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黄小敏专利>正文

驾驶舱式四轮双动力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00048 阅读:18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驾驶舱式四轮双动力车,包括车框、底盘框、车轮和座位,底盘框与车框固定连接,所述底盘框上设置有前轮驱动机构和后轮驱动机构,所述前轮驱动机构包括脚踏、前车轮轮轴、主棘轮、主飞轮、从棘轮、从飞轮、上主齿轮和前轮齿轮,主棘轮与主飞轮同轴套装,从棘轮与从飞轮同轴套装,脚踏通过齿圈与主棘轮啮接,主飞轮与从飞轮之间链条连接,从飞轮与上主齿轮同轴安装,主齿轮与前轮齿轮啮接;所述后轮驱动机构包括后车轮轮轴、两个电动机,为该电动机供电的电池,电动机由电动机支撑罩支撑固定,通过连接套筒套装在后轮轴上。采用人力和电动双动力驱动,可省力驾乘,操作简便,外形美观。(*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交通工具,尤其是涉及一种具有驾驶舱结构,并且前两轮由人力驱动、后两轮由电动机驱动的驾驶舱式四轮双动力车
技术介绍
自行车和三轮车是使用非常广泛的代步交通工具,现有的人力两轮车和三轮车设计由于没有其它辅助动力,骑行时必须依靠人力驱动,当人力消耗很大时,没有其它辅助动力能够替换一下人力;而且骑乘者在完全开放式的车架上骑行,经常要遭受风吹雨打日晒。并且两轮车远逊四轮车的动态和静态的稳定,而普通三轮车的重心则太高。两种车在长时间骑乘后,都会使骑乘者的胯下倍感挤压疲劳。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人力两轮车和三轮车完全需要人力驱动、并且无遮风档雨防晒装置的缺点,本技术提供一种驾驶舱式四轮双动力车。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驾驶舱式四轮双动力车,包括车框、底盘框、车轮和座位,底盘框与车框固定连接,所述底盘框上设置有前轮驱动机构和后轮驱动机构,所述前轮驱动机构包括脚踏、前车轮轮轴、主棘轮、主飞轮、从棘轮、从飞轮、上主齿轮和前轮齿轮,主棘轮与主飞轮同轴套装,从棘轮与从飞轮同轴套装,脚踏通过齿圈与主棘轮啮接,主飞轮与从飞轮之间链条连接,从飞轮与上主齿轮同轴安装,主齿轮与前轮齿轮啮接;所述后轮驱动机构包括后车轮轮轴、两个电动机,为该电动机供电的电池,电动机由电动机支撑罩支撑固定,通过连接套筒套装在后轮轴上。所述前轮驱动机构还设置有倒退机构,该倒退机构是在从飞轮同轴的上主齿轮下方再定位一个下从齿轮,两齿轮啮合并固定在同一个丫框中。所述主飞轮通过连杆与变速及刹车控制杆相连接。所述上主齿轮通过前轮转向连杆与转向手柄相连接,该转向手柄固定在转向手柄的支架上。所述前车轮轮轴的前两轮的轮轴是不相连并独立设置的。所述后车轮轮轴的前两轮的轮轴是不相连并独立设置的。所述车框上设置有半卵形的驾驶舱。所述车框的尾部后上方设有一弧形支架,该支架与车框之间折叠式连接。所述驾驶舱内设置有内置式倒后镜。所述座位为弹簧悬挂式网兜座位,该座位固定连接在车框上。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采用人力和电动双动力驱动,可省力驾乘,更可获得一定的速度优势,具有倒退机构设计,使驾乘者驾驶灵活,操作简便;采用半卵形的驾驶舱,外形美观。单人驾乘,既可免风吹雨打日晒,也可载少量货物。采用框架结构,人坐在框架内,外有金属框架的保护,在碰撞时远比无保护的普通自行车安全;人坐在用弹簧悬挂的网式座位上也可有效地减轻震荡和碰撞。该车的停放占地很小,适宜在城市停放;该车的零件大量运用现有的自行车和电动助力车的零件,可低成本地大规模生产,奠定了广阔的大众适用基础,且无废气及噪音,经济实用。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结构侧视图;图2是本技术结构俯视图;图3是本技术前轮驱动机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后轮驱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主飞轮、2-上主齿轮、3-齿圈及主棘轮、4-前轮齿轮、5-下从齿轮、6-前车轮、7-变速及刹车闸控制杆、8-转向手柄、9-转向手柄支架、10-从飞轮、11-前轮转向连杆、12-拨动转向连杆的转杆、13-拨链丫、14-往返式拉杆、15-前轮支架兼转向轴承、16-脚踏、17-后轮、18-电动机支撑架罩、19-电动机、20-连接套筒、21-刹车鼓、22-电池、23-弹簧悬挂式网兜、24-底盘框、25-丫框、26-前车轮轴、27-链条、28-车框、29-支撑驱动轴的轴承、30-支架、31-旋转式可摆动连杆。