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双油路的单向阀组件,包括第一球状阀芯、第二球状阀芯、第一压力弹簧、第二压力弹簧以及阀座,所述控制双油路的单向阀组件安装于一个三级阶梯孔中,所述三级阶梯孔从前向后依次分为第一级孔、第二级孔和第三级孔,所述第一级孔的孔径最小,所述第二球状阀芯在所述第二压力弹簧的弹力作用下封堵住所述第二级孔的后端口,所述第一球状阀芯在所述第一压力弹簧的弹力作用下封堵住所述第一级孔的后端口,所述双油路为第一油路和第二油路,所述第一油路和第二油路与所述第二级孔和第三级孔一一对应相连通。本实用结构简单、安装体积小;第一球状阀芯、第二球状阀芯、第一压力弹簧和第二压力弹簧相互配合能够实现控制双油路单向通油的功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控制双油路的单向阀组件。
技术介绍
目前在液压泵领域,当需要向泵体内多个部位通入油液时,会从进油通道上引出多条通向所需部位的油路,然后在每条油路上安装一个单向阀,而单向阀数量的增加不仅会增大泵体的体积,而且会增加泄露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控制双油路的单向阀组件。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控制双油路的单向阀组件,包括第一球状阀芯、第二球状阀芯、第一压力弹簧、第二压力弹簧以及阀座,所述控制双油路的单向阀组件安装于一个三级阶梯孔中,所述三级阶梯孔从前向后依次分为第一级孔、第二级孔和第三级孔,所述第一级孔的孔径最小,所述第三级孔的孔径最大,所述第一级孔的前端口通向进油通道,所述阀座安装于所述第三级孔的后端,所述第二球状阀芯位于所述阀座和第一球状阀芯之间,所述第一压力弹簧位于所述第一球状阀芯和第二球状阀芯之间,所述第二压力弹簧位于所述第二球状阀芯和阀座之间,所述第二球状阀芯在所述第二压力弹簧的弹力作用下封堵住所述第二级孔的后端口,所述第一球状阀芯在所述第一压力弹簧的弹力作用下封堵住所述第一级孔的后端口,所述双油路为第一油路和第二油路,所述第一油路和第二油路与所述第二级孔和第三级孔一一对应相连通。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结构简单、易于制造、安装体积小;当进油通道内流入油液时,在油液的压力作用下,第一球状阀芯和第二球状阀芯克服第一压力弹簧和第二压力弹簧的弹力向后运动,从而使得第一级孔、第二级孔和第三级孔之间导通,油液依次经第一级孔、第二级孔和第三级孔进入第一油路和第二油路,当需要停止输油时,没有了的油液的压力作用,第一球状阀芯和第二球状阀芯在相应压力弹簧的弹力作用下恢复到初始截断状态,从而实现控制双油路单向通油的功能,因此本技术可以减少液压泵单向阀的安装数量,从而减小泵体体积,并且降低了泄露的隐患。进一步的,所述阀座为一沉头螺栓,所述第三级孔的后端的孔壁上设有与所述阀座相配合的内螺纹,所述阀座的前端面设有一柱形凸起,所述第二压力弹簧的后端套在所述柱形凸起上。采用这种技术方案,可以方便安装和拆卸本技术。【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附图中各部件的标记为:11第一球状阀芯、12第二球状阀芯、13第一压力弹簧、14第二压力弹簧、15阀座、151柱形凸起、2三级阶梯孔、21第一级孔、22第二级孔、23第三级孔、3进油通道、31第一油路、32第二油路。【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参见图1。本技术一实施例的控制双油路的单向阀组件,包括第一球状阀芯11、第二球状阀芯12、第一压力弹簧13、第二压力弹簧14以及阀座15,所述控制双油路的单向阀组件安装于一个三级阶梯孔2中,所述三级阶梯孔2从前向后依次分为第一级孔21、第二级孔22和第三级孔23,所述第一级孔21的孔径最小,所述第三级孔23的孔径最大,所述第一级孔21的前端口通向进油通道3,所述阀座15安装于所述第三级孔23的后端,所述第二球状阀芯12位于所述阀座15和第一球状阀芯11之间,所述第一压力弹簧13位于所述第一球状阀芯11和第二球状阀芯12之间,所述第二压力弹簧14位于所述第二球状阀芯12和阀座15之间,所述第二球状阀芯12在所述第二压力弹簧14的弹力作用下封堵住所述第二级孔22的后端口,所述第一球状阀芯11在所述第一压力弹簧13的弹力作用下封堵住所述第一级孔21的后端口,所述双油路为第一油路31和第二油路32,所述第一油路31和第二油路32与所述第二级孔22和第三级孔23 —一对应相连通。所述阀座15为一沉头螺栓,所述第三级孔23的后端的孔壁上设有与所述阀座15相配合的内螺纹,所述阀座15的前端面设有一柱形凸起151,所述第二压力弹簧14的后端套在所述柱形凸起151上。