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减震鞍座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80778 阅读:19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自行车减震鞍座,它包括有托板(2),鞍撑(4),鞍梁(7),座夹(8),托板(2)与鞍梁(7)之间有前、后立簧(6、5),设计要点是将前立簧改为圆锥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可明显增强立簧鞍座的减震效果,避免了自行车震动给人体带来的不舒适感。(*该技术在201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用新型涉及交通工具
,具体地说是属于自行车的鞍座。自行车在行运中,常常会因为山路或地面不平引起较强的震动感,这使使用者感到很不舒适。为解决这一问题,许多研究者对自行车进行了多方面的减震研究。但目前公开的技术,尚有诸多不理想之处。例如专利号为91219877的中国专利公开的自行车减震装置,是将车座连接管套在车架管内的一个限位管内,与限位管成滑配合,车把连接管套在前叉管内与前叉管成滑配合,车架管或前叉管内设置缓冲机构,车座管和限位管以及车把管上设有限位机构。据称,通过这种装置,自行车的缓冲性能大大提高,骑车的舒适感明显增大。但这种设计涉及自行车的零部件较多,制备工艺相对复杂,自行车的改进成本相应提高,限制了其广泛应用。CN2240478专利是对自行车鞍座进行的减震设计,它是在鞍座上设置一个减震器,该减震器有一个外套管,外套管内套有一根滑动套管,在外套管内中部固定有定向滑套,定向滑套套装在定向杆上,定向滑套与定向杆下固定套之间装有减震弹簧。这种设计,其结构仍然较复杂。本技术的目的就是要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减震效果好的自行车鞍座。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所设计的自行车鞍座,总体结构同三立簧鞍座,包括有托板、鞍撑、鞍梁、座夹,托板与鞍梁之间有前、后立簧,设计的要点在于将鞍座中的前立簧由原先的圆柱形,改为圆锥形。如此设计的鞍座,由于前立簧改为圆锥形,使得在相同的压力作用下,鞍座前部的弹性相对增强,当自行车行驰在坎坷不平的地面时,在立簧较大弹力的缓冲作用下,显著地缓解了自行车震动给人带来的不舒适感。由于该设计只是对鞍座个别零部件的形状进行了改变,而对原有鞍座整体的结构没有繁锁的变化,改进工艺简单,可以不提高原鞍座的成本,为消费者提供了一种物美价廉的产品。以下结合附图进一步详述本技术。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技术有托板2以及带有调节螺杆1的鞍撑4,托板2上可以装有表皮及海绵衬垫,增加座垫的舒适感。托板2下设有鞍撑4、鞍梁7,鞍梁7上固定有座夹8,同时还固定有前立簧6和后立簧5,立簧(5、6)与托板2相连接固定,为增加立簧的弹性,将前立簧6制作成圆锥形,即端头小端底大。也可以把前、后立簧(6、5)均制作成圆锥形,使其缓冲作用更强,为进一步增强啬鞍座的减震效果,最好是在鞍撑4之间连接有小弹簧3,这样可在降低托板2的硬度的情况下,由带弹簧3的鞍撑4支撑托板,在防止托板折断的同时,还可使托板在压力的作用下产生一定的弹性,由此进一步增强了鞍座的减震作用,使鞍座更为舒适。权利要求1.一种自行车减震鞍座,包括有托板(2)、鞍撑(4)、鞍梁(7)、座夹(8),托板(2)与鞍梁(7)之间有前、后立簧(6、5),其特征在于所设前立簧(6)呈圆锥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减震鞍座,其特征在于所说的前、后立簧(6、5)呈圆锥形。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减震鞍座,其特征在于所说的鞍撑(4)中间连接有弹簧(3)。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自行车减震鞍座,它包括有托板(2),鞍撑(4),鞍梁(7),座夹(8),托板(2)与鞍梁(7)之间有前、后立簧(6、5),设计要点是将前立簧改为圆锥形。本技术结构简单,可明显增强立簧鞍座的减震效果,避免了自行车震动给人体带来的不舒适感。文档编号B62J1/00GK2433157SQ0024311公开日2001年6月6日 申请日期2000年7月17日 优先权日2000年7月17日专利技术者谭增华 申请人:河北强久自行车配件集团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行车减震鞍座,包括有托板(2)、鞍撑(4)、鞍梁(7)、座夹(8),托板(2)与鞍梁(7)之间有前、后立簧(6、5),其特征在于所设前立簧(6)呈圆锥形。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谭增华
申请(专利权)人:河北强久自行车配件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3[中国|河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