹槽,其内各设有两滚动轴承,使前轮为偏心轮。在龙头直杆下部并排活动连接一根双齿轮轴,它的下端与前轮的圆环齿连接,它的上端通过直杆轴与前、后轮之间的飞轮连接,飞轮通过其中心轴上的离合传动装置与后轮连接。本技术利用自然力就可运动,无需消耗任何燃料或电力。文档编号B62M23/00GK2137236SQ9221835公开日1993年6月30日 申请日期1992年7月18日 优先权日1992年7月18日专利技术者毕海军 申请人:毕海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行车,它包括有龙头1、前轮2、后轮3和车体4,其特征在于前轮2钢圈的轮缘至少有一侧设有一圈圆环齿5,且圆环齿5的齿尖不超出前轮2钢圈的外缘,在前轮2的钢圈两则表面的中部各有一圈凹槽6,两侧凹槽6内的上部至少各设有两个滚动轴承7,各滚动轴承7的内圈分别套固在前轮挡板8同侧内壁相应位置的轴销上,使得各滚动轴承7的外圈及其滚珠可在两侧凹槽6内定位滚动,使前轮2为偏心轮;在龙头1直杆的下部至少并排活动连接一根双齿轮轴9,双齿轮轴9的下端与前轮2的圆环齿5连接,其上端通过直杆轴10与前、后轮2、3之间的飞轮11连接,飞轮11通过其中心轴上的离合传动装置与后轮3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毕海军
申请(专利权)人:毕海军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