这样可以方便安装和拆卸本技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控制双油路的单向阀组件的工作过程为:当进油通道3内流入油液时,在油液的压力作用下,第一球状阀芯11克服第一压力弹簧13的弹力向后运动,从而打开第一级孔21的后端口,使得第一级孔21和第二级孔22之间导通,油液依次经第一级孔21和第二级孔22进入第一油路31,而第二球状阀芯12则会克服第二压力弹簧14的弹力,使得第二级孔22和第三级孔23之间导通,油液依次经第一级孔21、第二级孔22和第三级孔23进入第二油路32,当需要停止输油时,没有了的油液的压力作用,第一球状阀芯11和第二球状阀芯12在相应压力弹簧的弹力作用下恢复到初始截断状态,从而实现控制双油路单向通油的功能。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主权项】1.控制双油路的单向阀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球状阀芯(11)、第二球状阀芯(12)、第一压力弹簧(13)、第二压力弹簧(14)以及阀座(15),所述控制双油路的单向阀组件安装于一个三级阶梯孔(2)中,所述三级阶梯孔(2)从前向后依次分为第一级孔(21)、第二级孔(22)和第三级孔(23),所述第一级孔(21)的孔径最小,所述第三级孔(23)的孔径最大,所述第一级孔(21)的前端口通向进油通道(3),所述阀座(15)安装于所述第三级孔(23)的后端,所述第二球状阀芯(12)位于所述阀座(15)和第一球状阀芯(11)之间,所述第一压力弹簧(13)位于所述第一球状阀芯(11)和第二球状阀芯(12)之间,所述第二压力弹簧(14)位于所述第二球状阀芯(12)和阀座(15)之间,所述第二球状阀芯(12)在所述第二压力弹簧(14)的弹力作用下封堵住所述第二级孔(22)的后端口,所述第一球状阀芯(11)在所述第一压力弹簧(13)的弹力作用下封堵住所述第一级孔(21)的后端口,所述双油路为第一油路(31)和第二油路(32),所述第一油路(31)和第二油路(32)与所述第二级孔(22)和第三级孔(23)——对应相连通。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双油路的单向阀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阀座(15)为一沉头螺栓,所述第三级孔(23)的后端的孔壁上设有与所述阀座(15)相配合的内螺纹,所述阀座(15)的前端面设有一柱形凸起(151),所述第二压力弹簧(14)的后端套在所述柱形凸起(151)上。【专利摘要】控制双油路的单向阀组件,包括第一球状阀芯、第二球状阀芯、第一压力弹簧、第二压力弹簧以及阀座,所述控制双油路的单向阀组件安装于一个三级阶梯孔中,所述三级阶梯孔从前向后依次分为第一级孔、第二级孔和第三级孔,所述第一级孔的孔径最小,所述第二球状阀芯在所述第二压力弹簧的弹力作用下封堵住所述第二级孔的后端口,所述第一球状阀芯在所述第一压力弹簧的弹力作用下封堵住所述第一级孔的后端口,所述双油路为第一油路和第二油路,所述第一油路和第二油路与所述第二级孔和第三级孔一一对应相连通。本实用结构简单、安装体积小;第一球状阀芯、第二球状阀芯、第一压力弹簧和第二压力弹簧相互配合能够实现控制双油路单向通油的功能。【IPC分类】F16K15-04, F16K11-10【公开号】CN204592418【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控制双油路的单向阀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球状阀芯(11)、第二球状阀芯(12)、第一压力弹簧(13)、第二压力弹簧(14)以及阀座(15),所述控制双油路的单向阀组件安装于一个三级阶梯孔(2)中,所述三级阶梯孔(2)从前向后依次分为第一级孔(21)、第二级孔(22)和第三级孔(23),所述第一级孔(21)的孔径最小,所述第三级孔(23)的孔径最大,所述第一级孔(21)的前端口通向进油通道(3),所述阀座(15)安装于所述第三级孔(23)的后端,所述第二球状阀芯(12)位于所述阀座(15)和第一球状阀芯(11)之间,所述第一压力弹簧(13)位于所述第一球状阀芯(11)和第二球状阀芯(12)之间,所述第二压力弹簧(14)位于所述第二球状阀芯(12)和阀座(15)之间,所述第二球状阀芯(12)在所述第二压力弹簧(14)的弹力作用下封堵住所述第二级孔(22)的后端口,所述第一球状阀芯(11)在所述第一压力弹簧(13)的弹力作用下封堵住所述第一级孔(21)的后端口,所述双油路为第一油路(31)和第二油路(32),所述第一油路(31)和第二油路(32)与所述第二级孔(22)和第三级孔(23)一一对应相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鹏,
申请(专利权)人:合肥长源液压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