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车的背靠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58257 阅读:24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为一种婴儿车的背靠结构,主要由背靠板、调整组件及定位元件所组成,令背靠板二侧枢接连结调整组件的支杆,再于背靠板中央处具设导槽,以供调整组件的导片活动嵌设于内,又于该导片固接驱动件,该驱动件可供与定位元件相连结,而于此定位元件具设卡掣槽,以供支杆固接的定位柱卡抵定位;由此设计,于作动驱动件以带动定位元件移位,使定位柱脱离与定位元件其卡掣槽间相互卡抵的状态,继而调整背靠板的倾斜角度,据此,利用该简易的结构设计,达到调整背靠倾斜角度以供婴幼儿舒适乘坐的功能,更可达到降低生产成本等实质功效。(*该技术在201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有关于一种婴儿车的背靠结构,尤指一种有效简化婴儿车的背靠结构,以达到降低生产成本等实质功效的结构。
技术介绍
婴儿车可供婴幼儿躺坐,可轻易推移,故一般父母于携带婴幼儿外出时,为避免长时间抱持婴幼儿所造成的手臂疼痛,通常会使用婴儿车,以减轻负担。而一般的婴儿车皆会于后脚架处组设躺背装置,该躺背装置可作倾仰角的调整,以供予婴幼儿舒适的躺靠,请参阅图11~图14所示,一般婴儿车的躺背结构,其主要是组装于躺背处具有活动调整躺背的倾斜角度与确实支撑的设置,其包括有一躺背支架4,其枢设在后脚架6适当方位的定位关节61处,躺背支架4末端所呈具的ㄇ形握合段41适当距离处套合着包覆体42,于该两侧包覆体42间适当方位所开具的长条贯孔421处则可贯穿跨设以横杆43,而对该跨设在长条贯孔间的横杆43为可设一弹性元件44,以使横杆43可在长条贯孔421内形成一具弹性扣拉的适当紧迫状态,另在两侧包覆体42靠后侧为预留一贯孔422;一头靠板5,其为依预设规格而设立的具可作活动角度调整的T形板块,对头靠板5下端的调整段51朝外侧为具设以数道呈略偏上倾而立的弧形缺口52,并在该调整段51两外侧适当处为突伸以界限设立的凸柱53,同时在调整段51两外周壁为各预设以孔穴54,可由一插梢55来配合将ㄇ形握合段41上的两包覆体42所具的长条贯孔421与调整段51所具的两孔穴54施予贯穿定位,另对头靠板5上端所呈具的较宽幅靠合段56两旁于朝外侧亦延伸以枢接凸耳57,对此两侧凸耳57为可各组装着连杆7并使另端对应连接在婴儿车手推把8两侧适当高度处;依此,以令躺背支架4在与头靠板5作一相互组装后,于手部扣压在躺背支架4末端的ㄇ形握合段41与横杆43上,于略施力将横杆43往外侧扣拉,以使横杆43脱离出头靠板5所具调整段51的原先定位的弧形缺口52处,即可将婴儿车所具的躺背支架4往下抑往上调整至所需的躺靠角度方位。由此,于使用者调整躺背角度时,令一手扣压于躺背支架4末端的ㄇ形握合段41,另一手则握拉于横杆43,将横杆43往外侧扣拉,以使横杆43脱离头靠板5所具调整段51的原定位弧形缺口52处,即可将婴儿车所具躺背支架4作上、下调整至所需的躺靠角度,继松放掉手部扣拉的横杆43,横杆43即受一端所设的弹性元件回复力而弹回并定位套入调整段51的弧形缺口52处,以将躺背支架4卡掣定位。由上述结构可知,该一般婴儿车的躺背结构,其组成元件较多而繁杂,因此,不仅生产成本(包含材料成本及组装成本等)较高,使用中较易产生故障,且维修也较为不便。再者,该一般的婴儿车的躺背结构,于使用上须由二手同时操作,故于实施使用上也造成相当的不便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婴儿车的背靠结构,以克服上述已知结构的缺陷。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婴儿车的背靠结构,由背靠板、调整组件及定位元件所组成;其中,该背靠板中间设有导槽,并于背靠板二侧枢接多个连结片,该连结片与调整组件设于婴儿车二侧的支杆连结枢设,在调整组件具设一可供活动嵌接于背靠板导槽处的导片,并于该导片上固接有调整组件的第一驱动件及第二驱动件,又该第二驱动件与设于婴儿车二侧的定位元件相连结,而于此定位元件具设有卡掣槽,以供支杆侧边固接的定位柱卡抵定位。