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浙江大学专利>正文

用于摩托车的液压制动防抱死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43259 阅读:19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用于摩托车的液压制动防抱死装置包括壳体,安装在壳体上的进油接头和出油接头,壳体具有轴向通孔,通孔的顶端和底端分别拧接有上调整螺栓和下调整螺栓,通孔中有活塞杆,在活塞杆的两端面与上、下调整螺栓形成的腔体中分别设有上预紧弹簧和下预紧弹簧,进油接头的进油孔道和出油接头的出油孔道同轴线,并垂直于壳体的轴向通孔,经开设在活塞杆上的径向穿孔贯通,在壳体内设有与进油孔道相连的回油孔道,回油腔及与出油孔道相连的反馈油孔道,反馈油孔道依次经油腔和回油腔与回油孔道连通,在回油腔中设置有单向阀。该装置利用反馈油路来控制进油孔道油路的导通或者阻断,实现了点刹车,可避免因抱死而引起的事故,刹车反应速度快,灵敏度高,可靠性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刹车装置,尤其是用于摩托车的液压制动防抱死装置
技术介绍
摩托车的制动系统一般由液压制动力通过刹车总泵,传递到刹车分泵使刹车片抱住轮胎,从而实现减速和停车。当紧急制动刹车时,制动力突然增加,使车轮抱死,车子方向失去控制,极易翻车,造成交通事故。目前高端轿车上,已采用安装电子式防抱死系统来避免紧急刹车时车轮抱死造成事故。电子式防抱死装置通过轮速感应器检测车轮的转速,检测信号汇集到电子控制器内分析,一旦车轮即将抱死,电子控制器发出指令给电磁调节器,由它控制油压分配阀调节各个车轮的制动泵,每秒产生8-15次的收缩脉冲,以“一放一收”的点放形式来控制车摩擦片,解除车轮抱死现象。但由于摩托车的结构紧凑,刹车系统与汽车刹车系统设置不同,因此汽车上的电子式防抱死装置很难用于摩托车上。同时,电子式防抱死装置系统与机械式防抱死装置相比,结构复杂,成本高。现有机械式防抱死装置包括壳体,安装在壳体上的与刹车总泵连接的进油接头和与刹车分泵连接出油接头,主要采用输入油压,即进油孔道中的液压油来控制制动力以防止抱死,工作反应速度慢,可靠性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合理,工作反应速度快,可靠性好的用于摩托车的液压制动防抱死装置。本专利技术采取的技术解决方案是利用反馈油路来控制进油孔道油路的导通或者阻断。用于摩托车液压制动防抱死装置包括壳体,安装在壳体上的进油接头和出油接头,其特征是壳体具有轴向通孔,通孔的顶端拧接有上调整螺栓,底端拧接有下调整螺栓,通孔中有活塞杆,在活塞杆的上端面与上调整螺栓形成的油腔中设有上预紧弹簧,在活塞杆的下端面与下调整螺栓形成的腔体中设有下预紧弹簧,进油接头的进油孔道和出油接头的出油孔道同轴线,并垂直于壳体的轴向通孔,经开设在活塞杆上的径向穿孔贯通,在壳体内设有与进油孔道相连的回油孔道,回油腔及与出油孔道相连的反馈油孔道,反馈油孔道依次经油腔和回油腔与回油孔道连通,在回油腔中设置有阻挡液压油从回油孔道流入出油孔道的单向阀。摩托车液压制动防抱死装置的进油接头与刹车总泵连接,出油接头与刹车分泵连接,活塞杆的位置可以通过调整预紧弹簧的预紧力调节。当行使的摩托车紧急制动刹车时,制动总泵的刹车油通过进油孔道、活塞杆的径向穿孔、出油孔道传递到摩托车刹车分泵,形成制动。同时油压通过反馈回油孔道进入油腔,活塞杆在上、下预紧弹簧的预紧力和油腔中油压的共同作用下开始向下运动。当制动油压增大到使车轮抱死时,活塞杆向下运动到进油孔道和出油孔道被阻断的位置,此时,进油孔道与出油孔道被活塞杆阻断,刹车油不再进入制动分泵,高压释放,车轮松开。同时,车轮抱死瞬间时产生的高压摩擦力所产生的瞬间高压反馈到单向阀,部分液压油通过回油孔道流回进油孔道,活塞杆上移,刹车油又通过活塞杆径向穿孔进入分泵。在反馈液压力作用下,通过两预紧弹簧连续的收缩膨胀,使刹车分泵内油压始终维持在抱死和不抱死两种状态下工作,达到最大限度刹车、同时使车轮保持转动,不发生侧滑。刹车后,分泵液压油经过反馈油路,单向阀,回油孔道流回总泵。本专利技术具有的有益效果是反馈油压控制系统工作,反应速度快,灵敏度高,可靠性好。采用机械结构,油路简单,制造成本低,安全有效。进油孔道与出油孔道在同一直线上,适应了摩托车结构紧凑的要求,为摩托车提供了一种安全可靠的点刹车装置,本装置可以直接安装在摩托车液压制动系统中,油路设置合理畅通,使制动安全有效,在紧急刹车时,实现了点刹车,避免了因抱死而引起的事故。安装此防抱死系统,不仅能改善整车性能,还能延长轮胎,刹车片等零件的工作寿命。