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两级串联燃油过滤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1876158 阅读:1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8-13 02: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两级串联燃油过滤系统,该系统主要包括滤清器座、粗滤器、精滤器三大部分,所述滤清器座底部设置有粗滤器连接管螺栓、精滤器连接管螺栓,所述有粗滤器连接管螺栓与粗滤器相连接,所述精滤器连接管螺栓与精滤器相连接,所述滤清器座还设有粗滤器出油通道,粗滤器进油腔,粗滤器进油通道,钢球,精滤器出油通道,精滤器进油腔,精滤器进油通道,所述钢球设于粗滤器进油腔与粗滤器进油通道之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布置合理,结构紧凑,有效降低了整个燃油系统的压力差,降低了燃油系统流动阻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燃油过滤系统领域,更具体的说,特别涉及一种新型两级串联燃油过滤系统
技术介绍
在现在的燃油过滤系统中,主要由带水分离功能的粗滤器和承担精细过滤的精滤器串联而成。常见的两级过滤系统,将粗滤器、精滤器集成串联布置,该布置结构中两级燃油过滤器整体只能布置在输油泵的一侧,若整体布置在输油泵前端,则处于负压一侧,处于负压端的燃油过滤系统流阻相对偏高,尤其在于使用一段时间后,流阻上升快,进而影响发动机启动性能以及动力性;若布置在输油泵出口端,则串联的燃油滤清器整体处于正压端,正压端过滤器需要承受SOOkPa甚至更大的压力,而粗滤器由于承担水分离功能,含有储水杯或者放水阀结构,储水杯或放水阀的耐压性能相对较差,因此两级串联的燃油过滤器布置在正压端,存在较大的隐患。也有燃油粗滤器与燃油精滤器采用分开布置的过滤方案,粗滤器一般布置在输油泵入口与油箱之间的管路中,处于负压端一侧;精滤器则布置在输油泵出口与高压泵之间的管路中,处于正压端一侧,分开布置能较好解决上述两级串联集成布置的弊端,但占用发动机较大的布置空间,整机布置不美观,与发动机结构紧凑,体积小型化的设计发展方向不符。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两级燃油过滤系统中粗滤器与精滤器分开布置,以及集成布置中燃油过滤器整体处于正压端或整体处于负压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布置合理、结构紧凑、有效降低燃油系统流动阻力的新型两级串联燃油过滤系统。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新型两级串联燃油过滤系统,该系统主要包括滤清器座、粗滤器、精滤器三大部分,所述滤清器座底部设置有粗滤器连接管螺栓、精滤器连接管螺栓,所述有粗滤器连接管螺栓与粗滤器相连接,所述精滤器连接管螺栓与精滤器相连接,所述滤清器座还设有粗滤器出油通道,粗滤器进油腔,粗滤器进油通道,钢球,精滤器出油通道,精滤器进油腔,精滤器进油通道,所述钢球设于粗滤器进油腔与粗滤器进油通道之间。进一步,所述粗滤器进油通道与精滤器进油通道同轴,粗滤器出油通道与精滤器出油通道的轴线相互平行,所述粗滤器出油通道与粗滤器进油通道轴线垂直。进一步,所述粗滤器设有粗滤器滤前内腔和粗滤器滤后内腔,所述精滤器设有精滤器滤前内腔和精滤器滤后内腔。进一步,所述粗滤器滤前内腔与粗滤器进油通道相连通,粗滤器滤后内腔与粗滤器出油通道相连通,所述精滤器滤前内腔与精滤器进油通道相连通,精滤器滤后内腔与精滤器出油通道相连通。进一步,所述粗滤器进油通道通过管路与油箱出油口相连接,粗滤器出油通道通过管路与输油泵入口相连接,精滤器进油通道通过管路与输油泵出口相连接,精滤器出油通道通过管路与高压泵相连接,高压泵通过回油管路与油箱回油口相连接。进一步,所述粗滤器进油通道采用压铸抽芯成型,粗滤器进油通道内壁设置有拔模斜度,钢球与粗滤器进油通道内壁形成过盈配合。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在一个滤清器座上集成了燃油粗滤器和燃油精滤器,粗滤器的出油通道与精滤器的进油通道不直接连通,粗滤器出油通道通过管路连接输油泵入口,精滤器进油通道通过管路连接输油泵出口,实现粗滤器位于负压端,精滤器位于正压端的合理布置,并且过滤器滤后内腔与出油通道同轴,直通式连接结构能减少油道阻力,有效降低整个燃油系统的压力差。本技术使得两级燃油过滤系统布置合理,结构紧凑,降低了燃油系统流动阻力。