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紧蹄浮动式车闸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92016 阅读:68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装设在车轮的轮毂部的自行车、摩托车等车辆的制动器。解决原车闸制动效果差、结构不紧凑的问题。由闸壳、端盖,端盖上的浮动轴、固定轴、与固定轴铰接的有偏心轴的制动臂、两端对靠在浮动轴和偏心轴上的2个闸蹄、闸蹄的抱紧弹簧、与端盖和一闸蹄相联的螺旋形的回位弹簧、铰接在制动臂一端的拉杆、制动臂和拉杆外侧的封盖构成。本车闸的两闸蹄均为制动力较大的紧蹄,制动力可提高到约4倍;可减小体积减轻重量,防水防尘。(*该技术在200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的制动器,特别是装于自行车摩托车等车辆的车轮的轮毂部的涨闸。原有的普通涨闸多属于简单非平衡双蹄式结构,由轮毂部的闸壳,用支板臂与车架固联的闸壳的端盖,端盖上的固定轴和偏心轴,呈与闸壳内壁相吻合的对称圆弧形且两端分别对靠在固定轴和偏心轴上的左、右两闸蹄,联接两闸蹄的两根抱紧弹簧、裸露在端盖外的其一端与偏心轴固联另一端能与拉杆铰联的制动臂等构成。上述拉杆再经杠杆等件与闸把相联。制动自行车时,驾车人手捏闸把,经杠杆、拉杆传动,令制动臂、偏心轴转动,两闸蹄以固定轴为铰头被偏心轴推动涨开,与随车轮旋转的闸壳的内壁接触产生摩擦阻力,使车轮停止转动而达到制动车辆的目的。驾车人松开闸把,在抱紧弹簧作用下,两闸蹄内收复位,偏心轴,制动臂等各件亦随闸把复位,普通涨闸存在的主要问题皆因制动时两闸蹄的一端受固定轴限制,不能移动不能与闸壳内壁进行接触摩擦;再者,当两闸蹄与旋转闸壳接触时,闸壳虽然对旋转后置方的一闸蹄的作用力中包含有使该闸蹄以固定轴为铰点向外扩张的作用力,从而增加制动力,但是对旋转前置方的另一闸蹄的作用力中却包含有使该闸蹄以固定轴为铰点向内收的作用力而减小了制动力,使两闸蹄分别成为制动力不相等的紧蹄和松蹄。因此,普通涨闸的制动力较小,制动效果不理想。将普通涨闸的固定轴改设为浮动轴,即将作为两蹄转动支点的固定铰头改设为浮动铰头,则成为浮动双蹄式结构的浮动式涨闸,如中国专利CN87205050U中所述的自行车涨闸的结构。这种涨闸,在普通涨闸的基础上作了改进(参见附图说明图1、2)在端盖1的原固定轴位置开制了一个圆形的浮动轴孔2,将浮动轴3的其直径小于浮动轴孔径的小直径端穿过浮动轴孔,在端盖的外侧的浮动轴端套装在垫圈4后再铆联在端盖上,使浮动轴能在浮动轴孔内作轴向平移运动。为使浮动轴能在非制动状态时复位,在端盖内侧中部用螺钉5固设有紧贴端盖的回位板6,设置有用线弹簧环绕浮动轴后其两端分别与回位板相联的回位弹簧7。制动时,两闸蹄被偏心轴8涨开,旋转的闸壳与两闸蹄接触摩擦的同时,使浮动轴向闸壳旋转方移动,从而使旋转前置方的闸蹄的外圆弧面整个紧压闸壳内壁,增大了闸蹄对闸壳的压力而增大了摩擦阻力,再者增大了闸蹄与闸壳的接触面积而再行增大了摩擦阻力。按国家标准GB3563-83对普通涨闸和浮动式涨闸进行静制动试验的结果表明,手捏闸把的单位手握力所产生的制动力,浮动式涨闸比普通涨闸略有提高,约为1.2倍。