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子单元以及马达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328284 阅读:51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4-22 18:4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定子单元以及马达,定子单元具有定子以及配置在定子的上侧的汇流条单元,定子具有铁芯背部、多个齿以及多个线圈,多个线圈为三个线圈组,各线圈组是由包括搭接线的一根导线形成的两个以上的线圈,汇流条单元具有:与三个线圈组的导线的一个端部连接并包括外部连接端子的三个第一汇流条;与导线的另一个端部连接的用于中性点的第二汇流条;以及,保持三个第一汇流条以及第二汇流条的树脂保持架,三个第一汇流条的外部连接端子集中配置在以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周向上的一个区域,三个第一汇流条与第二汇流条只在以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径向和轴向中的某一方上重叠,重叠的汇流条的最大数量为两个。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包括汇流条的定子单元以及马达
技术介绍
以往,公知有一种包括汇流条的马达。汇流条为金属部件,且在大多数情况下,在中心轴线方向上配置于定子的一侧。汇流条与从定子线圈引出的导线以及外部装置电连接。例如,在车载用的马达中,汇流条与定子以及ECU(电子控制单元)等控制装置连接。在车载用的马达中,要求防止由振动引起的短路等的高可靠性。通过设置汇流条并进一步用树脂部件保持汇流条来提高马达的可靠性。日本特开平11-18345号公报所公开的接线板具有多个圆弧状的槽。多个槽呈同心圆状配置。在槽内嵌入不同相用以及共通用的导电部件。在日本特开2000-333400号公报所公开的注塑成型端子台中,多个引线框架通过垫片呈同心圆状层叠配置。引线框架以及垫片一体地埋入树脂材料内。在如日本特开2003-324883号公报的图35以及图36所示的线圈连接体中,大部分的不同相用导电部件与共通用导电部件呈同心圆状配置成两列。在图37至图39所示的线圈连接体中,大部分的不同相用导电部件与共通用导电部件在轴向上错开地配置成两列。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1-18345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0-333400号公报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3-324883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然而,在日本特开平11-18345号公报中的接线板以及日本特开2000-333400号公报中的注塑成型端子台中,由于导电部件在径向上四重地排列,因此导致导电材料的使用量多,部件成本以及重量等增加。马达的小型化也变得困难。虽然在日本特开2003-324883号公报中的线圈连接体中导电材料排列成两列,但部件数量多且生产率低。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在汇流条中削减导电材料的使用量,并减少部件数量。本专利技术的一个侧面所涉及的例示的汇流条单元具有:定子,其中心轴线朝向上下方向;以及汇流条单元,其配置在所述定子的上侧,所述定子具有:铁芯背部,其以所述中心轴线为中心;多个齿,所述多个齿从所述铁芯背部朝向所述中心轴线延伸;以及,多个线圈,所述多个线圈设置于所述多个齿,所述多个线圈为三个线圈组,各线圈组是由包括搭接线的一根导线形成的两个以上的线圈,所述汇流条单元具有:三个第一汇流条,所述三个第一汇流条与所述三个线圈组的导线的一个端部连接,并包括外部连接端子;第二汇流条,其用于中性点且与所述三个线圈组的所述导线的另一个端部连接;以及树脂保持架,其保持所述三个第一汇流条以及所述第二汇流条,所述三个第一汇流条的所述外部连接端子集中配置在以所述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周向上的一个区域,所述三个第一汇流条与所述第二汇流条只在以所述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径向和轴向中的某一方上重叠,重叠的汇流条的最大数量为两个。通过本专利技术,能够在汇流条单元中削减导电材料的使用量,并减少部件数量。【附图说明】图1是马达的剖视图。图2是定子单元的立体图。图3是定子以及汇流条单元的立体图。图4是定子的立体图。图5是汇流条单元的立体图。图6A是第一汇流条的立体图。图6B是第一汇流条的立体图。图6C是第一汇流条的立体图。图6D是第二汇流条的立体图。图7是帽的立体图。图8是定子单元的剖视图。图9是定子单元的剖视图。图1OA是示出内部连接端子的图。图1OB是示出内部连接端子的图。图11是示出汇流条与线圈的连接关系的图。图12是示出汇流条与线圈的连接关系的图。图13是示出汇流条与线圈的连接关系的图。