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可折叠篷架之自行车拖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82293 阅读:17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具有可折叠篷架之自行车拖车,包含一底架单元、一枢设在该底架单元上的篷架及二枢接在该篷架与该底架单元之间的伸缩棒。藉此,利用该伸缩棒之设置,该篷架之一主框杆可在一全开位置、一极限位置及一收合位置之间产生变化,且该主框杆在收合位置时,该等伸缩棒可呈自锁状态,且使得该篷架保持收折定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是有关于一种自行车的配备器具,特别是指一种可连结在自行车之车架上的具有可折叠篷架之自行车拖车
技术介绍
在工商业逐渐蓬勃发展且生活日益忙碌的现代社会,自行车是假日休闲、运动的最佳选择,更是亲子互动的最佳媒介。但是碍于自行车本身的结构限制,欲利用自行车搭载幼童时,基于安全性、舒适性的考量,大多是在自行车车架上连结一可供幼童乘坐的拖车。如图1及图2所示,现有一种自行车拖车(美国专利第5474316号专利案),包含一底架单元1、一枢设在该底架单元1上的篷架2及一夹具3。该底架单元1具有一底框件101、二枢接在该底框件101上且向上凸伸的支撑杆102及二分别枢设于该等支撑杆102顶部的枢接件103,该篷架2具有一枢设在该底框件101上的主框杆201、一连接在该主框杆201一后端部的悬杆202,且利用该等悬杆202连接在该等枢接件103上,可使该篷架2具有相对于该底框件101产生收折之功能。该夹具3是同时束夹固定在其中一支撑杆102与所相对应的悬杆202上,并具有一夹板301及一可穿过该夹板301的插销302。再如图3所示,当欲操作该篷架2相对于底框件101产生收折时,必须先将该夹具3自支撑杆102与悬杆202衔接处拆下,且利用该等悬杆202相对于该等枢接件103产生枢转、该等支撑杆102相对于该底框件101产生枢转,就可使该篷架2达到收折目的。虽然,这种拖车具有可适时收折、展开之功能,但该篷架2由展开状态操作呈收折状态时,尚必须先拆下夹具3,展开后又必须将夹具3束夹固定,所以操作相当麻烦,且收折后的篷架2并不具有自锁、定位功能。另外,美国专利第5577746号专利案,虽然亦具有篷架可收折之功能,但收折后也无法自锁定位。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之目的,即在提供一种利用二伸缩棒之设置可使一篷架在一收合位置时产生自锁定位之具有可折叠篷架之自行车拖车。因此,本专利技术之目的,即在提供一种利用二伸缩棒之设置可使一篷架在一收合位置时产生自锁定位之具有可折叠篷架之自行车拖车。于是,本专利技术具有可折叠篷架之自行车拖车,包含一底架单元、一枢设在该底架单元上的篷架及至少一枢接在该篷架与该底架单元之间的伸缩棒。该底架单元具有一底框件、二轴设在该底框件上的轮体及一枢接在该底框件上的连结件,该底框件具有一供该连结件枢接的前端部、一与该前端部相反设置的后端部、二介于该前、后端部之间且供该等轮体轴设的轮轴部及至少一对应该等轮轴部且向上凸出的定位架,该定位架具有一设于顶部的枢接部。该篷架具有一枢设在该底框件上的主框杆,该主框杆呈U型,并具有一枢接在该底框件之前端部的枢接端部及一与该枢接端部呈相反设置的握持端部,该握持端部位于该底框件之后端部上方,该主框杆之握持端部可在一远离于该底框件之后端部的全开位置、一趋近于该底框件之后端部的收合位置及一介于该全开位置与该收合位置之间的一极限位置产生变化。该伸缩棒具有一第一杆件及一沿一轴线与该第一杆部互相套接的第二杆件,该第一杆件具有一连接在该底框件上且趋近于该转轴部的底端部,该第二杆件具有一与该底端部相反设置且枢接在该主框杆之握持端部内侧的顶端部,该第一杆部可沿该轴线相对于该第二杆部产生伸缩,且对应该主框杆之全开位置,该第一、二杆件的底、顶端部之间具有一最大距离,对应该主框件之极限位置,该第一、二杆件的底、顶端部之间具有一最小距离,对应该主框杆之收合位置,该第一、二杆件的底、顶端部之间具有一大于该最小距离但是小于该最大距离的一中间距离。藉此,本专利技术之篷架主框杆在全开位置及收合位置时都可获得定位,且在收合位置时并可产生自锁作用,且收折、展开之操作相当方便、快速。附图说明有关本专利技术之前述及其他
技术实现思路
