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侧防护装置和车辆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344837 阅读:104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4-23 23: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车辆的侧防护装置和车辆。所述侧防护装置包括横梁部和支架部,该支架部连接于所述车辆的车厢(1)和/或车架上,以使得所述支架部位于所述车厢(1)的下部且处于所述车辆的沿该车辆宽度方向的一侧,其中,所述横梁部包括第一横梁部和第二横梁部,所述第一横梁部连接于所述支架部的侧部,所述第二横梁部铰接于所述第一横梁部,以使得该第二横梁部能够绕竖直方向的轴线枢转,其中所述第二横梁部能够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车厢(1)和/或车架。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车辆的侧防护装置能够在不拆卸横梁的情况下方便地实现对车厢下部部件的日常保养和维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的侧防护装置和车辆
本技术涉及车辆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车辆的侧防护装置和车辆。
技术介绍
为了能够有效地避免行人(包括骑自行车或摩托车的人)跌于车侧而被卷入车轮下,商用车通常安装有侧防护装置。 现有技术中,为了满足刚度需要,车辆的侧防护装置通常为螺栓连接于或直接焊接于车辆的侧部的一个整体,因此,这种侧防护装置通常难以拆解,不便于位于车厢下部的部件(包括车辆底盘部件),例如蓄电池和空滤器滤芯,的日常保养和维修。 因此,现有技术中存在侧防护装置不便于车辆底盘部件的日常保养和维修的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辆的侧防护装置,该侧防护装置能够在不拆卸的情况下易于对车厢下部部件的日常保养和维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车辆的侧防护装置,该侧防护装置包括横梁部和支架部,该支架部连接于所述车辆的车厢和/或车架上,以使得所述支架部位于所述车厢的下部且处于所述车辆的沿该车辆宽度方向的一侧,其中,所述横梁部包括第一横梁部和第二横梁部,所述第一横梁部连接于所述支架部的侧部,所述第二横梁部铰接于所述第一横梁部,以使得该第二横梁部能够绕竖直方向的轴线枢转,其中所述第二横梁部能够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车厢和/或车架。 优选地,所述第一横梁部与所述第二横梁部各自包括平行设置的横梁体,所述第一横梁部的横梁体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横梁部的横梁体的一端铰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横梁部的横梁体的另一端设置有垂直于所述横梁体的第一加强部,所述第二横梁部的横梁体的另一端设置有垂直于所述横梁体的第二加强部。 优选地,所述第一横梁部的横梁体包括平行的第一横梁体和第二横梁体,所述第一加强部连接所述第一横梁体和第二横梁体的另一端的端部,所述第二横梁部的横梁体包括平行的第三横梁体和第四横梁体,所述第二加强部连接所述第三横梁体和第四横梁体的另一端的端部。 优选地,所述第一横梁部和第二横梁部通过铰链铰接。 优选地,所述支架部包括沿所述第一横梁部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的多个支架,该支架包括沿竖直向的主支架部和与该主支架部具有夹角的加强支架部,所述第一横梁部连接于所述主支架部的外侧部。 优选地,所述多个支架包括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所述第一横梁部固定于所述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 优选地,所述主支架部和所述加强支架部为槽钢。 优选地,所述第二横梁部通过连接支架能够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车厢和/或车架,其中,所述连接支架固定在所述第二横梁部上且能够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车厢和/或车架;或者所述连接支架固定在所述车厢和/或车架上,且所述第二横梁部能够可拆卸地连接于该连接支架。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技术还提供一种车辆,其中,所述车辆包括本技术提供的侧防护装置。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提供的车辆的侧防护装置通过设置铰接于第一横梁部的第二横梁部,并通过第二横梁部绕垂直于第一横梁部的长度方向的轴线枢转,能够在不拆卸横梁的情况下方便地实现对车厢下部部件的日常保养和维修。 本技术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但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技术提供的侧防护装置的【具体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2是图1中所示的侧防护装置的主视图; 图3是图1中所示的侧防护装置的侧视图; 图4是根据本技术提供的车辆的【具体实施方式】的示意图,其中示出图1中所示的侧防护装置,该侧防护装置的第二横梁部处于关闭状态; 图5是根据本技术提供的车辆的【具体实施方式】的示意图,其中示出图1中所示的侧防护装置,该侧防护装置的第二横梁部处于打开状态。 