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绕不良部阻止装置、以及纱线卷绕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707059 阅读:75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7-09 13:57
退绕不良部阻止装置(20)具备:形成有纱线通路(30a)的基材(30)、捕捉纱线(Y)中包含的退绕不良部(Ya)的捕捉部(35)以及避免插入于纱线通路(30a)的纱线(Y)伸出的纱线限制部(36)。纱线通路(30a)形成为狭缝状,其长度方向一端敞开且另一端封闭。捕捉部(35)设置于基材(30)并从基材(30)向纱线移动方向上游侧延伸。纱线限制部(36)设置于基材(30)的、比捕捉部(35)更靠纱线通路(30a)的一端侧的位置,沿着与纱线通路(30a)的长度方向及纱线移动方向分别交叉的方向延伸。捕捉部(35)的末端位于比纱线限制部(36)的末端更接近纱线(Y)的移动路(33)的位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当产生了喂纱管的退绕不良时阻止纱线的退绕不良部向卷装侧移动的装置。
技术介绍
对于日本特开2013-67451号公报的纱线卷绕装置(自动络纱机)而言,通过一边使从喂纱管退绕的纱线横动一边将该纱线卷绕到支承于摇架的卷绕管来形成卷装。在这样的纱线卷绕装置中,在从喂纱管退绕纱线时,有时产生管纱崩脱(脱圈)等退绕不良部。上述管纱崩脱等退绕不良尤其容易在喂纱管的纱线退绕速度(卷装卷绕速度)快的情况、纱线被松弛地卷绕于喂纱管的情况下产生。若上述退绕不良部直接被输送至卷装侧,则退绕不良部被卷入卷装内。因此,日本特开2013-67451号公报的纱线卷绕装置具备阻止从喂纱管退绕的纱线中包含的退绕不良部向卷装侧输送的退绕不良部阻止装置(预清纱器)。日本特开2013-67451号公报的退绕不良部阻止装置具有两个隔着纱线的移动路而配置于两侧的引导部件。在正常地从喂纱管退绕纱线的状态下,纱线在两个引导部件之间的间隙通过而向卷装移动。另一方面,在从喂纱管退绕纱线的过程中,当产生管纱崩脱等退绕不良时,其退绕不良部被夹在两个引导部件之间,因此退绕不良部向卷装侧的移动被阻止。另外,日本特开2012-91934号公报中所公开的纱线卷绕装置具备与日本特开2013-67451号公报中的退绕不良部阻止装置结构不同的退绕不良部阻止装置。日本特开2012-91934号公报的退绕不良部阻止装置具有预清理器和退绕不良(纱线圈)的捕获装置。捕获装置具有两个隔着纱线的移动路而配置于两侧的薄板。在各薄板通过其末端侧的多个部分分别被折弯而形成有多个爪。多个爪与纱线移动方向平行地延伸。当产生喂纱管的退绕不良时,退绕不良部勾挂于上述多个爪从而被捕获。预清理器配置于捕获装置的纱线移动方向下游侧,开解穿过了捕获装置的比较小的纱线圈等。日本特开2013-67451号公报的退绕不良部阻止装置构成为利用两个引导部件之间的狭窄间隙阻止退绕不良部通过,但管纱崩脱等退绕不良部是纱线团,容易变形。因此,退绕不良部有时容易在两个引导部件的间隙挤过,在这样的构成中,退绕不良部的移动阻止率并不足够高。日本特开2012-91934号公报的退绕不良部阻止装置除了具备预清理器之外还具备捕获装置,利用分别形成于该捕获装置的两个薄板的多个爪能够捕获退绕不良部。但是,卷绕于卷装的纱线在其移动过程中始终振动。而且,在上述的捕获装置中,纱线在与两个薄板所夹持的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不受任何限制。因此,在捕获装置通过的纱线由于在移动中振动而以纱线的移动路为中心沿上述正交方向摆动。由于该纱线的摆动,退绕不良部也沿着上述正交方向相对于纱线的移动路改变位置,因此,根据情况的不同,存在退绕不良部并不勾挂于配置在纱线的移动路的两侧的爪而通过的顾虑。这样,在现有的退绕不良部阻止装置中,可以说退绕不良部的移动阻止并不充分,新的退绕不良部阻止装置的开发众望所归。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更好地阻止纱线的退绕不良部向卷装侧的移动。第一技术方案的退绕不良部阻止装置是卷绕从喂纱管退绕的纱线来形成卷装的纱线卷绕装置的退绕不良部阻止装置,阻止在从所述喂纱管退绕纱线时所产生的退绕不良部向所述卷装侧的移动,该退绕不良部阻止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基材;纱线通路,其在所述基材形成为狭缝状,其长度方向一端敞开且另一端封闭;捕捉部,其设置于所述基材,并且捕捉在所述纱线通路通过的纱线中包含的所述退绕不良部;以及纱线限制部,其设置于所述基材的、比所述捕捉部靠所述纱线通路的所述一端侧,避免插入于所述纱线通路的纱线伸出,所述捕捉部从所述基材向纱线移动方向上游侧延伸,所述纱线限制部沿着与所述纱线通路的所述长度方向及所述纱线移动方向分别交叉的方向延伸,所述捕捉部的末端位于比所述纱线限制部的末端更靠近所述纱线的移动路的位置。在本技术方案的退绕不良部阻止装置中,首先,纱线插入于在基材形成的狭缝状的纱线通路。