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气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752586 阅读:89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7-21 13:00
一种透气构件(1),其具备:安装在开口部(50a)、且具有在开口未安装有防水透气膜的通孔(2a)作为壳体(50)的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之间的透气路径(4)的一部分的筒状内侧构件(2)、以及安装在内侧构件(2)的外周部且覆盖通孔(2a)的开口的有底筒状外侧构件(3)。内侧构件(2)和外侧构件(3)由与水的接触角为80度以上的疏水性材料形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安装在壳体的开口的透气构件
技术介绍
以往,例如在汽车用灯、EQJ(Electrical Control Unit,电控单元)等汽车电装部件、OA(办公自动化)设备、家电产品、医疗设备等中,在收容电子部件、控制基板等的壳体上,为了缓和由温度变化导致的壳体内的压力变动或者对壳体内进行换气而设置开口,并在该开口安装透气构件。该透气构件在确保壳体内外的透气的同时,防止尘埃、水等异物侵入到壳体内。例如,专利文献I中公开了图6所示的透气构件100。该透气构件100由有底筒状的盖部件101、橡胶制的筒状体102和防水透气膜103构成。筒状体102的直径稍小于盖部件101的直径,并且配置防水透气膜103以封住该筒状体102的一个开口。通过从防水透气膜103侧将筒状体102嵌入盖部件101的内侧,在盖部件101的内周面与筒状体102的外周面之间、以及盖部件101的底面与防水透气膜103之间形成透气路径104。而且,通过将形成在壳体150上的开口部150a插入筒状体102内,能够将透气构件100安装在壳体150 上。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043674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顺便说一下,例如,对于汽车电装部件而言,有时用水清洗汽车。在这样的情况下,对透气构件100施加水的强压力,水有时侵入透气路径104内。发生水侵入透气路径104内而空气无法通过的情况时,即使存在防水透气膜103,也可能因壳体150内外的压力差而将水吸入内部空间。鉴于这样的情况,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更适合防止水侵入壳体内部的透气构件。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即,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透气构件,其为能够安装在壳体的开口部的透气构件,其具备:安装在所述开口部、且具有在开口未安装有防水透气膜的通孔作为所述壳体的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之间的透气路径的一部分的筒状内侧构件,以及安装在所述内侧构件的外周部且覆盖所述通孔的开口的有底筒状外侧构件,所述内侧构件和所述外侧构件由与水的接触角为80度以上的材料形成。专利技术效果本专利技术的透气构件中,内侧构件和外侧构件由与水的接触角为80度以上的材料形成,因此,水不易侵入透气路径,适合可靠地防止水侵入壳体内部。另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透气构件,即使在透气构件与壳体之间存在微小的间隙,也能够防止水侵入壳体内部。此外,本专利技术的透气构件不需要防水透气膜,因此,也适合于通过简单的结构兼顾防水和透气。因此,本专利技术也适合提供廉价且特性优良的透气构件。【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透气构件的分解透视图。图2是图1所示的透气构件的剖视图。图3是表示图1所示的外侧构件的表面与水的接触角的示意图。图4是表示图1所示的内侧构件的表面与水的接触角的示意图。图5是图1所示的透气构件的透气路径的开口部附近的放大剖视图。图6是现有的透气构件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以下的说明涉及本专利技术的一例,本专利技术不限于这些例子。如图1和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透气构件I为安装在壳体50的开口部50a的透气构件。开口部50a为连通壳体50的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的通孔,其设置在壳体50的外侧表面呈圆筒状突出的颈部50b。透气构件I具备:具有通孔2a的筒状内侧构件2、以及安装在内侧构件2的外周部且覆盖通孔2a的开口的有底筒状外侧构件3。通孔2a在内侧构件2安装于颈部50b的状态下成为壳体50的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之间的透气路径4的一部分。通过省略通孔2a的开口的防水透气膜及其安装工序,能够提供廉价的透气构件I。内侧构件2和外侧构件3由与水的接触角为80度以上的疏水性材料形成。因此,防止水侵入透气路径4。在此,与水的接触角是指从表面上接触水的部位向水的曲面作切线时该切线与表面所成的角度,是表示表面润湿性的指标。例如,接触角小时,表面容易润湿(有亲水性);接触角大时,表面不易润湿(有疏水性)。接触角可以通过根据日本工业标准(JIS) R3257(基板玻璃表面的润湿性试验方法)的方法来测定。内侧构件2是表面与水的接触角为80度以上、优选为90度以上的热塑性弹性体制的筒状构件。需要说明的是,内侧构件2的表面未进行拒液处理。换言之,在内侧构件2的表面上未形成拒液膜。内侧构件2整体由与水的接触角为80度以上的材料形成。内侧构件2具有在内周部具有通孔2a的圆筒状的筒部2b以及在筒部2b的外周面的中央部分沿周向以等间隔突出地形成的4个突出部2e。突出部2e的外周部提供与外侧构件3的内周部接触的表面。形成有突出部2e的部分的内侧构件2的外径稍大于外侧构件3的内径。将外侧构件3安装到内侧构件2上时,突出部2e发生弹性变形,由此将外侧构件3固定在内侧构件2上。通孔2a具有安装在颈部50b的第一开口部2c、以及设置在与第一开口部2c相反的一侧并且与以往不同的、未安装有防水透气膜的第二开口部2d。内侧构件2从第一开口部2c侧安装在颈部50b的外周,并且通孔2a与壳体50的内部空间连通。内侧构件2的通孔2a经由第二开口部2d以及内侧构件2的外周部与外侧构件3的内周部之间的连通路径8、9与外部空间(外部气氛)连通。连通路径8为内侧构件2的第二开口部2d与外侧构件3的底部3c的内周部之间形成的间隙。连通路径9为未形成有突出部2e的内侧构件2的外周部与外侧构件3的内周部之间形成的间隙。这样,透气构件I在内侧构件2与外侧构件3之间具有作为透气路径4的一部分的连通路径8、9,并且连通路径8、9与外部空间连通。透气路径4由内侧构件2的通孔2a和连通路径8、9构成。透气路径4为未被防水透气膜分隔的连续的空间。即,不仅通孔2a未配置防水透气膜,而且连通路径8、9也未配置防水透气膜。防止水通过透气路径4的侵入不是通过防水透气膜来实现,而是通过内侧构件2和外侧构件3的表面疏水性来实现。通过使透气路径4的至少一部分变窄,能够更可靠地实现防止水的侵入。透气构件I中,通孔2a设计得比连通路径8、9更窄。为了可靠地防止水的侵入,可以缩小面向外部气氛的开口部3a。开口部3a为形成在内侧构件2的外周部与外侧构件3的内周部之间的俯视为环状的间隙。开口部3a与连通路径9连通,并且朝向外部空间开口。如图5中放大所示,在开口部3a处,当前第1页1 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透气构件,其为能够安装在壳体的开口部的透气构件,其具备:安装在所述开口部、且具有在开口未安装有防水透气膜的通孔作为所述壳体的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之间的透气路径的一部分的筒状内侧构件,以及安装在所述内侧构件的外周部且覆盖所述通孔的开口的有底筒状外侧构件;所述内侧构件和所述外侧构件由与水的接触角为80度以上的材料形成。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石井恭子矢野阳三
申请(专利权)人: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