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可调整角度的束管,其设有一束体,该束体可设置于自行车前叉的直管,该束体各枢接了上下对应配置的主悬臂与副悬臂,主悬臂与副悬臂的另一端各枢接于一前束体,以上各部形成一四边形的结构,当前束体做上下调整时,因各部形成的四边形结构,使前束体相对束体做平行的移动,因此设于前束体的把手杆不会相对该束体转动,而把手杆上的煞车把手不会产生角度的改变,不需于调整束管角度后再调整煞车把手的角度,可省却再次调整的麻烦。(*该技术在201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运用于自行车的零件,尤指一种可调整角度的束管。
技术介绍
自行车通常做为短程代步用的载人器具而被使用着,一般代步用的自行车骑乘在平坦的路面上并无任何特殊地形,例如高低起伏的路面地形或者泥泞的道路,所以以前的自行车车体上并无装设可调整角度的束管或避振器等零件,加添自行车对应各种地形路况骑乘时的功能。而近年来自行车大量运用做为休闲、运动的器材,进而发展出登山用自行车,公路赛用自行车等等特殊用途的车种,此类自行车车种对应地形或者对车架做轻量化或者加装可调整角度的束管或避振器等零件。其中用于下坡赛用的自行车,其对应下坡的地形,使用了可调整角度的束管做为调整把手杆高低的位置,请参看图5,图中为一可调整角度的束管,该束管设有一束体60,该束管以该束体60束紧装设在前叉的直管70上端,一前束体61,该前束体61一体伸设一连结部611,该前束体61以该连结部611枢接于该束体60,该前束体61插设束紧一把手杆71,一煞车把手72枢接于该把手杆71。现有的可调整角度的束管有使用上的缺点,因该把手杆71被束紧固定于该前束体61,当调整该前束体61角度改变把手杆71位置高低时,枢接在该把手杆71的该煞车把手72的角度因转动也跟着改变,变成不适合使用的角度,因此现有的可调整角度的束管每次在调整角度后,还需调整煞车把手72的角度才可使用,而每一次可调整角度的束管的调整后都需再调整一次煞车把手72的角度,实在是非常的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现有的可调整角度的束管,其调整角度后还需再次调整煞车把手,而造成不便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可调整角度的束管,其设有一种可调整角度的束管,其包括一束体、一主悬臂、一副悬臂、一前束体及一调整装置;该束体设有一纵向束槽,该主悬臂及该副悬臂各分别以一端枢接于该束体,该主悬臂及该副悬臂上下对应配置,并经该主悬臂及该副悬臂分别以另一端枢接于该前束体,该前束体设有一横向管束槽,该调整装置设于该主悬臂及该副悬臂之间,并让该主悬臂及该副悬臂相互保持一定距离。本技术进一步将主悬臂与所述副悬臂设为等长且呈平行的配置;并于该主悬臂两侧各设有一相对的长形板片,两长形板片之间以一补强件连结,该主悬臂各以该长形板片的一端枢接于该束体,另一端枢接于该前束体;于该副悬臂两侧各设有一相对的长形板片,两长形板片之间设有一补强件连结,该副悬臂各以该长形板片的一端枢接于该束体,另一端枢接于前束体;该调整装置设有一套筒、一从动块体及一调整转轴;该套筒枢穿设于主悬臂,该从动块体枢穿于副悬臂,该调整转轴一端设有一旋钮,其穿过该套筒螺锁在该从动块体,于该调整转轴在该套筒的另一端设有一挡块。本技术以该束体、主悬臂、副悬臂及前束体形成一四边形的结构,因此当前束体调整角度时,其相对该束体做平行的移动,并不会转动,因此设于该前束体其中的把手杆不会相对该束体转动,故把手杆其上的煞车把手并不会旋转,所以于调整束管角度后并不需要再次转动调整其角度,解决了现有的可调整角度的束管每次调整角度后需再调整煞车把手角度的问题;且本技术设有一调整装置,使用时转动该调整转轴的旋钮,可将从动块体旋近或旋远,进而使主悬臂和副悬臂互相靠近或离开,达到调整角度的功效,又该调整转轴轴向固定在该套筒上做自转,因此当本技术调整到位之后,该套筒与该从动块体的距离即保持不变,以此固定整体。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分解图;图2为本技术的立体图;图3为本技术的侧视剖面图;图4为本技术的动作示意图;图5为现有的可调整角度的束管的动作示意图。