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车发动机舱多功能隔墙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68213 阅读:24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客车发动机舱多功能隔墙装置,所述客车发动机舱多功能隔墙是以发动机舱顶骨架为依托,包括吸声层、隔声层、阻尼层,并且在发动机舱顶骨架的上、下构建双层复合隔声结构,此结构上方铺设竹木地板及地板革,该结构下方用穿孔铝板网及压条进行固定。试验证明,该结构不仅能起到较好的隔热作用,还能对吸声、隔声有较明显的效果。(*该技术在201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客车发动机舱多功能隔墙装置
技术介绍
客车主要噪声源大多由发动机及其附件所引起,如排气噪声、冷却风扇噪声、发动机机械运动噪声、燃烧噪声等,使发动机舱内具有较高的声压级;而发动机噪声经舱内钢板表面的多次反射,形成很强的混响声,必须采取吸声处理;同时,舱内噪声、热量将透过隔墙进入车内而影响乘座人员的舒适性。所以,发动机舱隔墙设计非常重要,不仅要起到隔热作用,还要有较好的吸声、隔声作用。然而,目前众多客车发动机舱隔墙结构,主要起到了隔热保温作用,而吸声、隔声效果不佳,导致车内噪声过高。目前常用结构如图1所示,发动机舱骨架0上部固定钢板04,钢板04上粘贴有阻尼材料03,在阻尼材料的上面覆盖有竹木地板02及地板革01;发动机舱骨架0之间的空格内填有与骨架0同等厚度的保温棉05,其表面覆盖着不开孔的铝箔护面06,而骨架0下方通过周边压条固定铝板网07。作为内饰材料的竹木地板02和地板革01,其吸声、隔声能力很弱,而靠一层钢板04、一层阻尼层03、一层保温棉05所构成隔墙其吸声、隔声效果也不理想,如对隔墙进行声学试验,结果表明,它的降噪系数NRC仅为0.23,平均隔声量为25.3dB(A);对客车车内噪声的测试也发现,噪声在车内分布不均匀,离发动机近的座位空气声强,远的座位则固体声是主要的,离发动机近点和远点声压级差可达3~5dB(A),所以,降低客车车内噪声的关键仍然是发动机的隔声和隔振。随着国家对于控制机动车噪声污染更加重视,以及乘客对于乘座舒适性的要求更高,在客车发动机舱隔墙结构设计上,必须达到隔热、吸声、隔声多重性能,以实现衰减噪声能量,减少噪声向车外、车内的传播目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专利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客车发动机舱多功能隔墙装置,该隔墙装置具有吸声、隔声、隔热多重功能。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客车发动机舱多功能隔墙装置,包括设置在发动机舱顶骨架上平面的上阻隔层、地板、地板革,所述发动机舱顶骨架的下平面设置有下阻隔层,形成上下双层复合隔声结构。本技术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客车发动机舱多功能隔墙装置,包括设置在发动机舱顶骨架上平面的上阻隔层、地板、地板革,所述发动机舱顶骨架的下平面设置有下阻隔层,形成上下双层复合隔声结构;所述发动机舱顶骨架与上阻隔层、下阻隔层之间形成的空腔中填充有高密度吸声层。本技术更详细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客车发动机舱多功能隔墙装置,包括设置在发动机舱顶骨架上平面的上阻隔层、地板、地板革,所述发动机舱顶骨架的下平面设置有下阻隔层,形成上下双层复合隔声结构;所述发动机舱顶骨架与上阻隔层、下阻隔层之间形成的空腔中填充有高密度吸声层;所述下阻隔层的下平面依次复合有低密度吸声层、铝箔和穿孔铝板网。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上阻隔层、下阻隔层包括内层的钢板和复合在钢板外的阻尼层;所述上阻隔层包括内层的钢板和复合在钢板外的阻尼层、下阻隔层是钢板;所述上阻隔层包括内层的钢板和复合在钢板外的阻尼层、下阻隔层是阻尼层;所述上阻隔层是阻尼层、下阻隔层包括内层的钢板和复合在钢板外的阻尼层;所述高密度吸声层选用毛毡、离心玻璃棉、矿渣棉、岩棉中的一种,厚度为30~70mm,密度为40~200Kg/m3;所述低密度吸声层选用开孔阻燃聚氨酯泡沫、离心玻璃棉中的一种,厚度为30~70mm,密度为15~40Kg/m3,穿孔铝板网的厚度为0.6~1mm,孔径为1~3mm,穿孔率大于25%;所述钢板为镀锌钢板,厚度为0.7~3mm,阻尼层为沥青阻尼材料,厚度为2~6mm。本技术的优点是本技术可以使后置客车发动机舱隔墙,具有吸声、隔声、隔热的多重能力。