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座位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27232 阅读:15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车辆座位包括一个与背靠部分(3)连为整体的头靠(5)。背靠部分(3)设有一个吸收力的装置、一个传递力的装置和一个头靠调整装置。这些装置的设计使得乘员(1)的惯性力在后端碰撞中部分地被吸收力的装置吸收且通过传递力的装置传至调整装置以使头靠(5)移向乘员头部。吸收力的装置、传递力的装置和头靠调整装置是由绕靠背部分(3)中水平枢销(11)的轴线安装的双臂杠杆(9)限定的。杠杆(9)的双臂是由分开的靠背部分(7)和头靠(5)构成的。(*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带有与靠背连为一体的头靠的车辆座位。头靠的一个作用是防止车辆发生后端碰撞时车辆乘员的头部抛向车辆后方。头靠一般以垂向可调节的方式安装在座位靠背上。另外也有的头靠设计成车辆座位座部的一个延伸的,固定部分。在目前车辆采用的头靠中,不管它是可调式或非可调式结构,车辆乘员的颈椎在后端碰撞中都承受很大的应变,这是由于尽管乘员的背部靠着靠背,其头部离头靠的距离还是较大(达150mm)的缘故。为了防止上述应变,已有人提出在头靠中装入气囊。发生事故时,气体发生器在传感器的控制下在若干毫秒内使气囊充气。但是,由于在乘员头部和气囊之间的距离有很大差别,例如,乘员头部和头靠之间距离很小,这就意味着乘员头部被弹离气囊,从而造成意外的应变。另外,还有人提出一种设备,其使用借助弹簧或烟花发生装置储存的能量使支承装置由一适当的触发装置操纵而趋近乘员的头部,当接触乘员的头部时立即保留在该位置上。为了进行控制,在头靠表面上设置适当的传感器。虽然在试验过程中已取得了很有希望的效果,但是由于技术成本相当高,这种系统尚未投入大量生产。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辆座位,它具有头靠且能够低成本制造,在后端碰撞中可以减小作用在乘员头部和颈部上的力。在说明书开头提到的那种车辆座位的情形中,可以通过下述布置实现上述目的,即,在座位靠背上设置一个吸收力的装置、一个传递力的装置和一个头靠调整装置,上述装置的设计使得在后端碰撞中车辆乘员惯性力部分由吸收力的装置吸收,并通过传递力的装置传至头靠调整装置,以便将头靠移向乘员的头部。按照本专利技术,利用乘员的惯性来调整头靠,从而无需另设气囊或需要复杂传感装置的结构。例如,吸收力的装置可以是一个以滑动的方式装入头靠本身中的零件,例如,在后端碰撞中,一缓冲垫依靠惯性被移向车辆的后端,所产生的力则可以借助连杆或杠杆机构传至头靠。例如,设置一连杆或杠杆机构作为头靠调整装置以便调整头靠。按照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推荐实施例,头靠连同用作吸收力的装置的分离式座位靠背一起构成一种双臂杠杆,其可摆动地安装以便绕轴线摆动。上述轴线是由一水平地设置在座位靠背上的销限定的。该实施例的特点是结构特别简单,制造成本低廉。靠背的一部分与靠背的其余部分分开设置以便绕枢销的轴线摆动,靠背的摆动部分自然不必从外面看来是一个分开的部分,它最好被隐蔽在座位罩下。例如,靠背的摆动部分可设计成乘员身体腰部区域衬垫的形式,或进,按照一优选实施例,可设计成在靠背上部区域中形成的肩部支承件,而枢销则设置在头靠和肩部支承件之间。在该实施例的情形中,在正常使用位置,即,在车辆正常工作中,乘员肩部不接触肩部支承件,乘员的头部也不接触头靠。在后端碰撞中,乘员身体将移向车辆后方,乘员的肩部区域将撞击与其只有很短距离的肩部支承件。这使头靠和靠背部分构成的双臂杠杆摆动,从而使头靠摆向车辆乘员的头部。因此,乘员头部与头靠之间距离被显著减小或完全消除,从而也减小了乘员头部和颈部的加速度。由于与靠背部分和身体相应部分之间的距离相比较,乘员头部和头靠之间的距离较大,因而由中等身高的乘员的力接触点限定的杠杆臂最好显著地长于靠背部分上的力接触点限定的杠杆臂。在这种情形中,杠杆臂与作用在头靠上和作有在靠背部分上的力的中心接触点有关。因此存在靠背部分的运动的增速传递,作为头靠的运动。由力在头靠上的接触和力在靠背上的接触所限定的杠杆臂的比值与中等身高乘员作用在头靠上和靠背部分上的质量的比值最好成反比关系。按照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推荐特征,由在头靠上的力接触点限定的杠杆臂和由在靠背上的力接触点限定的杠杆臂之间的比值在2.5∶1和6∶1之间的范围内,更确切来说,在4∶1和6;1之间的范围内。