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拉V塔吊装运输平板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846067 阅读:98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8-07 12: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拉V塔的吊装技术,具体是一种自制拉V塔吊装运输平板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拉V塔的吊装方法吊装成本较高、吊装效率较低、容易损坏吊车的问题。自制拉V塔吊装运输平板车,包括车架部分、车轮部分;所述车架部分包括前上横梁、后上横梁、中上横梁、前下横梁、左上纵梁、右上纵梁、中上纵梁、左下纵梁、右下纵梁、中下纵梁、左前立柱、右前立柱、中前立柱、左后立柱、右后立柱、中后立柱、左后斜立柱、右后斜立柱、中后斜立柱;所述车轮部分包括两个尼龙滑轮组;每个尼龙滑轮组均包括一根轮轴和三个并排转动装配于轮轴上的尼龙滑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适用于拉V塔的吊装,同样适用于其它类型铁塔的吊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拉V塔的吊装技术,具体是一种自制拉V塔吊装运输平板车
技术介绍
拉V塔是输电线路铁塔中应用十分广泛的一个类型。在拉V塔的组塔施工过程中,对拉V塔进行吊装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拉V塔的吊装方法主要分为如下两种:第一种吊装方法是采用两台吊车分别吊起拉V塔的塔头和塔腿,然后由两台吊车共同将拉V塔吊运至施工地点。此种吊装方法存在的问题是:其一,由于采用了两台吊车,导致吊车的使用成本较高,由此导致吊装成本较高。其二,由于采用了两台吊车,导致吊车的转移和支设比较繁琐,由此导致吊装效率较低。第二种吊装方法是采用一台吊车吊起拉V塔的塔头,并将拉V塔的塔腿拖在地面上,然后由该台吊车将拉V塔拖动至施工地点,此种吊装方法存在的问题是:其一,在拖动过程中,拉V塔的塔腿与地面之间会产生巨大的摩擦力,由此容易损坏吊车。其二,在拖动过程中,当拉V塔的塔腿碰到硬质阻挡物(例如树根)或者坑洼地形时,拖动便会发生中断,由此同样导致吊装效率过低。基于此,有必要专利技术一种全新的拉V塔的吊装设备,以解决现有拉V塔的吊装方法存在的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为了解决现有拉V塔的吊装方法吊装成本较高、吊装效率较低、容易损坏吊车的问题,提供了一种自制拉V塔吊装运输平板车。本技术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自制拉V塔吊装运输平板车,包括车架部分、车轮部分;所述车架部分包括前上横梁、后上横梁、中上横梁、前下横梁、左上纵梁、右上纵梁、中上纵梁、左下纵梁、右下纵梁、中下纵梁、左前立柱、右前立柱、中前立柱、左后立柱、右后立柱、中后立柱、左后斜立柱、右后斜立柱、中后斜立柱;所述车轮部分包括两个尼龙滑轮组;每个尼龙滑轮组均包括一根轮轴和三个并排转动装配于轮轴上的尼龙滑轮;其中,后上横梁的长度与前上横梁的长度相等;后上横梁平行设置于前上横梁的正后方;中上横梁的数目为十根;十根中上横梁的长度均与前上横梁的长度相等;十根中上横梁由前向后等距平行设置于前上横梁和后上横梁之间;前下横梁的长度与前上横梁的长度相等;前下横梁平行设置于前上横梁的正下方;左上纵梁的前端与前上横梁的左端垂直焊接;左上纵梁的后端与后上横梁的左端垂直焊接;左上纵梁的中部分别与十根中上横梁的左端垂直焊接;右上纵梁的前端与前上横梁的右端垂直焊接;右上纵梁的后端与后上横梁的右端垂直焊接;右上纵梁的中部分别与十根中上横梁的右端垂直焊接;中上纵梁的数目为三根;三根中上纵梁由左向右等距平行设置于左上纵梁和右上纵梁之间;三根中上纵梁的前端均与前上横梁的中部垂直焊接;三根中上纵梁的后端均与后上横梁的中部垂直焊接;左下纵梁的长度小于左上纵梁的长度;左下纵梁平行设置于左上纵梁的下方,且左下纵梁的前端与左上纵梁的前端齐平;右下纵梁