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客车发动机舱隔墙结构示意图;图2是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实施例四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实施例五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骨架;2上阻隔层;21钢板;22阻尼层;3地板;4地板革;5下阻隔层;51钢板;52阻尼层;6高密度吸声层;7低密度吸声层;8铝箔;9穿孔铝板网。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一如图2所示,一种客车发动机舱多功能隔墙装置,包括在发动机舱顶骨架1,通过焊接、粘贴或铆钉,先后将钢板21、51固定于骨架1的上下两侧,钢板21、51中间空隙处填充高密度吸声层6,钢板21的表面粘贴阻尼层22,在阻尼层22的上面安装竹木地板3及地板革4,钢板22的下部粘接有带阻尼层52的低密度吸声层7,低密度吸声层7的下面复合有铝箔8和穿孔铝板网9,周边用压条通过穿孔铝板网9将其固定于骨架1上。实施例二如图3所示,一种客车发动机舱多功能隔墙装置,包括在发动机舱顶骨架1,通过焊接、粘贴或铆钉,先后将钢板21、51固定于骨架1的上下两侧,钢板21的表面粘贴阻尼层22,在阻尼层22的上面安装竹木地板3及地板革4,钢板22的下部粘接有带阻尼层52的低密度吸声层7,低密度吸声层7的下面复合有铝箔8和穿孔铝板网9,周边用压条通过穿孔铝板网9将其固定于骨架1上。实施例三如图4所示,一种客车发动机舱多功能隔墙装置,包括在发动机舱顶骨架1,通过焊接、粘贴或铆钉,先后将钢板21、51固定于骨架1的上下两侧,钢板21、51中间空隙处填充高密度吸声层6,钢板21的表面粘贴阻尼层22,在阻尼层22的上面安装竹木地板3及地板革4。实施例四如图5所示,一种客车发动机舱多功能隔墙装置,包括在发动机舱顶骨架1,通过焊接、粘贴或铆钉,将钢板21固定于骨架1的上侧,钢板21的表面粘贴阻尼层22,在阻尼层22的上面安装竹木地板3及地板革4,骨架1的下部粘接有带阻尼层52的低密度吸声层7,镀锌钢板21和阻尼层52的中间空隙处填充高密度吸声层6,低密度吸声层7的下面复合有铝箔8和穿孔铝板网9,周边用压条通过穿孔铝板网9将其固定于骨架1上。实施例五如图6所示,一种客车发动机舱多功能隔墙装置,包括在发动机舱顶骨架1,骨架1的上侧粘接有阻尼层22,在阻尼层22的上面安装竹木地板3及地板革4,骨架1的下侧固定有钢板51,阻尼层22和钢板51的中间空隙处填充高密度吸声层6,钢板51的下部粘接有带阻尼层52的低密度吸声层7,低密度吸声层7的下面复合有铝箔8和穿孔铝板网9,周边用压条通过穿孔铝板网9将其固定于骨架1上。上述实施例中,钢板21、51为镀锌钢板,厚度为0.7~3mm,阻尼层22、52为沥青阻尼材料,厚度为2~6mm。高密度吸声层6选用毛毡、离心玻璃棉、矿渣棉、岩棉中的一种,厚度为30~70mm,密度为40~200Kg/m3。低密度吸声层7选用开孔阻燃聚氨酯泡沫、离心玻璃棉中的一种,厚度为30~70mm,密度为15~40Kg/m3,穿孔铝板网9的厚度为0.6~1mm,孔径为1~3mm,穿孔率大于25%。试验证明,本技术不仅能起到较好的隔热作用,还能对吸声、隔声有较明显的效果。权利要求1.一种客车发动机舱多功能隔墙装置,包括设置在发动机舱顶骨架(1)上平面的上阻隔层(2)、地板(3)、地板革(4),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舱顶骨架(1)的下平面设置有下阻隔层(5),形成上下双层复合隔声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客车发动机舱多功能隔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舱顶骨架(1)与上阻隔层(2)、下阻隔层(5)之间形成的空腔中填充有高密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客车发动机舱多功能隔墙装置,包括设置在发动机舱顶骨架(1)上平面的上阻隔层(2)、地板(3)、地板革(4),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舱顶骨架(1)的下平面设置有下阻隔层(5),形成上下双层复合隔声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贾继德邢宗智陈剑邱峰倪桂新
申请(专利权)人:金龙联合汽车工业苏州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