、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图式之一个较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呈现。图1是现有一种自行车拖车的立体示意图;图2是该种自行车拖车之一枢接部位的立体示意图;图3是该种自行车拖车的收折示意图;图4是一前视图,说明本专利技术具有可折叠篷架之自行车拖车的一较佳实施例;图5是本专利技术上述较佳实施例之一俯视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上述较佳实施例之一侧视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上述较佳实施例之一收折完成示意图,说明一篷架之握持端部趋近于一底框件;及图8是本专利技术上述较佳实施例之一操作动作示意图,说明该篷架之握持端部可在一全开位置、一收合位置及一介于该全开位置与该收合位置之间的一极限位置产生变化。具体实施例方式如图4、图5及图6所示,本专利技术具有可折叠篷架之自行车拖车较佳实施例,包含一底架单元10、一枢设在该底架单元10上的篷架20、二枢接在该篷架20与该底架单元10之间的伸缩棒30及一遮篷40。该底架单元10具有一呈中空环框状的底框件11、二轴设在该底框件11上的轮体12及一枢接在该底框件11上的连结件13。该底框件11具有一前端部111、一与该前端部111相反设置的后端部112、二介于该前、后端部111、112之间且供该等轮体12轴设的轮轴部113及二位在该等轮轴部113与该等后端部112之间且向上凸出的定位架114,该等定位架114各具有一设于顶部的枢接部115。该连结件13是可连结在自行车之车架上(图未示)。该篷架20具有一枢设在该底框件11上的主框杆21及一枢接在该主框杆21上的支撑框杆22。该主框杆21呈U型,并具有二枢接在该底框件11之前端部111的枢接端部211及一介于该等枢接端部211之间的握持端部212,该握持端部212位于该底框件11之后端部112上方。该支撑框杆22亦呈U型,且枢接在该枢接端部211上。本实施例的该等伸缩棒30是采用气压棒,并各具有一第一杆件31及一沿一轴线L与该第一杆部31互相套接的第二杆件32。该第一杆件31具有一枢接在该底框件11之枢接部115上的底端部311,该第二杆件32具有一与该底端部311相反设置且枢接在该主框杆21之握持端部212内侧的顶端部321,该第一杆部31恒具有沿该轴线L朝该第二杆部32外部伸出之弹力。该遮蓬40是包覆在该篷架20与该底架单元10外部,且受该支撑框杆22之撑张可达到展开定型目的。再如图4及图8实线所示,该篷架20之主框杆21是在一远离于该底框件11的全开位置,此时,该等伸缩棒30的底、顶端部311、321之间具有一最大距离D1。且该遮篷40是受到该篷架20的支撑而呈一撑张状态,当幼童乘坐在该拖车内部时,即可利用撑张的篷架20及遮篷40,而达到遮蔽之目的。当该篷架20及遮篷40欲收折时,使用者可对该篷架20之握持端部212向下压制,且使得该篷架20的握持端部212逐渐趋近于该底框件11的后端部112,如图8假想线所示,当该等伸缩棒30的底、顶端部311、321之间具有一最小距离D3时,该篷架20的主框杆21是在一极限位置,此时,该等伸缩棒30的轴线L概平行于水平面。又如图7及图8假想线所示,当使用者继续压制该篷架20之握持端部212,且使该篷架20的握持端部212更趋近于该底框件11的后端部112时,则在该第一、二杆件31、32的底、顶端部311、321之间具有一大于该最小距离D3但是小于该最大距离D1的一中间距离D2,此时,该篷架20的主框杆21是在一收合位置,且形成一自锁作用,该遮篷40也随着该篷架20而达到收折目的。且,利用该等伸缩棒30之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具有可折叠篷架之自行车拖车,其特征为:一底架单元,具有一底框件、二轴设在该底框件上的轮体及一枢接在该底框件上的连结件,该底框件具有一供该连结件枢接的前端部、一与该前端部相反设置的后端部、二介于该前、后端部之间且供该等轮体轴设的轮 轴部;一篷架,具有一枢设在该底框件上的主框杆,该主框杆呈U型,并具有一枢接在该底框件之前端部的枢接端部及一与该枢接端部呈相反设置的握持端部,该握持端部位于该底框件之后端部上方,该主框杆之握持端部可在一远离于该底框件之后端部的全开位置 、一趋近于该底框件之后端部的收合位置及一介于该全开位置与该收合位置之间的一极限位置产生变化;及至少一伸缩棒,具有一第一杆件及一沿一轴线与该第一杆部互相套接的第二杆件,该第一杆件具有一连接在该底框件上且趋近于该转轴部的底端部,该第二杆 件具有一与该底端部相反设置且枢接在该主框杆之握持端部内侧的顶端部,该第一杆部可沿该轴线相对于该第二杆部产生伸缩,且对应该主框杆之全开位置,该第一、二杆件的底、顶端部之间具有一最大距离,对应该主框件之极限位置,该第一、二杆件的底、顶端部之间具有一最小距离,对应该主框杆之收合位置,该第一、二杆件的底、顶端部之间具有一大于该最小距离但是小于该最大距离的一中间距离。...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政男
申请(专利权)人:捷安特中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