的长度与左下纵梁的长度相等;右下纵梁平行设置于右上纵梁的下方,且右下纵梁的前端与右上纵梁的前端齐平;中下纵梁的数目为三根;三根中下纵梁一一对应平行设置于三根中上纵梁的下方,且三根中下纵梁的前端与三根中上纵梁的前端齐平;左前立柱的上端与左上纵梁的前端垂直焊接;左前立柱的下端与左下纵梁的前端垂直焊接;右前立柱的上端与右上纵梁的前端垂直焊接;右前立柱的下端与右下纵梁的前端垂直焊接;中前立柱的数目为三根;三根中前立柱由左向右等距平行设置于左前立柱和右前立柱之间;三根中前立柱的上端均与前上横梁的中部垂直焊接;三根中前立柱的下端均与前下横梁的中部垂直焊接;左后立柱的上端与左上纵梁的中部垂直焊接;左后立柱的下端与左下纵梁的后端垂直焊接;右后立柱的上端与右上纵梁的中部垂直焊接;右后立柱的下端与右下纵梁的后端垂直焊接;中后立柱的数目为三根;三根中后立柱的上端与三根中上纵梁的中部—对应垂直焊接;三根中后立柱的下端与三根中下纵梁的后端对应垂直焊接;左后斜立柱的上端与左上纵梁的后端倾斜焊接;左后斜立柱的下端与左下纵梁的后端倾斜焊接;右后斜立柱的上端与右上纵梁的后端倾斜焊接;右后斜立柱的下端与右下纵梁的后端倾斜焊接;中后斜立柱的数目为三根;三根中后斜立柱的上端与三根中上纵梁的后端—对应倾斜焊接;三根中后斜立柱的下端与三根中下纵梁的后端一一对应倾斜焊接;其中一根轮轴的两端分别垂直贯穿支撑于左下纵梁的中部和位置靠左的中下纵梁的中部;另一根轮轴的两端分别垂直贯穿支撑于右下纵梁的中部和位置靠右的中下纵梁的中部。具体使用过程如下:首先,采用一台吊车将拉V塔的塔腿吊起,并将拉V塔的塔腿放在车架部分的前上横梁、后上横梁、中上横梁上。然后,采用该台吊车将拉V塔的塔头吊起,并由该台吊车拖动拉V塔的塔头。在拖动过程中,由于拉V塔的塔头始终高于塔腿,车架部分始终支撑着拉V塔的塔腿并且始终保持向后倾斜,车轮部分则始终随着该台吊车一起行进,该台吊车和本技术所述的自制拉V塔吊装运输平板车由此共同将拉V塔运输至施工地点。在上述过程中,车架部分的前下横梁、左上纵梁、右上纵梁、中上纵梁、左下纵梁、右下纵梁、中下纵梁、左前立柱、右前立柱、中前立柱、左后立柱、右后立柱、中后立柱共同保证了车架部分的结构稳固性。车架部分的左后斜立柱、右后斜立柱、中后斜立柱则共同保证了车架部分在向后倾斜时不会与地面发生摩擦,由此保证了拖动的顺畅性。基于上述过程,与现有拉V塔的吊装方法相比,本技术所述的自制拉V塔吊装运输平板车具有如下优点:其一,与现有的第一种吊装方法相比,本技术所述的自制拉V塔吊装运输平板车仅采用一台吊车即可将拉V塔运输至施工地点,由此一方面有效降低了吊车的使用成本,另一方面有效简化了吊车的转移和支设,从而一方面有效降低了吊装成本,另一方面有效提高了吊装效率。其二,与现有的第二种吊装方法相比,本技术所述的自制拉V塔吊装运输平板车使得拉V塔的塔腿在拖动过程中不再与地面进行直接接触,由此一方面有效消除了拉V塔的塔腿与地面之间的巨大摩擦力,另一方面使得拉V塔的塔腿即使碰到硬质阻挡物(例如树根)或者坑洼地形,也能够借助车轮部分顺利通过,从而一方面有效避免了损坏吊车,另一方面有效提高了吊装效率。本技术有效解决了现有拉V塔的吊装方法吊装成本较高、吊装效率较低、容易损坏吊车的问题,适用于拉V塔的吊装,同样适用于其它类型铁塔的吊装。【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A-A剖视图。图3是图1的左视图。图4是图1的右视图。图5是图1的俯视图。图中:1-前上横梁,2-后上横梁,3-中上横梁,4-前下横梁,5-左上纵梁,6-右上纵梁,7-中上纵梁,8-左下纵梁,9-右下纵梁,10-中下纵梁,11-左前立柱,12-右前立柱,13-中如立柱,14-左后立柱,15-右后立柱,16-中后立柱,17-左后斜立柱,18-右后斜立柱,19-中后斜立柱,20-轮轴,21-尼龙滑轮。