另外,利用沿着与纱线通路的长度方向及纱线移动方向分别交叉的方向延伸的纱线限制部限制纱线从该纱线通路伸出。由此,由于通过退绕不良部阻止装置的纱线的摆动受到抑制,因此,在产生喂纱管的退绕不良时,移动的纱线中包含的退绕不良部不会从纱线的移动路较大地偏离。另外,在本技术方案中,“纱线的移动路”是指:由分别配置在纱线通路的纱线移动方向上游侧和下游侧的装置等决定的、基本的纱线通道,但是,由于移动过程中的振动,纱线以上述移动路为中心向与纱线移动方向正交的方向摆动。本技术方案的纱线限制部限制上述纱线由于摆动而从纱线通路伸出。在此基础上,捕捉退绕不良部的捕捉部的末端位于比纱线限制部的末端更接近纱线的移动路的位置。而且,如上所述,由于纱线限制部,纱线的位置不易从移动路较大地偏离,因此,退绕不良部也在纱线的移动路附近移动,由此,能够利用捕捉部良好地捕捉退绕不良部。另外,所述基材形成为平面状,并且以与所述纱线移动方向垂直的面状地展开的方式设置。第2技术方案的退绕不良部阻止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第I技术方案中,所述捕捉部以越是其末端侧越接近所述纱线的移动路的方式相对于所述纱线移动方向倾斜地延伸。捕捉部的末端的位置越接近纱线的移动路,越容易捕捉纱线中包含的退绕不良部。但是,若捕捉部的整体与纱线的移动路平行地延伸,则从喂纱管正常退绕的纱线部分相对于移动路摆动时,与捕捉部接触的频率增大。在本技术方案中,捕捉部以越是靠末端侧越接近纱线的移动路的方式相对于纱线移动方向倾斜地延伸。也就是说,捕捉部的、与捕捉退绕不良部的末端部相反侧的部分与纱线的移动路分离。因此,正常的纱线部分在移动中不易与捕捉部接触。第3技术方案的退绕不良部阻止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第2技术方案中,所述纱线限制部相对于所述纱线移动方向的倾斜角度比所述捕捉部相对于所述纱线移动方向的倾斜角度大。在本技术方案中,纱线限制部相对于纱线移动方向的倾斜角度比捕捉部相对于纱线移动方向的倾斜角度大。也就是说,捕捉部成为从基材突出的形状,能够可靠地捕捉退绕不良部。另一方面,纱线限制部成为与捕捉部相比更接近于与基材平行的姿势,能够利用纱线限制部可靠地避免纱线从形成于基材的纱线通路伸出。第4技术方案的退绕不良部阻止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第I?第3的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捕捉部具有向所述纱线移动方向上游侧突出的山状部,并且所述山状部的顶部形成为带圆角的形状。在捕捉部的山状部,圈状的退绕不良部易于勾挂于捕捉部。另一方面,由于捕捉部的山状部的顶部为带圆角的形状,因此,即使正常的纱线部分与山状部的顶部接触,该纱线部分也不易被切断或损伤。第5技术方案的退绕不良部阻止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第I?第4的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捕捉部的棱线部形成为带圆角的形状。由于捕捉部的棱线部是带圆角的形状,因此正常的纱线部分与捕捉部接触时,该纱线部分不易被切断或损伤。另外,当退绕不良部勾挂于捕捉部时,若该退绕不良部本身被捕捉部的棱线部切断,则存在退绕不良部的一部分向卷装侧移动的顾虑。在这一点上,若捕捉部的棱线部是带圆角的形状,则勾挂于捕捉部的退绕不良部不易被捕捉部的棱线部切断。第6技术方案的退绕不良部阻止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第I?第5的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捕捉部的表面粗糙度处于算数平均粗糙度为Ra0.1?12.5的范围内。算数平均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退绕不良部阻止装置,其是卷绕从喂纱管退绕的纱线来形成卷装的纱线卷绕装置的退绕不良部阻止装置,阻止在从所述喂纱管退绕纱线时所产生的退绕不良部向所述卷装侧的移动,该退绕不良部阻止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基材;纱线通路,其在所述基材形成为狭缝状,其长度方向一端敞开且另一端封闭;捕捉部,其设置于所述基材,并且捕捉在所述纱线通路通过的纱线中包含的所述退绕不良部;以及纱线限制部,其设置于所述基材的、比所述捕捉部靠所述纱线通路的所述一端侧,避免插入于所述纱线通路的纱线伸出,所述捕捉部从所述基材朝向纱线移动方向上游侧延伸,所述纱线限制部沿着与所述纱线通路的所述长度方向及所述纱线移动方向分别交叉的方向延伸,所述捕捉部的末端位于比所述纱线限制部的末端更靠近所述纱线的移动路的位置。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清水亮
申请(专利权)人: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