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车辅助轮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71082 阅读:26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童车辅助轮结构,设有与童车轮部轴体相连接的固定体及与地面相接触的轮部,其特征是:该固定体与轮部之间连接有上下撑体,该上下撑体之间夹设避震体。藉由上述结构,该辅助轮结构不仅同时具辅助及避震的作用,也可消除避震作用而适于任一学骑者,另外其固定体同时定位于童车后轮的中心轴体及后叉,故可达多重保护的目的,增加辅助轮的安全性。(*该技术在201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童车辅助轮结构,尤指一种同时具辅助及避震作用,增加骑乘者舒适感;且当使用阻隔体时,辅助轮则无避震效果,适于任一学骑者的童车辅助轮结构。参见图2,欲组装于童车2时,分别于童车20的后轮21的中心轴体22两侧与一辅助轮10的撑脚11的固定孔13相互螺结固定,则可完成组装。如上所述的习式结构,尚有下列缺失(一)该辅助轮10无避震的效果,故当轮体12接触地面时,童车20整体即会产生抖动,一旦遇颠簸的地面,则会产生更大的抖动,进而使骑乘者感到不适及惧怕;(二)当使用者欲拆除该辅助轮10时,不仅需整体拆除,且该L型状的撑脚11收放时,也造成占用空间上的不便;(三)又该辅助轮10于螺解时,拆除力会使后轮21的中心位置偏移受影响,进而使童车20的后轮21于骑乘时产生偏摆;(四)该辅助轮10仅将撑脚11的同定孔13螺固于童车20的后轮21的中心轴体22,一旦螺结处松动时,则直接影响童车20的平衡,进而直接危及骑乘者的安全。本技术的次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童车辅助轮结构,其于上、下撑体的套接部中间套设一阻隔体,则使该辅助轮无避震效果,此时初学者即可安心学习,而不受避震体的弹性影响,适用于任一学习者。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童车辅助轮结构,其辅助轮的固定体不仅螺固于童车的后轮中心轴体,其另一定位部也可同时套设定位于童车的后叉,可达多重保护的目的,从而增加辅助轮的安全性。本技术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童车辅助轮结构,其欲拆除该辅助轮时仅需将定位插销拆除即可,而不使后轮的中心位置受影响,拆除简易、迅速。为实现上述各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童车辅助轮结构,设有与童车轮部轴体相连接的固定体及与地面相接触的轮部,其特征是该固定体与轮部之间连接有上下撑体,该上下撑体之间夹设避震体。具体讲,该固定体一侧凸设一具定位环槽的上下套柱,另侧设有一具固定槽的固定部,固定体上段设一具定位槽的定位部;上下撑体两侧分设套接部及套部,套接部的中心贯设一套孔,该套孔配套于固定体一侧凸设的上下套柱,两定位插销穿置入套接部上下侧贯设的限位孔并由上下套柱的定位环槽而出,该限位孔与套孔相通,套部的中心贯设一枢套孔;上下撑体中段设夹持撑部,夹持撑部的上下侧周缘面设若干套合凸块,避震体的上下侧与上下撑体的夹持撑部相配合,并设有若干与上下撑体套合凸块相配合的上、下套槽;上下撑体的套部与轮部的定位体连接,而定位体另一侧与一轮体螺固,该定位体具弯设角度和穿孔。为消除避震作用而适用于任一学习者,该上下撑体与固定体相连接侧所设的套接部还配合设置一具似C状套合槽的消除童车避震效果的阻隔体,该套合槽一侧延设一阻隔凸部,套合槽由上下撑体的套接部间穿挤入,阻隔凸部夹置于上下撑体的套接部中间。本技术所提供的童车辅助轮结构,其与上下撑体的夹持撑部相配合的避震体呈椭球体。本技术所提供的童车辅助轮结构,其上下撑体的套部的枢套孔设呈阶梯状。本技术所提供的童车辅助轮结构,其上下撑体的夹持撑部呈 状。本技术所提供的童车辅助轮结构,其阻隔体一侧凸设一把手。具体可设置于与套合槽相背的而不干涉阻隔凸部穿挤入上、下撑体套接部之间的套合槽外缘处。根据上述结构,本技术于上、下撑体间夹设避震体,骑乘时童车受骑乘者的重力及路面的反制力而挤压避震体,进而使童车整体产生平均的弹力,此时于任何地面骑乘时,皆同时达辅助及避震的效益,增加骑乘者的舒适感。