具体实施方式参见图1和图2、图1表示的是本技术结构的侧视图,图2表示的是本技术结构的俯视图,一种驾驶舱式四轮双动力车,包括车框28、底盘框24、车轮和座位,底盘框24与车框28固定连接,在底盘框24上设置有前轮驱动机构和后轮驱动机构,本实施例的前轮驱动机构包括脚踏16、前车轮轮轴26、主棘轮3、主飞轮1、从棘轮、从飞轮10、上主齿轮2和前轮齿轮4,主棘轮3与主飞轮1同轴套装,从棘轮与从飞轮10同轴套装,脚踏16通过齿圈与主棘轮3啮接,主飞轮1与从飞轮10之间链条27连接,从飞轮10与上主齿轮2同轴安装,主齿轮2与前轮齿轮4啮接;所述后轮驱动机构包括后车轮轮轴、两个电动机19,为该电动机19供电的电池22,电动机19由电动机支撑罩18支撑固定,通过连接套筒20套装在后轮轴上。本技术四轮分别驱动,参见图3和图4,前两轮由人力驱动,后两轮由电动机19驱动,保留人力驱动主要原因是我国的一些城市对电动年的限制,而该车在卸下电动机19后也可只用人力驱动,从而灵活地适用于全国,另外人力驱动系统也可在无限制电动车的城市作为后备动力使用。本技术所设计的驱动方式则能高效地在紧凑的驾驶舱内转动及驱动。这种驱动方式称为往返搓动式驱动。具体来说是利用自行车轮后轮轴中的棘轮单向转动的原理。本设计就限制两个脚踏16的圆周运动,用往返式拉杆14使两脚踏16来回在垂直面上作小半圆周运动不断摆动,作为两脚踏16摆动的圆心的齿圈3,会罩啮着圈内的主棘轮作圆周式往返搓动,就可令与主棘轮同一轴上的主飞轮1(分高、低速飞轮)转动,再由主飞轮1上的链条27带动从飞轮10(套在从棘轮周边)转动,通过与从飞轮10同轴的上主齿轮2,啮动与各前车轮的同轴的前轮齿轮4转动,就可令前车轮前进了,进而达到减少占用舱内空间的目的。旋转式可摆动连杆31的一端与驱动轴连接,另一端与前车轮轴26相连接,通过旋转式可摆动连杆31实现转向,旋转式可摆动连杆31设有弹簧,该前两轮的轮轴26是不相连并独立的,这样的设计是为了避免两轮在转弯时的速度不一致所造成的对车辆的负作用,但可由人力通过一个驱动系统统一驱动。本技术还设置有倒退机构,该倒退机构就是在上述的从飞轮10同轴的上主齿轮4(用作前进驱动)下方再定位一个下从齿轮5(用作倒退驱动),两齿轮啮合并固定在同一个丫框25中,但在车辆前进时下从齿轮5并不和前车轮同轴的前轮齿轮4啮合,这时下从齿轮5只会空转;当要车辆倒退时,就摆动丫框25,使下从齿轮5啮合前轮齿轮4,同时将上主齿轮2撬离前轮齿轮4,这样就使上主齿轮4啮动下从齿轮5,再由下从齿轮5啮动前轮齿轮4,前车轮就反过来转了,就可达到驱动车辆倒退的目的。本技术后车轮的轮轴也是独立的,这样的设计也是为了避免两轮在转弯时的速度不一致所造成的对车辆的负作用,由两个电动机19分别驱动。该电动机19的功率约900瓦,由连接套筒20直接套在后轮轴上,再由电动机支撑罩18支撑。不用电动机19时可轻松取下。一副电池22箱则可供该车约6小时的均速行驶,速度保持在20公里以内。电子变速,只要反接电源,就可实现倒退。本技术的座位用弹簧悬挂式网兜23做座位,这样可减重和避震。本技术设置了一种特别而又简单的弧形支架30,焊在车尾后上方,停车时只要人按住该支架30,再用脚推动车尾下部,就可将整辆车撬起来,竖直地立起来放在地面上。这样就可大大地节省了停放的空间。平时也可用手来推动整辆车的移动。本技术的外观是长一米九、宽七十公分、高九十公分,半卧式驾驶,半卵形的驾驶舱,线条圆滑流畅,外形新颖漂亮。整车由鞋形铝钢框架支撑,下半车身用塑胶布蒙皮,上半车身用单向透明的塑料舱盖。全车总重量低于四十公斤。其舱盖可从右侧揭开,舱盖前上方有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驾驶舱式四轮双动力车,包括车框、底盘框、车轮和座位,底盘框与车框固定连接,其特征是:所述底盘框上设置有前轮驱动机构和后轮驱动机构,所述前轮驱动机构包括脚踏、前车轮轮轴、主棘轮、主飞轮、从棘轮、从飞轮、上主齿轮和前轮齿轮,主棘轮与主飞轮同轴套装,从棘轮与从飞轮同轴套装,脚踏通过齿圈与主棘轮啮接,主飞轮与从飞轮之间链条连接,从飞轮与上主齿轮同轴安装,主齿轮与前轮齿轮啮接;所述后轮驱动机构包括后车轮轮轴、两个电动机,为该电动机供电的电池,电动机由电动机支撑罩支撑固定,通过连接套筒套装在后轮轴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小敏钟海平
申请(专利权)人:黄小敏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4[中国|广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