【具体实施方式】自制拉V塔吊装运输平板车,包括车架部分、车轮部分;所述车架部分包括前上横梁1、后上横梁2、中上横梁3、前下横梁4、左上纵梁5、右上纵梁6、中上纵梁7、左下纵梁8、右下纵梁9、中下纵梁10、左前立柱11、右前立柱12、中前立柱13、左后立柱14、右后立柱15、中后立柱16、左后斜立柱17、右后斜立柱18、中后斜立柱19 ;所述车轮部分包括两个尼龙滑轮组;每个尼龙滑轮组均包括一根轮轴20和三个并排转动装配于轮轴20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制拉V塔吊装运输平板车,其特征在于:包括车架部分、车轮部分;所述车架部分包括前上横梁(1)、后上横梁(2)、中上横梁(3)、前下横梁(4)、左上纵梁(5)、右上纵梁(6)、中上纵梁(7)、左下纵梁(8)、右下纵梁(9)、中下纵梁(10)、左前立柱(11)、右前立柱(12)、中前立柱(13)、左后立柱(14)、右后立柱(15)、中后立柱(16)、左后斜立柱(17)、右后斜立柱(18)、中后斜立柱(19);所述车轮部分包括两个尼龙滑轮组;每个尼龙滑轮组均包括一根轮轴(20)和三个并排转动装配于轮轴(20)上的尼龙滑轮(21);其中,后上横梁(2)的长度与前上横梁(1)的长度相等;后上横梁(2)平行设置于前上横梁(1)的正后方;中上横梁(3)的数目为十根;十根中上横梁(3)的长度均与前上横梁(1)的长度相等;十根中上横梁(3)由前向后等距平行设置于前上横梁(1)和后上横梁(2)之间;前下横梁(4)的长度与前上横梁(1)的长度相等;前下横梁(4)平行设置于前上横梁(1)的正下方;左上纵梁(5)的前端与前上横梁(1)的左端垂直焊接;左上纵梁(5)的后端与后上横梁(2)的左端垂直焊接;左上纵梁(5)的中部分别与十根中上横梁(3)的左端垂直焊接;右上纵梁(6)的前端与前上横梁(1)的右端垂直焊接;右上纵梁(6)的后端与后上横梁(2)的右端垂直焊接;右上纵梁(6)的中部分别与十根中上横梁(3)的右端垂直焊接;中上纵梁(7)的数目为三根;三根中上纵梁(7)由左向右等距平行设置于左上纵梁(5)和右上纵梁(6)之间;三根中上纵梁(7)的前端均与前上横梁(1)的中部垂直焊接;三根中上纵梁(7)的后端均与后上横梁(2)的中部垂直焊接;左下纵梁(8)的长度小于左上纵梁(5)的长度;左下纵梁(8)平行设置于左上纵梁(5)的下方,且左下纵梁(8)的前端与左上纵梁(5)的前端齐平;右下纵梁(9)的长度与左下纵梁(8)的长度相等;右下纵梁(9)平行设置于右上纵梁(6)的下方,且右下纵梁(9)的前端与右上纵梁(6)的前端齐平;中下纵梁(10)的数目为三根;三根中下纵梁(10)一一对应平行设置于三根中上纵梁(7)的下方,且三根中下纵梁(10)的前端与三根中上纵梁(7)的前端齐平;左前立柱(11)的上端与左上纵梁(5)的前端垂直焊接;左前立柱(11)的下端与左下纵梁(8)的前端垂直焊接;右前立柱(12)的上端与右上纵梁(6)的前端垂直焊接;右前立柱(12)的下端与右下纵梁(9)的前端垂直焊接;中前立柱(13)的数目为三根;三根中前立柱(13)由左向右等距平行设置于左前立柱(11)和右前立柱(12)之间;三根中前立柱(13)的上端均与前上横梁(1)的中部垂直焊接;三根中前立柱(13)的下端均与前下横梁(4)的中部垂直焊接;左后立柱(14)的上端与左上纵梁(5)的中部垂直焊接;左后立柱(14)的下端与左下纵梁(8)的后端垂直焊接;右后立柱(15)的上端与右上纵梁(6)的中部垂直焊接;右后立柱(15)的下端与右下纵梁(9)的后端垂直焊接;中后立柱(16)的数目为三根;三根中后立柱(16)的上端与三根中上纵梁(7)的中部一一对应垂直焊接;三根中后立柱(16)的下端与三根中下纵梁(10)的后端一一对应垂直焊接;左后斜立柱(17)的上端与左上纵梁(5)的后端倾斜焊接;左后斜立柱(17)的下端与左下纵梁(8)的后端倾斜焊接;右后斜立柱(18)的上端与右上纵梁(6)的后端倾斜焊接;右后斜立柱(18)的下端与右下纵梁(9)的后端倾斜焊接;中后斜立柱(19)的数目为三根;三根中后斜立柱(19)的上端与三根中上纵梁(7)的后端一一对应倾斜焊接;三根中后斜立柱(19)的下端与三根中下纵梁(10)的后端一一对应倾斜焊接;其中一根轮轴(20)的两端分别垂直贯穿支撑于左下纵梁(8)的中部和位置靠左的中下纵梁(10)的中部;另一根轮轴(20)的两端分别垂直贯穿支撑于右下纵梁(9)的中部和位置靠右的中下纵梁(10)的中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岩周鑫石建明常宇龙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十七局集团电气化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西;1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