图14是示出汇流条与线圈的连接关系的图。图15是示出汇流条与线圈的连接关系的图。图16是示出汇流条与线圈的连接关系的图。图17是示出汇流条与线圈的连接关系的图。图18是示出汇流条单元的其他例子的图。【具体实施方式】在本说明书中,将图1中的与中心轴线平行的方向的上侧简称为“上侧”、下侧简称为“下侧”。所谓的“上侧”和“下侧”不需要一定与重力方向一致。并且,将以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以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周向简称为“周向”,将与中心轴线平行的方向简称为“轴向”。图1是本专利技术所例示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I的纵剖视图。对截面的细节部分省略了平行斜线。马达I为车载用的马达,例如用于油泵。马达I为内转子型的三相无刷马达。马达I包括静止部2、旋转部3以及轴承部4。轴承部4将旋转部3支承为能够相对于静止部2以朝向上下方向的中心轴线Jl为中心旋转。静止部2包括有盖大致圆筒状的机壳21、定子22、汇流条单元23、帽24以及托架25。托架25封堵机壳21的下部。定子22呈大致圆筒状。汇流条单元23配置在定子22的上侧。汇流条单元23为大致环状的端子台。帽24实际上配置在汇流条单元23的上侧,并覆盖汇流条单元23。定子22包括定子铁芯221、绝缘件222以及线圈223。定子铁芯221通过层叠薄板状的硅钢板而形成。机壳21将定子22保持在内侧。绝缘件222为覆盖定子铁芯221的表面的绝缘体。另外,马达I的中心轴线Jl也是定子22的中心轴线。旋转部3包括轴31、轭32以及转子磁铁33。旋转部3配置在定子22的内侧。轴31沿中心轴线Jl配置。轭32固定在轴31的外周面。轭32包括沿轴向贯通的多个孔。在这些孔内插入转子磁铁33。轭32通过层叠薄板状的磁性钢板而形成。在定子22与含有转子磁铁33的轭32之间产生以中心轴线Jl为中心的转矩。轴承部4包括上球轴承41以及下球轴承42。上球轴承41安装在机壳21的上部中央。下球轴承42安装在托架25的中央。轴31经由托架25的开口从托架25向下方突出。轴31被上球轴承41以及下球轴承42支承为能够以中心轴线Jl为中心旋转。图2是示出作为定子22、汇流条单元23与帽24的组合体的定子单元20的立体图。图3示出定子22与汇流条单元23的组合体,图4只示出定子22。如图4所示,定子铁芯221包括齿224以及铁芯背部225。齿224的数量为十二个。多个齿224从铁芯背部225向中心轴线Jl延伸。铁芯背部225呈以中心轴线Jl为中心的环状,且沿周向连接齿224的径向外侧的端部。在各齿224上经由绝缘件222通过集中式绕组的方式卷绕导线而设置线圈223。在定子22上,在安装汇流条单元23之前的状态下,导线的端部226从齿224之间大致笔直地朝向上方延伸。如图3所示,若将汇流条单元23安装于定子22,则端部226被插入汇流条单元23的端子内。通过铆接端子并进一步通过热铆接等焊接使端子与导线结合,来使汇流条单元23与定子22电连接。也可以利用电阻焊、TIG焊以及锡焊等来代替热铆接。图5是汇流条单元23的立体图。汇流条单元23包括树脂保持架231以及四个汇流条。树脂保持架231保持四个汇流条。树脂保持架231呈环状,且通过嵌件成型配置在汇流条的周围。图6A至图6C是不同相汇流条的立体图。图6D是中性点用的共通汇流条的立体图。以下,将不同相汇流条称为“第一汇流条”,将共通汇流条称为“第二汇流条”。通过这些汇流条,来使多个线圈223星形连接。三个第一汇流条5a、5b、5c分别为U相用、V相用、W相用的汇流条。各第一汇流条5a、5b、5c包括一个外部连接端子51以及一个内部连接端子52。第二汇流条5d包括三个内部连接端子53。如图5所示,外部连接端子51朝向上方延伸。内部连接端子52、53从树脂保持架231朝向径向外侧突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定子单元以及马达

【技术保护点】
一种定子单元,该定子单元具有:定子,其中心轴线朝向上下方向;以及汇流条单元,其配置在所述定子的上侧,所述定子具有:铁芯背部,其以所述中心轴线为中心;多个齿,所述多个齿从所述铁芯背部朝向所述中心轴线延伸;以及,多个线圈,所述多个线圈设置于所述多个齿,所述多个线圈为三个线圈组,各线圈组是由包括搭接线的一根导线形成的两个以上的线圈,所述汇流条单元具有:三个第一汇流条,所述三个第一汇流条与所述三个线圈组的导线的一个端部连接,并包括外部连接端子;第二汇流条,其用于中性点且与所述三个线圈组的所述导线的另一个端部连接;以及树脂保持架,其保持所述三个第一汇流条以及所述第二汇流条,所述三个第一汇流条的所述外部连接端子集中配置在以所述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周向上的一个区域,所述三个第一汇流条与所述第二汇流条只在以所述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径向和轴向中的某一方上重叠,重叠的汇流条的最大数量为两个。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山口雄平藤原久嗣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