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合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955615 阅读:49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8-27 07:4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组合换热器,其包括第一换热器;收容在第一换热器的第一箱内的第二换热器;设置在第一换热器的上方或下方的第三换热器。在第一箱内流动的第一制冷剂与在所述第二换热器内流动的第二制冷剂进行换热,换热后的第二制冷剂流入第三换热器的第三箱。第二换热器具有供所述第二制冷剂流入的制冷剂流入口、和供所述第二制冷剂流出的制冷剂流出口。制冷剂流入口及制冷剂流出口设在第一箱上的彼此相对的位置。制冷剂流出口与第三箱相连接。采用上述组合换热器,制冷剂流入口及制冷剂流出口不朝向第二换热器的侧向外方突出,从而制冷剂流入口及制冷剂流出口的配置自由度得到提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搭载于车辆((to be) installed on a vehicle)的组合换热器(acombined heat exchanger)。
技术介绍
关于搭载于车辆的组合换热器提出了多种方案(例如,下述专利文献I及2)。专利文献I所公开的组合换热器包括用于对电气设备用的冷却水进行冷却的第一换热器、和用于对空调用的制冷剂进行冷凝的第二换热器(冷凝器)。在第一换热器中,冷却水由外部空气冷却。第二换热器设置在第一换热器的侧部箱内,制冷剂由在第一换热器内流动的冷却水冷却(冷凝)。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组合换热器包括用于对内燃机用的冷却水进行冷却的第一换热器(散热器)、和用于对油进行冷却的第二换热器(油冷却器)。在第一交换器中,冷却水由外部空气冷却。第二换热器设置在第一换热器的侧部箱内,油由在第一换热器内流动的冷却水冷却。参照图14?图16对上述组合换热器进行说明。图14?图16中示出的组合换热器具有与上述的专利文献I所公开的组合换热器的基本构造等同的基本构造。组合换热器100包括主散热器(未图示)、辅助散热器(第一换热器)110、水冷冷凝器(第二换热器)120、空冷冷凝器130。主散热器使用外部空气对内燃机用的冷却水(内燃机冷却水(engine coolant))进行冷却。辅助散热器(第一换热器)110使用外部空气对水冷式中冷器(water-cooled Charge Air Cooler)用的冷却水(CAC冷却水)进行冷却。水冷冷凝器(第二换热器)120在自辅助散热器110流出的CAC冷却水和空调用的制冷剂之间进行换热。空冷冷凝器130使用外部空气对自水冷冷凝器120流出的空调用的制冷剂进行冷却。辅助散热器110位于空冷冷凝器130的上方。辅助散热器110及空冷冷凝器130沿着与外部气流正交的面配置。如图16所示,水冷冷凝器120设置在辅助散热器110的流出侧箱(flow-out tank) 111内。水冷冷凝器120具有供制冷剂流入的制冷剂流入口(refrigerant flow-1n port) 121、和供制冷剂流出的制冷剂流出口 122。制冷剂流入口 121及制冷剂流出口 122分别从在辅助散热器110的流出侧箱111上形成的孔IllA及IllB中突出,并各自利用接合件(fasteners)(螺母N、垫圈W、密封件(packing)P等)分别与流入管121A及中继管(intermediate pipe) 122A相连接。流入管121A及中继管122A从辅助散热器110的流出侧箱111朝向侧向外方(laterally outward)突出。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国特开2005 - 343221号公报(图3、4及6)专利文献2:日本国特开2000 - 180089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如上所述,制冷剂流入口 121及制冷剂流出口 122自辅助散热器110的流出侧箱111朝向侧向外方突出。因此,辅助散热器I1的朝向侧向外方突出的制冷剂流入口 121及制冷剂流出口 122、流入配管121A及中继管122A的配置自由度(layout flexibility)变差。_3]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制冷剂流入口及制冷剂流出口不朝向辅助散热器的侧向外方突出、从而能够提高制冷剂流入口及制冷剂流出口的配置自由度的组合换热器。