由此设计,于作动驱动件以带动定位元件移位,使定位柱脱离与定位元件其卡掣槽间相互卡抵的状态,继而调整背靠板的倾斜角度,据此,利用该简易的结构设计,于达到调整背靠倾斜角度以供婴幼儿舒适乘坐的功能下,更可达到降低生产成本等实质功效。本技术具有如下优点1.本技术由简易的背靠板、调整组件及定位元件的组立设计,并搭配缝接于车架的乘坐布体,于达到提供婴幼儿舒适乘坐的功能下,更可达到降低生产成本(包含材料及组装成本等)的实质功效。2.本技术可单手操作调整背靠板的倾斜角度,于此,于操作上不仅较为方便,且更为快速。附图说明图1本技术的整体立体图。图2本技术的整体正视图。图3本技术的整体侧视图。图4本技术的立体分解图。图5本技术的立体组合图。图6本技术的立体分解正视图。图7本技术的立体分解侧视图。图8本技术的使用状态图一。图9本技术的使用状态图二。图10本技术的使用状态图三。图11现有的整体正视图。图12现有的立体分解图。图13现有的使用状态图一。图14现有的使用状态图二。附图标号1背靠板 11导槽12握部 13轨道条131导槽 2调整组件21导片 22第一驱动件221握部 23支杆24连结片25第二驱动件26板片 27牵引块28定位柱3定位元件31导轨 32卡掣槽321限位段4躺背支架 41ㄇ型握合段42包覆体421长条贯孔422贯孔 43横杆44弹性组件 5头靠板51调整段52弧形缺口53凸柱 54孔穴55插梢 56靠合段57凸耳 6后脚架61定位关节 7连杆8手推把 具体实施方式首先,请参阅图1~图7所示,为本技术的婴儿车的背靠结构,主要由背靠板1、调整组件2及定位元件3所组成;其中该背靠板1可供支撑乘坐布体,并于该背靠板1中间设具直向导槽11,且于此背靠板1上方处凸具一握部12,又于该背靠板1下方处具设一直立轨道条13,而于此轨道条13上具设有直立导槽131;该调整组件2设有一可对应嵌设于背靠板1导槽11处的导片21,于此导片21上固接有第一驱动件22,该第一驱动件22凸具有一握部221,以供与背靠板1的握部12相对应,又于背靠板1二侧设立有支杆23,且令该支杆23与背靠板1之间以连结片24相枢接,继在该背靠板1的轨道条13上活动套设有第二驱动件25,并令此第二驱动件25与导片21相固接,再于该第二驱动件25二侧各枢接有板片26,且于此板片26上枢接有牵引块27,而该牵引块27末端活动插设于定位元件3的导轨31中,再于支杆23侧边固接定位柱28;定位元件3于其上缘处具设导轨31,以供调整组件2的牵引块27插设连结,又于该定位元件3下缘处设具卡掣槽32,以供支杆23侧边固接的定位柱28卡设定位,并令此卡掣槽32由上而下呈具三段限位段321。据此设计,请参阅图6~图10所示,于平时,该调整组件2支杆23所固接的定位柱28卡掣定位于定位元件3的卡掣槽32中,以使背靠板1呈一定的倾斜角度,而欲调整该背靠板1的倾角时,使用者单手扳动第一驱动件22凸具的握部221,以与背靠板1的握部12对应握合,以往上拉动固接于第一驱动件22的导片21,同时,使相同固接于导片21的第二驱动件25作动而往上拉引,以带动相枢接的板片26连动牵引块27,将相连结的定位元件3拉动上移,使卡掣于定位元件3卡掣槽32内的定位柱28脱离卡掣槽32其一限位段321间的卡掣定位状态,此时,即可调整背靠板1的倾斜角度,另与背靠板1相连接的支杆23也呈同角度倾斜,以使固接于支杆23的定位柱28,于二驱动件22、25回复原位时,令与第二驱动件25相连结的牵引块27带动定位元件3回位卡掣定位柱28,以固定背靠板1的倾斜角度,使乘坐于乘坐布体内的婴幼儿,获得舒适良好的躺靠。权利要求1.一种婴儿车的背靠结构,其特征在于由背靠板、调整组件及定位元件所组成;其中,该背靠板中间设有导槽,并于背靠板二侧枢接多个连结片,该连结片与调整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婴儿车的背靠结构,其特征在于:由背靠板、调整组件及定位元件所组成;其中,该背靠板中间设有导槽,并于背靠板二侧枢接多个连结片,该连结片与调整组件设于婴儿车二侧的支杆连结枢设,在调整组件具设一可供活动嵌接于背靠板导槽处的导片,并于该导片上固接有调整组件的第一驱动件及第二驱动件,又该第二驱动件与设于婴儿车二侧的定位元件相连结,而于此定位元件具设有卡掣槽,以供支杆侧边固接的定位柱卡抵定位。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景峰
申请(专利权)人:达积国际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