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轨道车辆及其头车排障装置,所述头车排障装置包括导流板和安装于所述导流板内侧面前端的前端骨架,以及安装于所述导流板内侧面两侧的纵梁,所述前端骨架的两端分别与两侧的所述纵梁连接,所述纵梁与所述前端骨架的连接处的刚度小于所述纵梁和所述前端骨架任意处的刚度。在清扫障碍物或者列车发生碰撞时,如果排障装置所承受的撞击力超过其所能够承受的最大载荷值,前端骨架与纵梁的连接处便会产生较大的挤压变形,使得导流板的前端逐步向后缩进,进而为安装在头车前端的吸能部件释放空间,以保证吸能部件有效吸收撞击的能量,最终提高车辆的被动安全性,避免发生爬车或者脱轨等重大安全事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安全
,特别是涉及一种轨道车辆及其头车排障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随着轨道车辆运营速度逐步提升,列车被动安全设计越来越受到重视。其中,为保证列车的正常行车安全,往往在高速动车组等快速列车的头车前端底部设置排障装置,以清除轨道上的障碍物。目前,在排障装置的传统设计过程中,往往仅考虑其清除轨道面上障碍物的能力,因此,在针对不同速度等级列车进行排障结构设计时,人们对其排障能力的下限值均有明确要求,而对其上限值要求并不明确。但是,当轨道障碍物过大或者两列车发生碰撞时,如果轨道车辆头车前端排障装置刚度过大(即所承受的最大载荷力过大),会导致头车前端断面刚度的垂向分布失衡,降低动车组前端吸能结构的吸能特性,进而增大列车爬车、脱轨等风险。因此,需要对头车前端排障器的结构刚度进行控制,以提高列车运营的安全性。因此,如何设计一种轨道车辆的头车排障装置,以提高列车运营的安全性,避免发生碰撞事故时因排障装置阻碍而无法有效吸收撞击能量导致的爬车、脱轨等风险,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目前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轨道车辆及其头车排障装置,在发生碰撞事故时,排障装置能够及时后移,以便为头车的吸能部件释放空间,保证吸能部件的吸能特性,进而提高车辆的被动安全性,防止发生爬车或者脱轨等安全事故。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轨道车辆的头车排障装置,包括导流板和安装于所述导流板内侧面前端的前端骨架,以及安装于所述导流板内侧面两侧的纵梁,所述前端骨架的两端分别与两侧的所述纵梁连接,所述纵梁与所述前端骨架的连接处的刚度小于所述纵梁和所述前端骨架任意处的刚度。本专利技术的头车排障装置,对前端骨架和纵梁的连接处进行刚度的弱化处理,以便在两者的连接处形成可变形的结构;在清扫障碍物或者列车发生碰撞时,如果排障装置所承受的撞击力超过其所能够承受的最大载荷值,前端骨架与纵梁的连接处便会产生较大的挤压变形,使得导流板的前端逐步向后缩进,进而为安装在头车前端的吸能部件释放空间,以保证吸能部件有效吸收撞击的能量,最终提高车辆的被动安全性,避免发生爬车或者脱轨等重大安全事故。可选地,所述前端骨架和所述纵梁均由板材组焊而成,所述连接处的板材的厚度小于所述纵梁和所述前端骨架任意处板材的厚度。可选地,所述连接处的板材的横向尺寸小于所述纵梁和所述前端骨架任意处板材的横向尺寸。可选地,所述纵梁和所述前端骨架的连接处采用刚度小于所述纵梁和所述前端骨架的材料。可选地,所述纵梁的前端开设有通孔,以便其前端与所述前端骨架连接而形成所述连接处。可选地,所述导流板呈V型设置,所述前端骨架呈扇形焊接在所述导流板的顶面。可选地,所述导流板的前端连接有排障板,两侧连接有排障橡胶。可选地,所述纵梁的后端连接有横梁,所述横梁设有用于与头车的车体相连的第一连接孔。可选地,所述纵梁的顶面设有连接吊座,所述连接吊座设有用于与头车的底架相连的第二连接孔。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轨道车辆,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头车排障装置。由于本专利技术的轨道车辆具有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头车排障装置,故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头车排障装置所产生的技术效果均适用于本专利技术的轨道车辆,此处不再赘述。【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所提供轨道车辆的头车排障装置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头车排障装置的俯视图。