但是,这种结构的浮动式涨闸仍然存在下列问题。第一、由于浮动轴的回位弹簧采用线形弹簧,其弹力较小,作用于浮动轴的回位力较小,再者,该回位结构采用将线弹簧缠绕在浮动轴上的形式,其弹簧线易于滑入浮动轴孔与浮动轴间的间隙中,使浮动轴移动阻力增大,严重时甚至将浮动轴卡死在浮动轴孔中不能移动,致使对靠在浮动轴上的两闸蹄端的移动量达不到设计要求,严重时浮动轴不能被推动而仍然成为固定式铰点,两闸蹄仍然成为制动力不相等的紧蹄和松蹄,不能获得预想的制动效果。其次,在制动状态浮动轴被推动后,在松闸回位时,仍然由于可能出现的浮动轴的上述受阻现象和回位弹力小的原因,浮动轴不易回位,致使对靠在浮动轴上的两闸蹄端难于脱离与闸壳内壁的接触,造成车轮转动阻力增大,甚至处于制动状态下转动,使车辆行使费力。第二,在制动前的静态时,浮动轴在浮动轴孔中的位置的确定因素,主要是浮动轴左右两边的弹簧线的弹簧张力的比值,由于线弹簧的张力难于控制,浮动轴在浮动轴孔内的位置便是游动不定的,当制动前浮动轴未紧贴在与闸壳转向相反侧的浮动轴孔的孔壁上时,会产生制动时的反向冲击,而引起强烈的刹车振动,严重时甚至会损坏车辆零件,造成人身事故。再者,由于制动前浮动轴游动不定,制动时浮动轴的位移量难于控制,也是这种涨闸不能获得预想效果的原因。第三,制动臂裸露在外,且端盖上还设置有向外伸出的支板臂,使涨闸的结构不太紧凑美观,与车架相联的支板臂和与拉杆相联的制动臂铰头的装配互换性差;此外,不便于包装,其包装尺寸较大,运输储放所占空间较大。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就在于提供一种改进的能提高制动力,无刹车振动、结构紧凑美观的浮动式涨闸。本专利技术采用螺旋弹簧取代线弹簧、用端盖与车轴的固联结构取代端盖与车架的固联结构,采用内藏式制动臂结构来实现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本专利技术的双紧蹄浮动式车闸(附图3-19),包含设置在车轮的轮毂部的闸壳,与闸壳端部吻合的有轴向贯通的浮动轴孔的端盖,在浮动轴孔中设置有伸向端盖内侧并与端盖联接成能作轴向平移的浮动轴,设置在端盖外侧面上的制动臂,设置在制动臂一端的伸入到端盖内侧与浮动轴相对应的偏心轴,与制动臂另一端铰接并能与闸把传动相联的拉杆,呈能与闸壳内壁相吻合的对称圆弧形的其两相对称的一端对靠在浮动轴上其另一端对靠在偏心轴上的两个闸蹄,设置在两闸蹄间联接两闸蹄的抱紧弹簧,在上述端盖上沿轴向设置有与制动臂铰接的固定轴,在上述闸壳旋转前置方向的闸蹄与端盖之间联接有能使浮动轴随闸蹄沿闸壳旋转反向复位并紧贴浮动轴孔壁的螺旋形的回位弹簧,上述浮动轴与浮动轴孔壁间在闸壳旋转方向上和径向上的间隙大于闸蹄与闸壳内壁间的间隙,上述端盖包含设置在制动臂和拉杆外侧的封盖,上述端盖与车架相固联的轮轴相固联。本专利技术的双紧蹄浮动式车闸,在自行车、摩托车等车辆上的安装位置和使用方法与普通涨闸和浮动式涨闸相同。制动时,偏心轴转动分别向左右推动两闸蹄克服抱紧弹簧和回位弹簧的拉力而涨开,与旋转的闸壳的内壁接触摩擦,这种摩擦运动,一方面产生摩擦阻力阻止车轮旋转,另一方面使对靠在浮动轴上的两闸蹄端和浮动轴同时沿闸壳旋转方向和径向移动,并使该两闸蹄端产生错动,使两闸蹄的外圆弧面与闸壳内壁充分接触摩擦,阻止车轮旋转。