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下边梁装配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821667 阅读:408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8-03 16: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汽车下边梁装配结构,包括前下边梁和后下边梁两部分,所述前下边梁与所述后下边梁前后相接且间隙配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有效避免由于下边梁过长造成的装配困难甚至断裂的问题;而且能有效缓冲使用过程中对前下边梁和后下边梁的冲击,延长了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汽车下边梁装配结构,属于汽车配件制造

技术介绍
由于现有的下边梁都是整条成型的,而且在下边梁制造过程中难免会产生误差,当制作的下边梁尺寸大于需求尺寸时,就会给装配过程带来困难,如果强行装配甚至有可能造成下边梁断裂,而且整条的下边梁装配在汽车上无法承受汽车给下边梁造成的压力,容易断裂。中国专利文件ZL 201120420981.7和ZL201120505255.5均公开了一种整条成型的下边梁,在制作过程中都不可避免的会产生误差,也都存在因下边梁尺寸过大而产生的装配困难甚至断裂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一种容易安装,且对下边梁本身没有损害的下边梁装配结构。本技术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提出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汽车下边梁装配结构,包括前下边梁和后下边梁两部分,所述前下边梁与所述后下边梁前后相接且间隙配合。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前下边梁靠近后下边梁一端设有凸起,所述后下边梁靠近前下边梁一端内部设有卡槽,所述凸起与所述卡槽相配合。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凸起前端至少设有一个凹槽,且所述凹槽均匀分布在所述凸起前端。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凹槽有三个,且均匀分布在所述凸起前端。本技术的技术效果为:由于前下边梁和后下边梁之间采用间隙配合,就避免了下边梁过长造成的装配困难甚至断裂的问题;而且能有效缓冲使用过程中对前下边梁和后下边梁的冲击,延长了使用寿命。由于前下边梁靠近后下边梁一端设有凸起,后下边梁靠近前下边梁一端内部设有卡槽,所述凸起与所述卡槽相配合,使得前、后下边梁之间连接稳定。由于凸起前端均匀设有至少一个凹槽,装配过程中可缓冲前、后下边梁之间的挤压力。【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作进一步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主视图;图2为图1中前下边梁主视图;图3为图1中后下边梁后视图;上述附图的附图标记为:前下边梁1,凸起11,凹槽12,后下边梁2,卡槽21。【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具体的描述:实施例一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汽车下边梁装配结构,包括前下边梁I和后下边梁2两部分,前下边梁I与后下边梁2前后相接。如图2所示,前下边梁I靠近后下边梁2 —端设有凸起11,凸起11前端均匀设有三个凹槽12。如图3所示,后下边梁2靠近前下边梁I 一端内部设有卡槽21。本实施例的汽车下边梁装配结构中,前下边梁I和后下边梁连接处为间隙配合,凸起11与卡槽12相配合。实施例二本实施例其余部分与实施例一结构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所述凸起11前端均匀设有两个凹槽12。本技术的汽车下边梁装配结构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采用等同替换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内。【主权项】1.一种汽车下边梁装配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前下边梁和后下边梁两部分,所述前下边梁与所述后下边梁前后相接且间隙配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汽车下边梁装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下边梁靠近后下边梁一端设有凸起,所述后下边梁靠近前下边梁一端内部设有卡槽,所述凸起与所述卡槽相配合。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汽车下边梁装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前端至少设有一个凹槽,且所述凹槽均匀分布在所述凸起前端。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汽车下边梁装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有三个,且均匀分布在所述凸起前端。【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汽车下边梁装配结构,包括前下边梁和后下边梁两部分,所述前下边梁与所述后下边梁前后相接且间隙配合;本技术能有效避免由于下边梁过长造成的装配困难甚至断裂的问题;而且能有效缓冲使用过程中对前下边梁和后下边梁的冲击,延长了使用寿命。【IPC分类】B62D21-00【公开号】CN204507003【申请号】CN201520180002【专利技术人】陈建林 【申请人】江苏林泉汽车装饰件有限公司【公开日】2015年7月29日【申请日】2015年3月27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车下边梁装配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前下边梁和后下边梁两部分,所述前下边梁与所述后下边梁前后相接且间隙配合。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建林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林泉汽车装饰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