图1-2 中:导流板1、前端骨架2、纵梁3、连接处4、排障板5、排障橡胶6、横梁7、第一连接孔71、连接吊座8、第二连接孔81、排障橡胶夹板9【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的核心是提供一种轨道车辆及其头车排障装置,在发生碰撞事故时,排障装置能够及时后移,以便为头车的吸能部件释放空间,保证吸能部件的吸能特性,进而提高车辆的被动安全性,防止发生爬车或者脱轨等安全事故。轨道车辆通常设有头车排障装置,以清除轨道上的障碍物,保证列车的正常行车安全。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头车排障装置进行具体说明,以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加准确地理解本专利技术。为便于描述,本文采用列车中常用的基本方位对方向进行定义,以平行于列车运行的方向为纵向,在纵向上,处于列车运行前方的方向为前,处于列车运行方向后方的方向为后;在平行于轨道面内,垂直于纵向的方向为横向,在横向上,沿列车运行方向看,处于左侧的方向为左,处于右侧的方向为右;垂直于轨道面的方向为垂向,在垂向上,靠近轨道面的方向为下,远离轨道面的方向为上。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轨道车辆的头车排障装置,主要包括导流板I和支撑在导流板I内部的内部骨架。导流板I整体上可以近似“V”形设置,其外形与头车司机室的弧度相匹配,以便安装于司机室底部;导流板I的两侧可以由两个呈一定角度交叉的折板拼接而成,中间可以通过弧形板连接,以形成整体上类似V形的板;导流板I具有空气导流的功能,以满足头车良好的空气动力学性能,并具有一定的排障能力,以清除轨道上的障碍物。其中,内部骨架包括前端骨架2和纵梁3,支撑于导流板I的内部,构成整个头车排障装置的支撑结构。前端骨架2是指连接于导流板I内侧面前端的骨架,以支撑导流板I的前端;纵梁3连接在导流板I内侧面的两侧,基本上沿车体的纵向延伸,即由前至后在整个导流板I的长度方向上延伸,以支撑导流板I的两侧。所述前端骨架2的两侧端分别与其同侧的纵梁3连接,且前端骨架2与纵梁3的连接处4进行刚度的弱化处理,即所述连接处4的刚度小于所述前端骨架2与纵梁3中任一者的任一处的刚度;当发生碰撞时,根据刚度小处先产生变形的原理,必然会在所述连接处4产生挤压变形,进而使得前端骨架2后移而缩进,为头车前端的吸能部件释放空间,以有效吸收能量,避免能量未被吸收而引起爬车或者脱轨等安全事故。所述头车上的吸能部件包括吸能防爬器、薄壁吸能构件等,通常安装在司机室前端的气密墙上,或者安装在司机室内与排障装置的横梁7 (参见下文关于横梁7的描述)处于同一纵向垂面内的其他板体上。同时,在头车排障装置的一种连接方式中,其后端可以与司机室的气密墙连接;此时,头车上的吸能部件恰好部分或者全部处于头车排障装置的上方,由于吸能部件在进行吸能处理时所需的行程空间较大,如果头车排障装置的刚度过大,则可能影响吸能部件的吸能特性,进而无法有效吸收碰撞能,最终导致爬车或者脱轨等安全事故。针对上述情况,本专利技术在纵梁3与前端骨架2的连接处4进行了刚度的“弱化”处理,一方面,纵梁3和前端骨架2可以保持较大的刚度,以满足清扫障碍物的强度要求,符合排障装置的排障要求;另一方面,当法遇到较大障碍物或者发生列车碰撞时,如果排障装置所承受的载荷大于其最大载荷,前端骨架2便会“定向地”朝向连接处4后移,相当于头车排障装置的前端向后缩进,进而将前部的空间释放,构成吸能部件用于吸能的行程空间的一部分,以便吸能部件有效吸收碰撞能,避免能量过大而引发爬车或者脱轨等重大安全事故。所述连接处4是指纵梁3和前端骨架2相连接的部位,具体可以指由两者的连接部位扩散形成的一定区域,如图2中A部分所示。详细地,实现连接处4刚度“弱化”的方式多样,例如,可以对连接处4的结构尺寸、结构形式以及材料属性等进行改进,以便将连接处4的刚度调整到小于纵梁3和前端骨架2任意处的刚度,所述连接处4相当于形成“预先设置”的变形部,当排障装置所承受的载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轨道车辆的头车排障装置,包括导流板(1)和安装于所述导流板(1)内侧面前端的前端骨架(2),以及安装于所述导流板(1)内侧面两侧的纵梁(3),所述前端骨架(2)的两端分别与两侧的所述纵梁(3)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纵梁(3)与所述前端骨架(2)的连接处(4)的刚度小于所述纵梁(3)和所述前端骨架(2)任意处的刚度。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于洋洋,马光磊,田爱琴,赵士忠,丁叁叁,陈文宾,车全伟,
申请(专利权)人: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