图中符号说明10 束体 12 枢接部121孔洞 122孔洞20 主悬臂21 长形板片22 长形板片 23 补强件30 副悬臂31 长形板片32 长形板片 33 补强件40 调整装置 41 套筒411孔42 从动块体421螺孔 43 调整转轴431螺柱 432旋钮433挡块 50 前束体51 束槽 52 枢接部 521孔洞 522孔洞60 束体 61 前束体611连结部 70 直管71 把手杆 72 煞车把手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为一种可调整角度的束管,请参看图1、2、3,其设有一束体10,该束体10断面成C形并设有一束槽,该束体10以该束槽可设置于自行车前叉的直管70,于该束体10外壁面一端形成一枢接部12,该枢接部12上部及下部各横向穿设一孔洞121、122;一主悬臂20,该主悬臂20两侧各设有一相对的长形板片21,两长形板片21、22各自两端设有一孔且之间设有一补强件23,该补强件23以其两端固设于两长形板片21、22远该管束体10的半段,该主悬臂20以其一对长形板片21、22一端的孔以一轴穿过枢设于该管束体10枢接部12的上部孔洞121;一副悬臂30,该副悬臂30两侧各设有一相对的长形板片31、32,两长形板片31、32各自两端设有一孔且之间设有一补强件33,该补强件33以其两端固设于两长形板片31、32近该束体10的半段,该副悬臂30以其一对长形板片31、32一端的孔以一轴枢设于该束体10枢接部12的下部孔洞122,该副悬臂30与该主悬臂20等长且其平行该主悬臂20;一调整装置40,该调整装置40设有一套筒41、一从动块体42及一调整转轴43;该套筒41其中贯设一孔411,该套筒41置于该主悬臂20的一对长形板片21、22之间近该束体10处,并以其两侧分别枢穿于该主悬臂20的一对长形板片21、22;该从动块体42为倒T形,于其中央贯设有一螺孔421,该从动块体42置于该副悬臂30的一对长形板片31、32之间远该束体处10,并以其两侧分别枢穿于该副悬臂30的一对长形板片31、32; 该调整转轴43设有一螺柱431,该螺柱431一端设有一旋钮432,该调整转轴43由该主悬臂20外以该螺柱31另一端穿过该套筒41的孔411,该调整转轴43的旋钮432抵住该套筒41一端,该调整转轴43于该套筒41的另一端在螺柱431近该套筒41处设有一挡块433,该挡块为管状,其外壁管径略小于该套筒41的孔411,其内设有螺纹螺合该螺柱431,于该挡块433下端缘垂直壁面伸设一环肋,该环肋上端卡制该套筒41,该调整转轴43非旋钮432的一端螺锁入该从动块体42的螺孔421;一前束体50,该前束体50为对合的两半壳体,该前束体50中形成一束槽51,该前束体50的束槽51可束紧固设一把手杆71,该把手杆71上枢接一煞车把手72,于该前束体50近该主悬臂20及该副悬臂30一端形成一枢接部52,该枢接部52上部及下部各横向穿设一孔洞521、522,该主悬臂20以其一对长形板片21、22另一端的孔以一轴穿过枢设于该前束体50枢接部52的上部孔洞521,该副悬臂30以其一对长形板片31、32的另一端的孔以一轴穿过枢设于该前束体50枢接部52的下部孔洞522,该束体10枢接部12与该主悬臂20、该副悬臂30及该前束体50枢接部52形成一四边形的结构;另外,本技术也可不设有该调整装置40,改为一固定件,如螺栓和螺帽的组合,分别将各螺栓穿过该上悬臂20及该下悬臂30两端的孔及相对应的该束体10枢接部12的孔洞121、122及该前束体50枢接部52的孔洞521、522,以螺帽螺合各螺栓将该上悬臂2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调整角度的束管,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束体、一主悬臂、一副悬臂、一前束体及一调整装置;其中: 该束体设有一束槽,该主悬臂及该副悬臂各分别以一端枢接于该束体,该主悬臂及该副悬臂为上、下对应配置,并经该主悬臂及该副悬臂的另一端分别枢接于该前束体,该前束体设有一束槽,该调整装置设于该主悬臂及该副悬臂之间,并让该主悬臂及该副悬臂相互保持一定距离而定位。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调整角度的束管,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束体、一主悬臂、一副悬臂、一前束体及一调整装置;其中该束体设有一束槽,该主悬臂及该副悬臂各分别以一端枢接于该束体,该主悬臂及该副悬臂为上、下对应配置,并经该主悬臂及该副悬臂的另一端分别枢接于该前束体,该前束体设有一束槽,该调整装置设于该主悬臂及该副悬臂之间,并让该主悬臂及该副悬臂相互保持一定距离而定位。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整角度的束管,其中,所述主悬臂与所述副悬臂等长且呈平行配置,该主悬臂两侧各设有一相对的长形板片,两长形板片各自两端设有一孔,且之间设有一以其两端固设于两长形板片的补强件,该主悬臂以一对长形板片的一端用一轴枢接于该束体,一对长形板片的另一端用一轴枢接于前束体;该副悬臂两侧各设有一相对的长形板片,两长形板片各自两端设有一孔,且之间设有一以其两端固设于两长形板片的补强件,该副悬臂以一对长形板片的一端用一轴枢接于该束体,一对长形板片的另一端用一轴枢接于前束体。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调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温宜玲,
申请(专利权)人:温宜玲,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