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工况丁烷制冰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687200 阅读:166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7-06 19:5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双工况丁烷制冰装置,包括丁烷冰浆制冰循环系统以及冷冻水制冷循环系统;其中;丁烷冰浆制冰循环系统包括依次连接并构成回路的蓄冰槽、风泵、第一换热器、丁烷储槽、第一水泵、蓄冰槽;风泵与第二水泵相互并联连接蓄冰槽;冷冻水制冷循环系统包括依次连接并构成回路的蓄冰槽、第二水泵、第二换热器、第一换热器、蓄冰槽第一换热器出口连通蓄冰槽以及丁烷储槽的管路分别设有第一阀门以及第二阀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供冷时段能同时运行制冷工况且系统装机容量小,换热效率高,融冰过程负荷跟随性好,成本低投资小,能实现超大规模低成本高效蓄冰。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工况丁烷制冰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制冰
,尤其是一种双工况丁烷制冰装置。
技术介绍
采用热泵制冰的方式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水与冷媒直接热交换方式,它换热效率很高,传热能力很大,生成冰激凌式冰,融冰过程负荷跟随性好,但由于生成腐蚀性气体等,影响冷媒纯度,影响制冷机运行,已基本上被淘汰。第二类是水与冷媒间接热交换方式,它又包括静态制冰、非相变动态制冰、接触式载冷剂相变动态制冰三种:1.静态制冰装置,即在冷却管外或盛冰容器内结冰,冰本身处于相对静止状态,在静态制冰过程中,随着制冰量的增加,水与冷源之间的热阻逐渐增大,制冰率因而减小,能量损失增加。尽管静态制冰系统简单,运行稳定,易于实现,目前已成为冰蓄冷系统应用中的主流,但是它存在冰的静态形成过程换热效率低,融冰过程负荷跟随性差,系统复杂,成本高投资大,尤其不能实现超大规模低成本高效蓄冰。2.非相变动态制冰装置,该制冰过程中有冰晶、冰浆生成,且冰晶、冰浆处于运动状态,非相变动态制冰使用的载冷剂包括过冷水、导热液体和水溶液等,冰层不在换热表面生长,因而水与冷源之间热阻并不随制冰过程的进行而改变,制冰过程中一直保持较高的热交换效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双工况丁烷制冰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双工况丁烷制冰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丁烷冰浆制冰循环系统以及冷冻水制冷循环系统;其中;丁烷冰浆制冰循环系统包括依次连接并构成回路的蓄冰槽(12)、风泵(14)、第一换热器(5)、丁烷储槽(8)、第一水泵(9)、蓄冰槽(12);冷冻水制冷循环系统包括依次连接并构成回路的蓄冰槽(12)、第二水泵(15)、第二换热器(1)、第一换热器(5)、蓄冰槽(12);风泵(14)与第二水泵(15)分别连接蓄冰槽(12);第一换热器(5)出口连通蓄冰槽(12)以及丁烷储槽(8)的管路分别设有第一阀门(11)以及第二阀门(7);第二换热器(1)出口与风泵(14)出口间管路设有第三阀门(3)。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工况丁烷制冰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丁烷冰浆制冰循环系统以及冷冻水制冷循环系统;其中;丁烷冰浆制冰循环系统包括依次连接并构成回路的蓄冰槽(12)、风泵(14)、第一换热器(5)、丁烷储槽(8)、第一水泵(9)、蓄冰槽(12);冷冻水制冷循环系统包括依次连接并构成回路的蓄冰槽(12)、第二水泵(15)、第二换热器(1)、第一换热器(5)、蓄冰槽(12);风泵(14)与第二水泵(15)分别连接蓄冰槽(12);第一换热器(5)出口连通蓄冰槽(12)以及丁烷储槽(8)的管路分别设有第一阀门(11)以及第二阀门(7);第二换热器(1)出口与风泵(14)出口间管路设有第三阀门(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工况丁烷制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换热器(1)与空调末端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工况丁烷制冰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换热器(1)出口设有与所述蓄冰槽(12)连通的第一支路(100),在该第一支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凯军罗良宜胡涛陈照杰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东莞市耐特比克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