附图标记说明 I车厢;21第一横梁体;22第二横梁体;23第三横梁体;24第四横梁体;25第一加强部;26第二加强部;27第一支架;28第二支架;29连接支架;31第一铰链;32第二铰链;4蓄电池;5空滤器;a主支架部;b加强支架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 在本技术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通常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上、下,“内、外”是指相对于车辆的轮廓的内、外,但上述方位词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 本技术提供一种车辆的侧防护装置,该侧防护装置包括横梁部和支架部,该支架部连接于车辆的车厢I和/或车架上,以使得支架部位于车厢I的下部且处于车辆的沿该车辆宽度方向的一侧,其中,横梁部包括第一横梁部和第二横梁部,第一横梁部连接于支架部的侧部,第二横梁部铰接于第一横梁部,以使得该第二横梁部能够绕竖直方向的轴线枢转,其中第二横梁部能够可拆卸地连接于车厢I和/或车架。 通过将传统的一体式的横梁部优化设计为两个部分,即第一横梁部和第二横梁部,并且使得第二横梁部铰接于第一横梁部,从而在需要对车厢I下部的部件,如蓄电池4、空滤器5的滤芯,进行日常维护和维修时,只需将第二横梁部从车厢I和/或车架拆解,并旋转至打开位置(如图5中所示),即可便于维修人员无障碍地进行维护维修操作;当维护维修操作完毕后,将第二横梁部旋转至初始位置即关闭位置(如图4中所示)并将第二横梁部连接于车厢I和/或车架即可。 下面将参照图1至图5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 [0031 ] 在本技术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一横梁部与第二横梁部各自可以包括平行设置的横梁体,第一横梁部的横梁体的一端与第二横梁部的横梁体的一端铰接。 为了保证横梁体的强度,第一横梁部的横梁体的另一端可以设置有垂直于横梁体的第一加强部25,第二横梁部的横梁体的另一端可以设置有垂直于横梁体的第二加强部 26 ο 在本技术提供的侧防护装置的【具体实施方式】中,通常情况下,第一横梁部的横梁体包括平行的第一横梁体21和第二横梁体22,如图1中所示,第一加强部25连接第一横梁体21和第二横梁体22的另一端的端部,第二横梁部的横梁体包括平行的第三横梁体23和第四横梁体24,第二加强部26连接第三横梁体23和第四横梁体24的另一端的端部。 在本技术提供的侧防护装置的【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二横梁部可以通过任意合适的方式铰接于第一横梁部,优选地,第一横梁部和第二横梁部通过铰链(即合叶)铰接。如图1和图2中所示,第一横梁体21通过第一铰链31与第三横梁体23铰接,第二横梁体22通过第二铰链32与第四横梁体铰接。 此外,在本技术提供的侧防护装置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支架部可以包括沿第一横梁部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的多个支架,该支架包括沿竖直向的主支架部a和与该主支架部a具有夹角的加强支架部b,第一横梁部连接于主支架部a的外侧部,具体如图3中所不O 为了能够在支撑第一横梁部的同时不增加车辆总重量,多个支架可以包括第一支架27和第二支架28,第一横梁部固定于第一支架27和第二支架28,如图1和图2中所示。 在本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的侧防护装置,该侧防护装置包括横梁部和支架部,该支架部连接于所述车辆的车厢(1)和/或车架上,以使得所述支架部位于所述车厢(1)的下部且处于所述车辆的沿该车辆宽度方向的一侧,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部包括第一横梁部和第二横梁部,所述第一横梁部连接于所述支架部的侧部,所述第二横梁部铰接于所述第一横梁部,以使得该第二横梁部能够绕竖直方向的轴线枢转,其中所述第二横梁部能够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车厢(1)和/或车架。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的侧防护装置,该侧防护装置包括横梁部和支架部,该支架部连接于所述车辆的车厢(I)和/或车架上,以使得所述支架部位于所述车厢(I)的下部且处于所述车辆的沿该车辆宽度方向的一侧,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部包括第一横梁部和第二横梁部,所述第一横梁部连接于所述支架部的侧部,所述第二横梁部铰接于所述第一横梁部,以使得该第二横梁部能够绕竖直方向的轴线枢转,其中所述第二横梁部能够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车厢⑴和/或车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横梁部与所述第二横梁部各自包括平行设置的横梁体,所述第一横梁部的横梁体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横梁部的横梁体的一端铰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侧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横梁部的横梁体的另一端设置有垂直于所述横梁体的第一加强部(25),所述第二横梁部的横梁体的另一端设置有垂直于所述横梁体的第二加强部(26)。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侧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横梁部的横梁体包括平行的第一横梁体(21)和第二横梁体(22),所述第一加强部(25)连接所述第一横梁体(21)和第二横梁体(22)的另一端的端部,所述第二横梁部的横梁体包括平行的第三横梁体(23)和第四横梁体(24),所述第二加强部(26)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端君金哲洙刘春明
申请(专利权)人: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