另当阻隔体套设于上下撑体的套接部时,由于阻隔凸部与两套接部之间的刚性作用而消除了避震体的作用,使该辅助轮无避震效果,此时初学者即可安心学习,而不受避震体的弹性影响,适用任何一学习者。另外固定体同时定位于童车后轮的中心轴体及后叉,故可达多重保护的目的,也不使童车的后轮中心位置受影响而偏摆,增加辅助轮的安全性。当使用者不需辅助轮时,仅需将定位插销往一侧抽离,即可将辅助轮拆除而不使童车的后轮中心位置受影响,拆除简易、迅速,且可将各部件分别拆开,减少收存占用空间。图2为习式童车辅助轮的组合平面图。图3为本技术的立体分解图。图4为本技术的立体组合图。图5为本技术的使用状态侧视图。图6为本技术的使用状态示意图。为消除避震作用,一阻隔体60与撑体40、40’的套接部41、41’相配合设一似C状的套合槽61,并延设一阻隔凸部62,且于阻隔体60一侧适当位置处凸设一把手63,具体可设置于与套合槽61相背的而不干涉阻隔凸部62穿挤入上、下撑体40、40’套接部41、41’之间的套合槽61外缘处,由于阻隔凸部62与两套接部41、41’之间的刚性作用而消除了避震体的作用。本技术欲组装时,参见图4,先将固定体30的同定部33的固定槽331枢套入童车20的后轮21的中心轴体22一侧,再予以一螺帽锁结,此时固定体30的定位部34的定位槽341则套固于童车20的后叉23,再将上下撑体40、40’的夹持撑部43、43’的套合凸块431、431’分别套挤入避震体50的上下套槽51、51’,而后将套接部41、41’的套孔411、411’穿套入固定体30的上下套柱31、31’,再将二定位插销70分别由限位孔412、412’穿入并由上、下套柱31、31’的定位环槽32、32’而出,令上下撑体40、40’定位于固定体30的上下套柱31、31’,再予以二螺杆分别由套部42、42’的枢套孔421、421’一侧枢穿并贯穿入轮部80的定位体81的上下穿孔811、811’而出,并予以一螺帽及一垫圈锁结,再以相同的方式组装于童车20的后轮21的中心轴体22另一侧,则可完成组装。参见图5、6,该童车未套置阻隔体60而于路面骑乘时,上下撑体40、40’的夹持撑部43、43’则分别受骑乘者的重力及路面的反制力,而挤压避震体50,进而使童车20整体产生平均的弹力,此时于任何地面骑乘时,皆同时达辅助及避震的效益,而增加骑乘者的舒适感。为了消除避震效果,再以阻隔体60的把手63将套合槽61由下撑体40’的套接部41’穿挤入,而使阻隔凸部62置于上下撑体40、40’的套接部41、41’中间,当然,套合槽61可套配于上撑体40或下撑体40’的套接部41、41’;藉由阻隔体60与两套接部41、41’之间的刚性作用即可令童车20仅具辅助效果,而不受避震体50的弹性影响,故初学者可安心学习。且当使用者不需辅助轮时,仅需将定位插销70往一侧抽离,即可将辅助轮拆除,而不使童车20的后轮21中心位置受影响,拆除简易、迅速,且可将各部件分别拆开,减少收存占用空间。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不能以此限定本技术的范围;即凡依本技术的专利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仍属本技术专利涵盖的范围内。权利要求1.一种童车辅助轮结构,设有与童车轮部轴体相连接的固定体及与地面相接触的轮部,其特征是该固定体与轮部之间连接有上下撑体,该上下撑体之间夹设避震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童车辅助轮结构,其特征是该固定体一侧凸设一具定位环槽的上下套柱,另侧设有一具固定槽的固定部,固定体上段设一具定位槽的定位部;上下撑体两侧分设套接部及套部,套接部的中心贯设一套孔,该套孔配套于固定体一侧凸设的上下套柱,两定位插销穿置入套接部上下侧贯设的限位孔并由上下套柱的定位环槽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童车辅助轮结构,设有与童车轮部轴体相连接的固定体及与地面相接触的轮部,其特征是:该固定体与轮部之间连接有上下撑体,该上下撑体之间夹设避震体。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国忠
申请(专利权)人:瑞振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