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组合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其收容在所述第一换热器的第一箱内;以及第三换热器,其设置在所述第一换热器的上方或下方,在所述第一箱内流动的第一制冷剂与在所述第二换热器内流动的第二制冷剂进行换热,换热后的所述第二制冷剂流入所述第三换热器的第三箱,所述第二换热器具有供所述第二制冷剂流入的制冷剂流入口、和供所述第二制冷剂流出的制冷剂流出口,所述制冷剂流入口及所述制冷剂流出口设在所述第一箱上的彼此相对的位置,所述制冷剂流出口与所述第三箱相连接。根据上述特征,制冷剂流入口及制冷剂流出口被设在第一箱上的彼此相对的位置,制冷剂流出口与第三箱相连接。因而,制冷剂流入口及制冷剂流出口不朝向第二换热器的侧向外方突出,从而制冷剂流入口及制冷剂流出口的配置自由度得到提高。此外,优选的是,所述第一箱突出到比所述第三箱靠外侧的位置,所述制冷剂流出口配置于在所述第三箱的外侧形成的空间内,并经由与所述第三箱相连通的中继管与所述第三箱相连接。此外,优选的是,所述组合换热器还包括用于贮存在所述第三换热器内流动的所述第二制冷剂的制冷剂贮存箱,所述制冷剂贮存箱设置于所述第三换热器的与所述第三箱相反的一侧。此外,优选的是,所述第三箱具有供所述第二制冷剂流入的流入位置、和供所述第二制冷剂流出的流出位置,所述流入位置及所述流出位置彼此分开。此外,优选的是,所述第三箱具有与所述制冷剂流出口相连接的连接器。或者,优选的是,所述制冷剂流出口直接与所述第三箱相连接。此外,优选的是,所述第一换热器是辅助散热器,所述第二换热器是水冷冷凝器,所述第三换热器是空冷冷凝器。此外,优选的是,在所述第一箱上形成有供所述第二换热器向所述第一箱内插入的插入口、和与所述插入口相对的开口,所述第二换热器具有多根管、和分别与所述多根管的两端连结的一对箱,所述制冷剂流入口安装于所述一对箱中的一个箱,所述制冷剂流出口安装于所述一对箱中的另一个箱,所述第二换热器的一侧、即设有所述一对箱中的所述一个箱和所述制冷剂流入口这一侧固定于所述插入口,所述制冷剂流入口暴露在外部,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另一侧、即设有所述一对箱中的所述另一个箱和所述制冷剂流出口这一侧固定于所述开口部。进一步优选的是,所述制冷剂流出口及所述开口分别形成为中空圆筒状,以所述制冷剂流出口在所述开口内穿过的状态将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另一侧固定于所述开口部。此外,进一步优选的是,在所述制冷剂流出口与所述开口内之间设置有密封构件。【附图说明】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组合换热器的立体图。图2是上述组合换热器的主视图。图3是设有上述组合换热器的换热系统的结构图。图4是上述组合换热器中的辅助散热器的流出侧箱的主视图。图5是上述组合换热器中的上述流出侧箱及水冷冷凝器的分解立体图。图6是上述流出侧箱及上述水冷冷凝器的放大立体图。图7是上述流出侧箱及上述水冷冷凝器的放大剖视图。图8是上述流出侧箱及空冷冷凝器的第一侧箱的立体图。图9是上述水冷冷凝器的分解立体图。图10是第一变形例的辅助散热器的流出侧箱及空冷冷凝器的第一侧箱的主视图。图11是第二变形例的辅助散热器的流出侧箱及空冷冷凝器的第一侧箱的主视图。图12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组合换热器中的辅助散热器的流出侧箱及水冷冷凝器的分解立体图。图13的(a)是上述流出侧箱及上述水冷冷凝器的放大剖视图,图13的(b)是图13的(a)的进一步放大剖视图。图14是具有与专利文献I所公开的组合换热器的基本构造等同的基本构造的组合换热器的一例子的主视图。图15是上述组合换热器中的辅助散热器的流出侧箱及空冷冷凝器的第一侧箱的立体图。图16是上述组合换热器中的上述流出侧箱及水冷冷凝器的分解立体图。图17是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组合换热器的分解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参照附图对组合换热器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组合换热器,其中,该组合换热器包括: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其收容在所述第一换热器的第一箱内;以及第三换热器,其设置在所述第一换热器的上方或下方,在所述第一箱内流动的第一制冷剂与在所述第二换热器内流动的第二制冷剂进行换热,换热后的所述第二制冷剂流入所述第三换热器的第三箱,所述第二换热器具有供所述第二制冷剂流入的制冷剂流入口、和供所述第二制冷剂流出的制冷流出口,所述制冷剂流入口及所述制冷剂流出口设在所述第一箱上的彼此相对的位置,所述制冷剂流出口与所述第三箱相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森荣一松平范光辻本直也
申请(专利权)人:康奈可关精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