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参照图1,用于摩托车的液压制动防抱死装置包括壳体3,装置在壳体上的进油接头1和出油接头16,壳体具有轴向通孔,通孔的顶端拧接有上调整螺栓7,底端拧接有下调整螺栓15,通孔中有活塞杆9,活塞杆与壳体之间密封,且活塞杆可以上下自由移动。在活塞杆9的上端面与上调整螺栓形成的油腔10中设有上预紧弹簧8,在活塞杆9的下端面与下调整螺栓15形成的腔体中设有下预紧弹簧12,活塞杆在上、下预紧弹簧的作用下平衡,通过调节上、下端调整螺栓可以调整活塞杆的初始位置。进油接头1的进油孔道2和出油接头16的出油孔道14同轴线,并垂直于壳体的轴向通孔,经开设在活塞杆9上的径向穿孔11贯通,在壳体内设有与进油孔道2相连的回油孔道4,回油腔5及与出油孔道14相连的反馈油孔道13,为了便于加工,通常可如图所示,使回油孔道4与进油孔道2垂直相连,反馈油孔道13与出油孔道14垂直相连。反馈油孔道13依次经油腔10和回油腔5与回油孔道4连通,在回油腔5中设置有阻挡液压油从回油孔道4流入出油孔道14的单向阀6。这样可以保证液压油只能从反馈油孔道流入回油腔。本装置的进油接头与刹车总泵连接,出油接头与刹车分泵连接,当行车紧急制动时,制动总泵的液压油从进油孔道2通过活塞杆径向穿孔11流入出油孔道14以及反馈油孔道13中。出油孔道中的液压油控制制动分泵,开始制动。同时,液压油进入油腔10,活塞杆9在上、下预紧弹簧8和12的预紧力和油腔10中液压油的共同作用下开始向下运动,初始进油孔道2和出油孔道14经活塞杆径向穿孔11还能连通,当车轮抱死瞬间,活塞杆向下运动到进油孔道2和出油孔道14被阻断的位置,油路被阻断,液压油不再流入制动分泵,高压释放,车轮分开。车轮抱死瞬间,车轮与摩擦片之间高摩擦所产生的瞬间高压经反馈油孔道13反馈到油腔10,使油腔10中的油经过单向阀6流入回油孔道4,活塞杆9上移,进油孔道2和出油孔道14再次导通,制动油压又通过活塞杆径向穿孔11进入制动分泵,形成再一次的点抱死。如此反复循环,实现点抱死刹车。权利要求1.用于摩托车的液压制动防抱死装置,包括壳体(3),安装在壳体上的进油接头(1)和出油接头(16),其特征是壳体具有轴向通孔,通孔的顶端拧接有上调整螺栓(7),底端拧接有下调整螺栓(15),通孔中有活塞杆(9),在活塞杆(9)的上端面与上调整螺栓形成的油腔(10)中设有上预紧弹簧(8),在活塞杆(9)的下端面与下调整螺栓形成的腔体中设有下预紧弹簧(12),进油接头(1)的进油孔道(2)和出油接头(16)的出油孔道(14)同轴线,并垂直于壳体的轴向通孔,经开设在活塞杆(9)上的径向穿孔(11)贯通,在壳体内设有与进油孔道(2)相连的回油孔道(4),回油腔(5)及与出油孔道(14)相连的反馈油孔道(13),反馈油孔道(13)依次经油腔(10)和回油腔(5)与回油孔道(4)连通,在回油腔(5)中设置有阻挡液压油从回油孔道(4)流入出油孔道(14)的单向阀(6)。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摩托车的液压制动防抱死装置,其特征是回油孔道(4)与进油孔道(2)垂直相连。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摩托车的液压制动防抱死装置,其特征是反馈油孔道(13)与出油孔道(14)垂直相连。全文摘要本专利技术的用于摩托车的液压制动防抱死装置包括壳体,安装在壳体上的进油接头和出油接头,壳体具有轴向通孔,通孔的顶端和底端分别拧接有上调整螺栓和下调整螺栓,通孔中有活塞杆,在活塞杆的两端面与上、下调整螺栓形成的腔体中分别设有上预紧弹簧和下预紧弹簧,进油接头的进油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用于摩托车的液压制动防抱死装置,包括壳体(3),安装在壳体上的进油接头(1)和出油接头(16),其特征是壳体具有轴向通孔,通孔的顶端拧接有上调整螺栓(7),底端拧接有下调整螺栓(15),通孔中有活塞杆(9),在活塞杆(9)的上端面与上调整螺栓形成的油腔(10)中设有上预紧弹簧(8),在活塞杆(9)的下端面与下调整螺栓形成的腔体中设有下预紧弹簧(12),进油接头(1)的进油孔道(2)和出油接头(16)的出油孔道(14)同轴线,并垂直于壳体的轴向通孔,经开设在活塞杆(9)上的径向穿孔(11)贯通,在壳体内设有与进油孔道(2)相连的回油孔道(4),回油腔(5)及与出油孔道(14)相连的反馈油孔道(13),反馈油孔道(13)依次经油腔(10)和回油腔(5)与回油孔道(4)连通,在回油腔(5)中设置有阻挡液压油从回油孔道(4)流入出油孔道(14)的单向阀(6)。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学俊邱清盈冯培恩潘双夏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86[中国|杭州]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