松开制动时,偏心轴复位,两闸蹄在抱紧弹簧拉力下回收复位,同时在回位弹簧拉力下浮动轴随两闸蹄沿闸壳旋转反向和径向复位并紧贴浮动轴孔壁。本专利技术的双紧蹄浮动式车闸与原有的普通涨闸和浮动式涨闸相比较,具有如下明显的优点和显著的效果。1、本专利技术中浮动轴不受其他相邻件的影响,移动灵活,由于浮动轴与浮动轴孔壁间的在闸壳旋转方向上和径向上的间隙大于闸蹄与闸壳内壁间的间隙,制动时能保证闸蹄的全部外圆弧面与闸壳内壁充分接触摩擦,增大了接触摩擦面积,增大了制动力。本专利技术的两闸蹄均成为具有较大制动力的紧蹄。按国家标准GB3563-83规定进行静制动试验,其结果表明,手捏闸把的单位手握力所产生的制动力,本专利技术的双紧蹄浮动式车闸分别约为普通涨闸和浮动式涨闸的4倍和3.4倍。2、本专利技术的浮动轴在回位弹簧的拉力作用下,制动前的静态时始终紧贴浮动轴孔的孔壁,制动时不会产生反向冲击,无刹车振动,相应提高了车辆和人身的安全性。3、本专利技术将制动臂和拉杆的大部分设置在封盖内而构成内藏式结构,并采用端盖与车轴相固联的结构而去掉了端盖的向外伸出的支板臂,从而使本专利技术结构紧凑美观,防水、防尘;总体积约减小18-32%,总重量约减少26-43%,便于包装、运输、储放;安装在车辆上时,联接点减少,提高了互换性。下面,再用实施例并对照实施例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双紧蹄浮动式车闸作详细说明。附图的简要说明。图1、2是原有的浮动式涨闸的去掉闸蹄的端盖1从内侧看的结构示意图。显示浮动轴3及其回位弹簧7,和用螺钉5固定在端盖内侧的回位板6,外伸裸露的制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装设于车轮的轮毂部作制动车辆用的双紧蹄浮动式车闸,包含设置在轮毂部的闸壳[11],与闸壳的端部相吻合的有轴向贯通的浮动轴孔[12]的端盖[13],在浮动轴孔中设置有伸向端盖内侧并与端盖联接成能作轴向平移的浮动轴[14],设置在端盖外侧面上的制动臂[15],设置在制动臂一端的伸入到端盖内侧与浮动轴相对应的偏心轴[16],与制动臂另一端铰接并能与闸把传动相联的拉杆[17],呈能与闸壳内壁相吻合的对称圆弧形的其两相对称的一端对靠在浮动轴上其另一端对靠在偏心轴上的两个闸蹄[18、19],设置在两闸蹄间联接两闸蹄的抱紧弹簧[20],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端盖上沿轴向设置有与制动臂铰接的固定轴[21],在上述闸壳旋转前置方的闸蹄[19]与端盖之间联接有能使浮动轴随闸蹄沿闸壳旋转反向复位并紧贴浮动轴孔壁的螺旋形的回位弹簧[22],上述浮动轴与浮动轴孔壁间在闸壳旋转方向上和径向上的间隙[a、b]大于闸蹄与闸壳内壁间的间隙[c],上述端盖包含设置在制动臂和拉杆外侧的封盖[23],上述端盖与车架相固联的轮轴[30]相固联。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德良易宗海李龙凌
申请(专利权)人:西南冶金机械厂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51[中国|四川]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