如果杠杆臂比值在上述范围内,当事故中乘员头部撞击头靠及乘员背部撞击靠背时,作用在双臂杠杆上的力将大致平衡。这对于双臂杠杆形成牢固支承是很重要的。双臂杠杆的平衡状态取决于作用在它上面的质量。例如,如果肩部支承件构成可摆动地安装的靠背部分,那么,当杠杆臂比值与乘员头部的质量和乘员肩部的相称的质量成反比关系时可以达到平衡状态。通常该比值为1;4至1∶6,从而使杠杆臂具有上述反比关系。如果头靠向前摆动且乘员头部与其接触,这将意味着在乘员头部和肩部或头部和背部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对运动。头靠长度与靠背部分长度之比值最好在2.5∶1和6;1之间的范围内,即,在杠杆臂的比值的范围内,因此,不相称的杠杆比值将不可能对很高或很矮的乘员有效。为了补偿双臂杠杆的惯性,枢销最好穿过由头靠和靠背部分构成的双臂杠杆的重心,以便使所形成的装置在水平方向上因而也在后端碰撞中是力中性的(force-neutral)。按照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支承枢轴的轴承设计得使头靠及靠背部分的转动在径向负载的情形中至少是受抵抗的,因此有可能保证当乘员头部撞击头靠时,所产生的震动力不能引起靠背部分未被阻止的反弹。甚至阻止或抵抗作用也将减小向后的屈服反弹。但是最佳的布置方案是,一旦靠背部分使头靠移近乘员的头部,头靠和靠背部分就锁定在一起。为了减小由于乘员头部冲击引起的向后屈服反弹,上述轴承具有用于产生摩擦力的装置和/或用于产生防止转动的互锁连接的装置。为此目的,上述轴承可以设计得在预定的径向负载下,用于产生摩擦力的装置和/或用于产生互锁连接的装置能够被乘员的惯性力形成的运动(相对于枢销)所移动,从非启动位置移入启动位置,这就是说,防松或锁紧动作被自动启动。为了排除由于在车辆正常行驶中例如进入车辆时,或在加速时的径向负荷引起的抵抗作用或锁紧的可能性,设有设定非启动位置的偏压装置,因此,为了使装置移入启动位置必须首先增大径向负荷。用于产生摩擦力的装置最好具有一个锥形的接收开口,在启动位置枢销被推入接收开口中,与开口的外壁面进入接合状态,因此,产生楔作用,使摆动受到增大的摩擦力的反抗,摩擦力甚至高得产生自锁作用,即,不再可能发生进一步的摆动。枢销的轴承最好具有一轴承开口,该开口带有一个圆筒形部分和一个非圆筒形部分,枢销只有在径向载荷下才与非圆筒形部分接触,非圆筒形部分至少部分地包括用于产生摩擦力的装置和/或用于产生互锁连接的装置。用于产生摩擦力的装置可以设置在轴承之外,或者,按照一推荐实施例设置在轴承本身中。在这一方面,轴承开口可以具有一个带有连续减小的横截面的井部,在启动位置上枢销进入井部。这就是说,轴承开口具有一个容许转动的部分和一个呈井部形式的邻接部分,枢销可被推入其中并夹卡在那里。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易于制造的特征是,轴承开口包括一个圆筒形部分和一个在井部中的非圆筒形的,带齿部分,枢销具有一个轮廓与上述带齿部分互补的部分,以及一个圆柱形部分。当发生后端碰撞时,相应两部分相互啮合,防止头靠的摆动。为了保证将头靠稳定地保持在正常使用位置上,设有保持装置,只有在后端碰撞中因惯性力作用在靠背部分上的压力才能够将其克服。例如,这种保持装置可以包括至少一根剪切销或一个在摆动的一个方向上不锁定,而在相反方向上锁定的棘爪状连接部,在后一种情形中,棘爪状连接部最好包括在轴承侧的锯齿状凸起,它在正常使用位置上配合在枢销的互补凹部中。保持装置也可以包括一回位弹簧,以便将头靠迫入使用位置并抵靠一个止动件。另外,可以设置一缓冲器以缓冲头靠的摆动。如果乘员和肩部支承件之间有一定距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带有与靠背部分(3)连为整体的头靠(5)的车辆座位,其特征在于:靠背部分(3)设有一个吸收力的装置、一个传递力的装置和一个头靠调整装置,这些装置的设计使得在后端碰撞中由于车辆乘员(1)的惯性引起的力部分被吸收力的装置吸收,并通过传递力的装置传至所述调整装置以便将头靠(5)移向乘员(1)的头部。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阿图尔弗尔
申请(专利权)人:TRW乘员约束系统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DE[德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