【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正视图;图2为本技术剖视图;图3为本技术俯视图;图4为本技术滤清器座剖视图;图5为本技术管路连接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图1所示,一种新型两级串联燃油过滤系统,该系统主要包括滤清器座1、粗滤器2、精滤器3三大部分,如图2、图3所示,所述滤清器座I底部设置有粗滤器连接管螺栓15、精滤器连接管螺栓19,所述有粗滤器连接管螺栓15与粗滤器2相连接,所述精滤器连接管螺栓19与精滤器3相连接,所述滤清器座I还设有粗滤器出油通道11,粗滤器进油腔12,粗滤器进油通道13,钢球14,精滤器出油通道16,精滤器进油腔17,精滤器进油通道18,所述钢球14设于粗滤器进油腔12与粗滤器进油通道13之间,所述粗滤器进油通道13采用压铸抽芯成型,粗滤器进油通道13内壁设置有拔模斜度,钢球14与粗滤器进油通道13内壁形成过盈配合。如图2所示,所述粗滤器2设有粗滤器滤前内腔21和粗滤器滤后内腔22,所述精滤器3设有精滤器滤前内腔31和精滤器滤后内腔32,所述粗滤器滤前内腔21与粗滤器进油通道13相连通,粗滤器滤后内腔22与粗滤器出油通道11相连通,所述精滤器滤前内腔31与精滤器进油通道18相连通,精滤器滤后内腔32与精滤器出油通道16相连通。如图4所示,所述粗滤器进油通道13与精滤器进油通道18同轴,粗滤器出油通道11与精滤器出油通道16的轴线相互平行,所述粗滤器出油通道11与粗滤器进油通道13轴线垂直,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如下:如图5所示,所述粗滤器进油通道13通过管路与油箱4出油口相连接,粗滤器出油通道11通过管路与输油泵5入口相连接,精滤器进油通道18通过管路与输油泵5出口相连接,精滤器出油通道16通过管路与高压泵6相连接,高压泵6通过回油管路7与油箱4回油口相连接。本燃油系统油路连通顺序依次为:油箱4出油口一粗滤器进油通道13 —粗滤器进油腔12 —粗滤器滤前内腔21 —粗滤器滤后内腔22 —粗滤器出油通道11 —输油泵5入口一输油泵5出口一精滤器进油通道18 —精滤器进油腔17 —精滤器滤前内腔31 —精滤器滤后内腔32 —精滤器出油通道16 —高压泵6 —回油管路7 —油箱4回油口。在油路顺序中,粗滤器2在输油泵5之前,精滤器3在输油泵5之后,实现粗滤器2负压、精滤器3正压的集成布置。另外,由于粗滤器2、精滤器3的滤后内腔均与出油通道同轴,直通油路,避免了油道曲折回转等结构所产生的压力损失,极大的降低了燃油过滤系统的流动阻力,体现了两级燃油过滤系统合理布置,结构紧凑,低阻设计的特性。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技术的原理,在不脱离本技术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技术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技术范围内。本技术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主权项】1.一种新型两级串联燃油过滤系统,该系统主要包括滤清器座(1)、粗滤器(2)、精滤器(3)三大部分,其特征在于:所述滤清器座(I)底部设置有粗滤器连接管螺栓(15)、精滤器连接管螺栓(19),所述有粗滤器连接管螺栓(15)与粗滤器(2)相连接,所述精滤器连接管螺栓(19)与精滤器(3)相连接,所述滤清器座(I)还设有粗滤器出油通道(11)、粗滤器进油腔(12)、粗滤器进油通道(13)、钢球(14)、精滤器出油通道(16)、精滤器进油腔(17)、精滤器进油通道(18),所述钢球(14)设于粗滤器进油腔(12)与粗滤器进油通道(13)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新型两级串联燃油过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粗滤器进油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新型两级串联燃油过滤系统,该系统主要包括滤清器座(1)、粗滤器(2)、精滤器(3)三大部分,其特征在于:所述滤清器座(1)底部设置有粗滤器连接管螺栓(15)、精滤器连接管螺栓(19),所述有粗滤器连接管螺栓(15)与粗滤器(2)相连接,所述精滤器连接管螺栓(19)与精滤器(3)相连接,所述滤清器座(1)还设有粗滤器出油通道(11)、粗滤器进油腔(12)、粗滤器进油通道(13)、钢球(14)、精滤器出油通道(16)、精滤器进油腔(17)、精滤器进油通道(18),所述钢球(14)设于粗滤器进油腔(12)与粗滤器进油通道(13)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廖鹏峰任勇杰蒋婷梁新波
申请(专利权)人:广西华原过滤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西;4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